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半個世紀前的悲劇在中國重演?

[複製鏈接]

1092

主題

1519

帖子

644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七界殺星

Rank: 5Rank: 5

積分
64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馬軍
  必須健全機制,將有毒化學品污染置於全面監管和監督之下,必須讓在中國土地上生產經營的化工企業,切實認識到自己的環境責任。
  據央視新聞4月17日報道,常州外國語學校自搬新址后,493名學生檢出皮炎、血液指標異常等,個別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經檢測,該校區地下水、空氣均檢出污染物。學校附近正在開挖的地塊上曾是三家化工廠,專家稱校區受到的污染與化工廠地塊上污染物吻合。
  三 家化工廠中,最大的化工廠叫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緊接著的是長宇化工和華達化工。在央視採訪中,一名在常隆化工工作了30多年的老員工說,在他記載的生產日 志上,像克百威、滅多威、異丙威、氰基萘酚這樣的都屬於是劇毒類產品。而廠里職工有時候為了省事,不光將有毒廢水直接排出廠外,還將危險廢物偷偷埋到了地 下,對環境帶來了很大隱患。
  後來,這幾家企業陸續搬離,當地政府準備在環境修復后將該地塊用於商業開發。在一份項目環境影響報告上,這片地塊土壤、地下水裡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機污染物為主,幾種多環芳烴以及金屬汞、鉛、鎘等重金屬污染物,普遍超標嚴重,氯苯等污染物超上千倍甚至數萬倍。
  運河藏毒,這不禁令人記起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環境污染傷害事件——拉夫運河(Love Canal)事件。近60年過去了,二者看起來竟是如此相似。
  拉 夫運河位於美國東北部的紐約州,距離著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不遠,是在1894年由一位名為威廉·拉夫的投資商出資興建的。由於趕上經濟不景氣,工程沒有完 工就不得不廢棄了,後來就成了當地居民的游泳池和溜冰場。到了1942年,美國虎克電化學公司急需處置生產氯代烴類和腐蝕劑的有毒廢物,就租用了這條運河 作為廢物堆放場。到1947年,虎克公司買下了運河及周邊土地。從1942年到1950年,高達2.1萬噸的化學品,包括苯、林丹殺蟲劑、二惡英和多氯聯 苯等大量有毒廢物,被存放到運河中,隨後,虎克公司用水泥將存放場地封閉。
  1950年,埋著有毒物質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小學。幾年後,三個孩子被冒到地表的化學物質灼傷。虎克公司和市政官員收到了正式通告,但當地的公共衛生部門和其他政府機構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
  1978 年當地的居民開始組織起來,成立了拉夫運河房產主協會。一位名為麥克爾·布朗的記者幫助當地居民把他們的擔憂和痛苦報道給公眾,拉夫運河很快成為媒體爭相 報道的一則頭條新聞。政府機關因以往的不作為而陷入難堪境地,紐約州衛生署和美國環保局很快介入進行了調查,發現拉夫運河居住區存在大量有害化學物質,而 居住在運河原址附近的婦女流產率也明顯偏高。1978年8月2日,紐約州宣布當地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幾天後,州長宣布由州政府出資購買距離運河原址最 近的239座住房,並協助這些家庭搬遷。同時還開始在這些住房周圍採取工程措施,以防止更多的泄漏。
  居住在首批被撤離的家庭之外的 850戶居民也要求政府幫助。但政府財政的緊急事件基金,已經不足以應付更大規模的撤離,更何況全國各地還有幾千個類似的有毒物質堆放場地,可能對當地社 區產生威脅。紐約州衛生署對餘下的房屋進行了調查,之後宣布它們是安全的,不構成健康風險,理由是這些住戶中的流產比例沒有超過通常水平。衛生署未對其他 可能由化學污染造成的健康影響加以研究。
  拉夫運河房產主協會拒絕接受衛生署的保證,他們開始尋求政府部門外的獨立專家的幫助。
  貝弗里·培根,一位為紐約州羅斯韋爾公園紀念研究所工作的癌症科學家,同意以非官方的身份義務為當地社區提供服務。通過一系列調查,她發現,居住在可能通道上的婦女流產率明顯增高,出生缺陷的發生率也高於正常值,同時發現哮喘和泌尿系統疾病的案例也在上升。
  培 根博士在1978年11月將其非官方研究的結果交給了紐約州衛生署的上司。三個月後,衛生署署長宣布在重新評估了本署的研究數據后,也發現在廢棄河床居住 的住戶流產和出生缺陷的比例明顯偏高。衛生署保證,對培根博士的發現進行更多研究。之後吉布斯女士和她的拉夫運河房產主協會又進行了不懈的抗爭,最終促使 美國政府在1980年10月宣布出資搬遷500戶當地居民。1995年,因為被美國環境保護署起訴,虎克公司的母公司西方石油公司答應支付1.29億美元 作為重建費用。
  拉夫運河(Love Canal)事件是美國有毒化學物質污染控制中一個里程碑,在它的刺激下,美國國會通過了《綜 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CERCLA,又名超級基金法),迫使大型企業為歷史遺留的環境污染損害和修復承擔全責,使得企業界特別是化工產業界深刻認 識了自己的環境責任。
  針對常州外國語學校污染問題,環境保護部、江蘇省政府都表示高度重視,將儘快趕赴常州進行現場調查。毒害個案必須查清,但長遠來看,必須健全機制,將有毒化學品污染置於全面監管和監督之下,必須讓在中國土地上生產經營的化工企業,切實認識到自己的環境責任。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22: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