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杭嘉湖,傳承輝煌的人文情懷

[複製鏈接]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6-4-5 22: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內容來源:本站原創

  網站編輯:kate

  發布時間:2016.04.05

  導語:宋室南遷百餘年間,中國經濟居世前列,作為經濟中心的杭嘉湖地區,文化也為舉國之首。七百餘年之後,透過細枝末節,還能看到歷史的背影嗎?撰文:艾紹強

  攝影:邱建申

  

  杭嘉湖地區水鄉澤國交通便利,南宋以來為富庶之地,文化也非常發達。

  心繫文綱——蘇偉綱

  蘇偉綱與這家服裝貿易公司的環境格格不入,但是他就是老闆。有人會送一頂「儒商」桂冠給蘇偉綱,但「商人」、「老闆」、「總裁」不過是他的工作,本質上蘇偉綱是一個讀書人。

  蘇偉綱從小喜歡看書也喜歡書畫,做企業之後讀書愛好依然保持,並開始收藏一些書畫作品。蘇偉綱特別注重與嘉興有關的作品,在收藏過程中,他發現許多藏品有關嘉興歷史,就對照閱讀歷史上嘉興文人的著作,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許多著作只出版過一次,比如明朝馮夢禎的《快雪堂集》,從書中可以看到很多從前的痕迹。他就想,把有影響的文化著作整理出來,讓嘉興文脈承傳。於是從2008年夏天開始,蘇偉綱出資,邀請蘇州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丁小明執行,開始編纂《嘉興文獻叢書》。

  

  宋代以來,杭嘉湖地區崇尚文化,出現大量私家藏書樓,這一風尚一直延續到近代。湖州嘉業堂是清末秀才劉承干1920年所建,這裡收藏了大量古代書版。

  蘇偉綱說他出資編書「有別於經濟投資,不追求經濟價值,完全是喜歡。」他投資全部費用,但賣書收入都歸出版社。他不打算投很多錢但打算細水長流,可能出到老為止;也不想追求轟動效應,就是個人的愛好。嘉興自隋運河鑿通,經濟發展帶動文化興盛,讀書人多,藏書家隨之湧現,北宋有趙公園藏書萬卷。南宋杭州為刻書業中心,嘉興為圖書流通中心,岳飛的孫子岳珂刻印《九經》《三傳》;王國維《兩漸古刊本考》列舉的古刊本中就有18種為嘉興刻印,可見南宋嘉興的刻書業也比較發達。

  筆耕笑我——范笑我

  蘇偉綱出資點校出版嘉興先賢著作,可以說是對嘉興文化傳統的一種承繼。而通過范笑我,我了解到還有許多嘉興文化人,筆耕不輟,默默傳承嘉興文脈。

  知道範笑我是因為他主持的秀州書局。秀州書局原本是嘉興市圖書館1994年開設的書店,冰心給書局題名,范笑我擔任「局長」。自開張起,范笑我每20天出一期《秀州書局簡訊》,不僅當地讀者可見,還流布京滬文化名流間。蕭乾看《簡訊》后,稱書局是「一間門面的文化交流中心」,很多文化名流看過《簡訊》都對秀州書局有所嘉許,鍾叔河等人甚至將其與《世說新語》並論。由於《秀州書局簡訊》薦書亦記人記事,筆觸冷峻文字簡潔,於是有人覺得「范笑我對記錄和考據的狂熱是到了一種不能說病態,至少是極端的地步」。圍繞著他和秀州書局,聚集了一群學歷不高但學力均不淺的「文化人」,有淘弄古董的近郊農民,有「酷愛」藏書的市井閑漢,有自命風雅的失意公務人員等等。

  「開書店原本不為賺錢,當時圖書館從書店買書不給折扣,於是自己開書店,這樣進書有百分之二十多的利潤, 緩解圖書館經費緊張,所以開書店不用擔心經營問題。正好利用《簡訊》記錄一些東西。」范笑我也沒想到《秀州書局簡訊》會讓書局名聞天下,他說:「嘉興出去的文化人多,所以熟悉嘉興的文化老人們感興趣,當地人也喜歡看,所以那些簡短的記錄引起人們的注意,蕭乾說讓他想起了年輕時編的《語絲》。實際這些東西就是前網路時代的東西,有點像博客時代的碎片化記錄。」

