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拖延症的十大療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4-6 00: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這篇文章真正開始行文之前,我得先說幾件事情,這很重要。

首先,當我寫推特介紹這篇文章時,許多人會說 「我會拜讀的……晚點」 之類。

我知道,這很搞笑。

其次,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的拖延症又犯了,而且挺嚴重的。這不奇怪。

不過在我幾乎採用了下述克服拖延症的所有技巧后表現得還挺有效率的。

實際上,我在下面提到的其中一項技巧是從中間開始。

所以值得一提的是,寫到這裡時實際上我的文章已經寫完了。

好吧,下面就是對付拖延症可以做的 10 件事情。

B計劃

現在馬上列出你可以做的、讓你能感覺到 「有效率」 10 件事。

如果你感覺自己在拖延時間的話,拿出這個清單然後每一項都做一點,哪怕是最細微的事情。

比方說,如果我寫書磨磨蹭蹭的話,我可以休息一下,給潛在的播客客人發封郵件。

我現在拖住不肯寫完這篇文章。所以我就轉過去回復 6 個月前的郵件(6 個月前我回郵件的拖延症犯了)。

知道嗎?回郵的效果還挺不錯,對方感激我回信了,現在我們還維持著業務關係。

我還看了一下書來給我下周的一次播客做準備。

或者做的事情跟 「商業生產力」 無關也沒有關係。比方說我可以去鍛煉身體。從長期來看說不定這樣還可以改善我的專註度呢。



如果你感覺拖延症正在變成一種習慣,那就後退一步,改變你的生活。

只要我對生活極其不滿時,我就去玩遊戲。一整天地玩遊戲。

其實玩遊戲通常是件好事。遊戲能讓你努力改進。遊戲可以改善大腦的各種機能(空間推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遊戲還能改善你應對失敗(因為經常輸嘛)以及從錯誤中學習(如果你總結輸的教訓的話)的能力。

不過遊戲也可能使人逃避現實。如果我對關係或者工作不滿意,我就整天玩遊戲。

我第一次結婚的時候很害怕。我害怕自己太小了。

出席我自己的婚禮前 20 分鐘我還在辦公室,連衣服都還沒換。

我在跟瑞士國際象棋冠軍玩一分鐘國際象棋(雙方各只有 1 分鐘的用時,如果其中一位選手在遊戲結束前用時耗盡就輸)。我贏了。我在想:「我就是不能停下來做這件事。我在贏呢!」

這不好。

靠玩遊戲來逃避現實一點都不好。

現在我後退一步的技巧是:

不喝酒

晚上 9 點睡覺,早上 5 點起床,出去讀書寫字或者走路。

玩遊戲也要講效率而不是用來逃避現實。只要我專註於改進,玩遊戲就能讓我更專註於手上的任務。

或者我試著換個玩法。我推薦 Charlie Hoehn有關玩的書,看看他是怎樣用玩來減少焦慮變得更有效率的。

試驗

「試驗」 似乎是我的月度單詞。

我看到的每一個地方似乎都在提醒我它的重要性。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 Chris Rock(脫口秀出道的喜劇演員、監製、導演)。這個傢伙很搞。只要他一台表演,所有人都笑得前仰後合。

但剛開始不是這樣的。他先是跑到我老家的 「笑話工廠(The Laugh Factory)」,拿出皺巴巴的筆記,然後大聲念出來。

如果講某個笑話有人笑了,他就會知道這個故事有得搞。如果沒人笑,他就把那個笑話扔掉。

他總共試了 1000 多個笑話才湊夠了1年後用於一檔 HBO 特別節目的 1 小時素材。

如果我做的項目受阻了,我會試著後退一步,換個方向再做。

試驗是為了看看這能不能令我更興奮。

我第一次開公司時,我們還不知道賺很多錢的最好方式是怎樣的。

於是我們開始試驗。我們做軟體看看誰會買(沒人)。後來我們又做唱片(當時差點簽成了一單,不過後來對方人不見了)。最後我們想到要做一檔娛樂界人士的資料庫(然後 IMDB 又出來了)。

