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習近平的「大白話」:既「接地氣」又妙趣橫生

[複製鏈接]

133

主題

729

帖子

1617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eiji 發表於 2016-4-20 08: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學養深厚,古今中外的各種典故、詩文,在講話中常常信手拈來,巧妙地成為自己講話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而「習式」語言的另一面,則是直白樸素,善用「大白話」傳遞治國理念,既「接地氣」又妙趣橫生。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習近平的「大白話」》,與您共同領略總書記的語言風采。

       

          2014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內蒙古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諸如這樣的「大白話」、民間諺語、俗語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隨處可見,這些個性十足的白話語言,成為中國領導人與老百姓交流的獨特方式。

          

          「大白話」是老百姓慣用的語言表達。

          從梁家河知青開始,歷經村支書、縣委書記、地委書記……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使習近平對基層情況十分了解,跟老百姓交流起來也常用「接地氣」的白話。

          「這裡我很熟悉,當年下鄉就騎自行車來。今天就是來聽大家的,看看鄉親們,接接地氣,充充電。」2013年7月,在看望河北省正定縣塔元庄村幹部群眾時,習近平的開場白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如「鄰家大哥」般的「嘮家常」,一下子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

          在內蒙古林區,習近平踏雪走進74歲的郭永財家,看地窖、摸火牆,對老郭一家人說,快過春節了,知道你們生活有困難,特地來看望你們。在海南考察時,他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山東菏澤考察時,他說,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

          在與老百姓面對面交流時,他善用聊天式、談心式的語氣打開群眾心扉,讓群眾說出心裡話。

          同基層幹部「嘮家常」式的交流,同樣使人感到「暖心」。2015年1月,在同200餘名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暢談交流「縣委書記經」時,他以自己年輕時的經驗勸告年輕人不要老熬夜。

          習近平說:「那個時候我年輕想辦好事,差不多一個月大病一場。為什麼呢?老熬夜。經常是通宵達旦干。後來最後感覺到不行,這麼干也長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態擺順了,內在有激情,還是要從容不迫。」

          不是高高在上,沒有「官話」連篇。生動平實的語言背後,是他平等、親民的作風,是他與群眾心心相印的感情。

       

          2013年4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鰲會見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的柬埔寨首相洪森。 新華社記者王曄攝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長江後浪推前浪」……這些耳熟能詳的民間諺語,被習近平在大大小小的場合中引用。

          中國常見的諺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精典,是老百姓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結晶。

          這些從老百姓實際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看似零碎、樸實的諺語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習近平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講述國家發展道路是由人民群眾來選擇;用「狗熊掰棒子」委婉批評目光短淺的幹部;用「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裡」,希望廣大留學人員堅守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裡……

          在國際交流的大舞台上,習近平也愛用民間諺語活躍氣氛,小幽默中蘊藏著大國領導的治國智慧。

          他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表達中國和拉美國家的合作與互信;用「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來表達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用「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比喻文明的多樣性……

          習近平妙語連珠,平實語言中透露出自信,用透徹、充滿哲理的語言向世界傳遞和平發展的堅定信心。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發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賀詞。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除了大量使用老百姓的日常用語,習近平對新潮的網路用語也很熟悉。

          「為了做好這些工作,我們的各級幹部也是蠻拼的。當然,沒有人民支持,這些工作是難以做好的,我要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贊。」「中國將永遠向世界敞開懷抱,也將盡己所能向面臨困境的人們伸出援手,讓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蠻拼的」「點贊」「朋友圈」等網路熱詞接連亮相一年一度的國家主席新年賀詞中。

          同世間萬事萬物一樣,語言也是與時俱進地發展變化的。網際網路的普及催生出許多新的辭彙,尤為青年人所喜用。習近平將一些網路熱詞用於正式講話中,不僅反映出他對網際網路發展的重視,也表明了他與青年一代心靈相通。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穎廉認為,這種表述體現出時代特點,也與習近平一貫親民、接地氣的講話風格相一致,讓大家聽得懂,也聽得進,道出了前進中國的精氣神。

          民間家常話、新潮網路語乃至流行歌曲,都是習近平汲取語言營養的來源。2014年7月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談到個人生活時,習近平引用了當時廣為流傳的一首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說明大國領導的責任和擔當。習近平說:「對我來說,問題在於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都被工作佔去了。」

          「我不是痛並快樂著,是累並快樂著。」在2013年3月會見中國駐俄使館工作人員和中資機構代表時,習近平巧借流行語,一句「累並快樂著」,詼諧地表達他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樂觀,對待人民和國家事業的執著。

          語言的豐富表明心境的闊大,與大眾語言的「零距離」反映的是他與大眾在人格、身份認同上的「零距離」。

       

          2014年2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說:「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彙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

          過去和現在,一些領導幹部的講話或照本宣科,語言程式化,枯燥乏味;或官話套話相沿成習。

          習近平在《之江新語》一書中曾指出:「有少數幹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於失語狀態。其實,語言的背後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疏離群眾,或是目中無人,對群眾缺乏感情;或是身無才幹,做工作缺乏底蘊;或是手腳不凈、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氣。」

          語言傳遞感情。多用群眾耳熟能詳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普遍認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實,往往事半功倍,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習近平的「大白話」樸實形象,似春水一般清澈,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短實新」話風也是黨中央提倡的「轉作風改文風」的生動體現。新華網記者 黃玥

180

主題

905

帖子

210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00
沙發
wowin 發表於 2016-4-20 12:52 | 只看該作者
習主席英明,各項改革措施切合實際,真抓實幹,雷厲風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7

主題

1649

帖子

149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96
3
cslt 發表於 2016-4-20 12:55 | 只看該作者
習總體諒民心,站在百姓角度考慮問題,為民著想,人民的好主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4: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