  《秀州書局簡訊》記錄的雖然是些碎片,卻可以咂出些別樣的味道。如177期記:朱尚剛3月30日說:「27日,姜原來從上海帶四十個學生,來嘉興參觀朱生豪故居。朱生豪故居的窗架都被人撬了。慘不忍睹。我建議他們不要上樓去看,擔心出事,有些學生仍上去了。」去年8月7日朱尚剛說:「朱生豪故居已經破敗不堪,房子所有金屬構件都被人撬掉,連腰牆板都沒有了。」段曉楣4月6日從上海來秀州書局觀書……段說:「我祖母那時經常偷聽台灣電台,我父親經常阻止她,怕她惹禍。有一天祖母對我說:『電台里的聲音是你四叔。』祖母死後好多年,四叔才回來,證實祖母聽到的是四叔的聲音。」段曉楣的曾祖父是段祺瑞——這些看似小人物的小細節,其實是大時代的春秋錄。2006年秀州書局關張,《簡訊》停辦,引得許多擁躉嘆息,好在《簡訊》內容編輯為《笑我販書》,已經出版了四集。

  

  嘉業堂藏書樓位於湖州市南潯鎮,因清帝溥儀賜「欽若嘉業」匾而得名。藏書樓與園林合為一體,規模宏大,藏書豐富。1951年11月,原書樓主人將11萬冊藏書、3萬塊書版及數千雜誌全部捐贈給浙江圖書館,現在藏書樓為旅遊景點。

  范笑我現在集中精力收集嘉興地方文獻,已經收集了當代各類著述2000多種,有公開出版物也有自印本。嘉興市現在有100多種雜誌,「雖然很多是垃圾,但也反映了這個時代,後人通過這些東西可以知道現在是怎樣一個浮躁的、製造垃圾的社會。」 當然不止於雜誌。范笑我展示了幾本堪稱巨著的個人著作。

  《嘉興歷代名人考略》編纂者傅逅勒本是工廠翻譯,花費二十多年業餘時間,編纂出這本收錄一萬八千多人的辭典式工具書;退休教師龔肇智花費十年時間編纂的《嘉興明清望族疏證》,將潘光旦的《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中的嘉興91支望族三代以上有功名的人全部整理出來,通過婚配關係織成的大網路全部梳理清楚;《褚輔成年譜長編》是普通公務員王天松用二十多年時間收集資料編纂而成,填補了中國近代史學界空白;普通退休職工趙青,花費近二十年工夫,從史料里鉤沉整理出嘉興歷代才女的作品,編成《嘉興歷代女子作品集》。這些著作每一本都是耗費多年精力、閱讀巨量文獻、精心考證之後的成果,理應是集體攻關之作,他們卻利用業餘時間完成。

  對於嘉興出現許多民間著述的現象,范笑我認為這是因為嘉興「民間有嚮往文化的勢力,是回歸土地的表現,肥沃的土地,自然會長出東西的。」

  

  杭嘉湖地區有數千年的植桑養蠶歷史,宋代開始,湖州的蠶桑業開始商業化,為絲綢紡織貢獻了優質蠶絲。

  錦繡嫣然——葉嫣嫣

  湖州絲綢的歷史差不多是中國絲綢的歷史。「耕桑致富甲於浙右」的湖州南潯鎮,清朝至民初一百多年間最輝煌,當時上海91家大絲綢行,70%為南潯人所開。但隨著紡織工業化、化纖產品的出現,湖州絲綢業逐漸衰落。上世紀80年代末,湖州絲綢業再次達到頂峰,絲綢創稅利占財政收入40%。可如今,絲綢在當地的經濟中占的比例已經很小,湖州變成全國最大的木地板生產基地,電梯、不鏽鋼管產業也佔全國一定份額。作為傳統產業,一大批湖州人仍然心繫於絲綢,當了20多年絲綢廠工人的葉嫣嫣就是其中之一。

  