我們想過做一個自動網站開發工具,但是要做的工作很多(像 Wordpress)。

我們甚至考慮過做茶葉,但我們對分銷一無所知。

但試驗並不是壞事。學習每一個行業讓我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方說,10年後創辦茶葉公司的教訓對我做對沖基金就很有用(你把茶葉 / 錢給分銷商 / 其他基金然後每個月從每個人那裡收集一次信息再彙編數據。每一個行業都會有類似的風險)。

我們在1996年通過網際網路賺錢的探索幫助我們在2009年社交網路迅猛崛起時找到了最值得投資的東西。

甚至做唱片公司的試驗也讓我們承接了許多唱片公司網站的工作。

當我現在寫作的效率不夠高時,我會換著試驗別的東西。這樣下來我會覺得這一天過得還不錯。

我拖延寫這篇文章時我寫了一本兒童書的第 1 稿和第 2 稿,這種試驗是我以前沒試過的。

越小越好

我拖延寫書時我會後退一步不再去想書的事情。我會試著概括一下當前正在寫的那一頁要想達到什麼目的。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

在更大的任務裡面找小一點的任務

概括該任務

給完成任務設一個小小的截止期限

喝杯咖啡

比方說這篇文章我就耽擱了好幾天。今天早上我還是下不了筆。

首先,跟前面說的一樣,我制定了我的 「B 計劃」。

我回了一些郵件。發了一些感謝信。在我是成員的一些 Facebook 群發表了一些評論。

然後我又回到這篇文章的寫作上,覺得有點不堪重負(「湊得夠 10 件事情嗎?」)。

最後我說,「做一件事」—所以我更加努力地回顧了一下以前拖延症都是怎麼來的,然後我記起來我總是會把大任務分解為更小的,於是我寫下了這一節(越小越好)。

焦慮

這裡沒什麼可說的。

重要的是要記住一點:焦慮永遠也解決不了明天的問題,只會偷走今天的精力。

給自己驚喜

我跟 Derek Sivers 在播客上對話時,他提到了自己做 TED 演講的一個技巧。「總有驚喜。」

我喜歡這個。

總有驚喜!

我的拖延症老犯是因為我對所做的事情感到厭煩。如果一件事情提不起我的興趣,我就很難完成。

所以我試圖給自己驚喜。如果這是個寫作項目,我會努力想出發生在自己身上最離譜的事然後寫到紙上。

當我把它寫到紙上之後,我又會試著用一個讓我自己感到吃驚的字來開始。

比如我會這樣寫一篇文章的開頭,「不過我忘了告訴你,有一次警察抓住了我,強迫我呆在小鎮邊上的一個汽車旅館裡面。」(註:其實也可以試試百年孤獨的開頭嘛)

如果你能給自己驚喜,那可以保證每個人都會感到驚訝的。

當然,希望那是個驚喜而不是驚嚇。「不過」、「忘記」、「警察」 這些都是我需要的元素。現在我必須把這些元素展開去講一個故事,好拖延一下拖延症的發作。

從中間開始

萬事開頭難。

所以從中間開始你就不必擔心 「官方」 的開頭了。

這讓我想起了 Neil Gaiman 的那本漫畫小說《黑蘭花》。這本書裡面有一個超級英雄,黑蘭花,她是裡面的 「明星」。

不過,開頭幾頁之後她就被射殺死了。就這樣。再也沒回來。

太天才了。一開始就把超級英雄給幹掉了。頭幾頁就製造了一次偽高潮。這簡直就是
從結尾開始。

我這篇文章是從清單開始的。然後再回過來寫開頭。

順便說一句,本文的最後一行就是這樣。

從中間結束

海明威寫作的時候知道自己也會犯拖延症。

他有時候會一句話或者一段話寫到一半就結束寫作。這樣下次回來再開始寫時就會更興奮(或者更有意識)。

比如說,如果你是一位程序員,你可以寫完 「IF」 語句就結束,下次再寫 「THEN」 那部分。

[過去 10 分鐘我再次採用了 B 計劃的技巧。安排午餐。回了一封郵件並且在 Facebook 的 「Choose Yourself」 群發表了一些評論。]

重新定義項目

這一點跟任務分解類似,不同的是改變項目範圍讓它變得更小。

我做 Stockpickr(後來大價錢賣給了 thestreet.com)網站的時候,只推出了少數幾
項功能。

本來我的計劃是要做很多的。但是 「發布」 網站出去會讓人感覺良好,我需要那種感覺。

這種辦法同樣可以運用到其他類型的項目上。比方說—寫書。「書」 的定義往往是大出版商和書店規定的,比方說200到250頁,大概6萬—7萬字。

現在不是了。Amazon 以及自媒體的興起已經拋棄了過去對書的定義。我剛剛看了一眼創業類書的排名情況,我的那本 270 頁的《Choose Yourself》排在第 2 位。那本書我辛苦了幾年才折騰出來。

排名第 1 的是一本 24 頁的書,可能只寫了一個星期。效果很強大。他有一個可靠的想法,然後就寫出來,發表出去,現在就登上榜首位置了。誰都可以這樣做,每個月堅持寫一本 1年 下來就有 12 本了,光寫書就夠謀生了。

還有一次我搬家到買的新房去(那是我最後一次買房,而且已經賣掉很久了)。

建築工人想讓我多給 6 個月的時間去裝修。我說 「不行」 然後馬上搬了進去。對方站在那裡覺得很尷尬,後來 1 個星期就搞定了。

他們有沒有徹底完工了呢?沒有,但是我可以慢慢僱人來做完要做的事情。

先推出,再完成。

[B 計劃又來啦—我剛剛又有了兩個主意:「我希望虛擬現實能做到的 10 件事」 以及 「具有 『Choose Yourself』 特點的 10 大節目 / 電影」。]

閱讀

如果我在做這樣的清單或者寫文章或者做項目規劃時,往往能夠在閱讀中間獲得靈感。

我會反覆閱讀各種勵志書、寫得好的書以及信息量大的書。看著看著就能讓我找回繼續工作的靈感。

我永遠也不會低估通過閱讀來吸收他人生活的能力。我是一個吸血鬼,我會榨乾他們的知識然後讓我的大腦更加強大。

放棄

不是每一個項目都要完成的。

拖延的原因也許是你的身體和思想都知道那個項目本來就不好,只是還沒有告訴你而已。

有一次我創辦了一家公司,開發了一個網站,然後融資了 50 萬美元。之前我寫過了此處不想再談細節。

但那是個糟糕的想法。融到錢以後的第二天我醒來時思想開始動搖了。我一點都不想起床去做那個網站。

我當時一直在想的是,「這是個糟糕的想法,從現在開始 1年 后我得跟所有投資人解釋錢都去哪兒了。」

於是我自己承擔完已經投入到開發網站的成本,把融到的錢都退回給投資人,然後把公司關掉了。

有一種認知偏見叫做 「沉沒成本謬論」,這也適用於拖延症。

當我們把時間(或者金錢)投入到某件事以後,我們的大腦就會覺得,「好吧,就這樣。現在我得完成這個了。」

不是的。任何事情都不一定是要完成的。

往往後退一步然後等一段時間(幾個月或者幾年)或者乾脆放棄也是好的。

這也是為什麼說手上要有幾個項目同時進行的好處原因所在。永遠要確保單個項目拖延、或者休息幾個月、或者永遠都沒有完成不會毀了你。

實際上同時進行(不多不少)5 個項目總是很好的。這讓你能夠反覆獲得前進的動力,你不會因為一個項目就栽跟頭,也不會因為項目太多不堪重負。

「放棄」 往往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具生產力、最具效率的一件事,這讓我們在兩個無盡黑暗的一絲光亮當中可以把寶貴的時光花在回報更高的事情上。

————

寫這篇文章我的拖延症就很嚴重。我什麼事情都拖。寫我那 18 本書是這樣。做 20 家公司時也是這樣。

實際上,這篇文章是拖延症的產物。那是因為我憋不出另一篇文章《辭職 FAQ》。因為那篇拖著寫不出所以我就轉過來寫這篇。這就是我的 B 計劃。

有時候我會拖著不給別人回電,最後因為自己感到內疚所以乾脆再也不回電了。

所以現在我也有拖著拖著就沒有下文的事情。

誰會在意呢?

我死了那些項目也永遠完不成的。

但我死的時候我的孩子和愛人會因為其他原因為我哭泣的。

也許不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09: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