  湖州絲綢品質精美,具有「細、圓、勻、堅」和「白、凈、柔、韌」等特點;花色豐富,見於古代文獻中的絲織品名稱有帛、絹、綢、縵、綺、羅、綾、綉、綿、紗等二十餘種。

  從下鄉到進工廠,五分鐘就能掌握的碼尺工作,葉嫣嫣樂此不疲地幹了九年。後來當勞模,當廠長,做絲綢印染,做絲綢服裝,葉嫣嫣把絲綢行當的技術學了個遍。但是,葉嫣嫣43歲時遇上了絲綢行業不景氣,下崗后靠著7個人7台縫紉機開始創業。

  

  繅絲就是將蠶繭浸泡在熱水中,抽絲卷繞於絲筐上。一個蠶繭的蠶絲一般有1500米長,最長可達3000米。

  葉嫣嫣出身於「手工業勞動者」家庭,爺爺和父親經營湖州有名的「葉家茂盛棕棚店」。受此影響,葉嫣嫣開始做自己的絲綢產品時,就定位於「工匠」精品,很快取得了成功。她發現品種單一、庫存積壓是主要問題,於是葉嫣嫣避開大路走小路,第一個單子只做一百件,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市場;之後她與院校合作,設計自己的絲綢產品款式,還開發生產專用面料,2005年與廠方合作完成的特寬幅印染技術開發獲得了政府獎。就這樣,葉嫣嫣不僅繼承了絲綢產業的傳統優勢,還打出了自己的絲綢品牌。

  

  絲到絲綢製品要經過數十道工序,絲鞘引出的絲線經過卷繞、乾燥后成為生絲。中國生絲生產歷史悠久,是傳統出口產品,現在產量仍佔世界首位。作為高級紡織材料,生絲可以織制組織結構不同的各類絲織品。

  瑾瑜筆意——周瑾

  傳統產業的發展,是創新還是守舊,往往是一個矛盾。湖州絲綢產業在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上有葉嫣嫣這樣一批人在努力奉獻,一定程度上在重振中國絲綢的輝煌。而作為從南宋開始發展起來的湖州名產湖筆,現在面臨嚴重的後續人才匱乏問題,一些不甘心傳統文化精華產業消失的人,仍在苦苦堅守著。

  

  湖州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之稱,絲綢與湖筆作為傳統產業,對當地總體經濟貢獻度不大,但是作為文化品牌依然受到重視。當地在2000年以前用「絲綢之府」作為城市定位,后改為「筆墨江南」,城市形象從絲綢文化轉向了湖筆文化。

  周瑾的祖父周德臣,是著名的王一品齋筆庄的最後一任業主,父親周鑫成是著名的制筆大師。高中畢業之後周瑾被父親拉進了制筆廠學修筆,五年之後又學刻字、學包裝,周瑾熟悉制筆的所有工藝流程,她和同在筆廠的姐姐一起就可以完成一套制筆的流程。

  

  毛筆從選料到製成,要經過主要包括擇料、水盆(分配料、提材、脫脂、梳理、順齊、清洗、圓頭、扎頭等)、修筆、刻字、包裝五大工序,又細分選、配、墊、梳、圓、修、捋等120多道工序。

  做毛筆發不了財,甚至生計都成問題。2002年周瑾離開筆廠自闖天地,有了一定積蓄之後,她決定還是回到制筆行業,於是自創品牌,邀請師傅、制筆大師邱昌明把關。開發出的幾款產品後來被選入2009年上海世博會特許產品。作為傳統產品,製作毛筆守舊比創新更重要,由於有筆廠20多年的工作經歷和父親等老一輩制筆師的口傳親授,周瑾可以說得了制筆「心法」,她的筆庄生產的毛筆不僅在大陸和台灣有專屬定製,而且每年在日本都有近百萬元的銷量。

  湖筆產業作為著名的文房四寶之一也曾經輝煌,如今儘管退出實用領域,但依然有許多人追捧。湖州市現在毛筆從業人員1500人左右,其中生產工人1200人左右,年產1500萬支,產值1.2億元。平均每支毛筆的產值只有8元左右,每個工人的年產值只有10萬元,對於一個完全手工生產的產品來說,實在是太廉價,也難怪年輕人不願意從事制筆行業。

  傳統文化、傳統產業都面臨著繼承與發展的問題,是保護扶植還是任其自然生存乃至消亡?南宋的杭嘉湖地區曾富甲一方,所以文化發達為全國之首,如今的杭嘉湖地區依然是富庶之地,文化輝煌還會再現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0: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