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英、美如何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毛主席是這樣考慮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6-3 0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要]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毛澤東對於爭取「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權」進到社會主義有過思考,這是由英國共產黨要刪除毛澤東的《戰爭和戰略問題》(英文版)一文的前兩段所講革命暴力是普遍原則引起的。

  毛澤東以恩格斯的看法為根據,指出在特定條件下英國和美國也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這是他關於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問題的一個思想變化。

  他的這種思考與變化同當時的國際環境有較大關係,他把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與和平過渡取得政權這兩種方式視為戰略和策略的關係,認為革命用戰爭手段和用和平手段也是兩條腿走路,但最後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戰爭。

  

  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毛澤東對於無產階級怎樣取得政權、實現社會主義的看法發生了一些變化,並對爭取「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權」進到社會主義有過一些思考。儘管他認為革命戰爭、武裝奪取政權是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普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但又認為在特定條件下英國和美國也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對於毛澤東相關思考與看法的變化,我們過去少有關注,本文試作一簡析。

  一、毛澤東對英國和美國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思考的緣起

  毛澤東對在特定條件下英國和美國等國也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的思考,一個直接原因是英國共產黨總書記波立特要求刪去《毛澤東選集》(英文版)中《戰爭和戰略問題》一文的前兩個自然段。波立特於1954年3月在致中共中央的信中說明了理由:「我相信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因為假使我們發表了這一節,就會給我們在美國的同志招致很多困難,而且因為這一節也不符合1951年2月出版的我們的綱領--《英國到社會主義之路》,對於若干公式經過極端認真的考慮之後,綱領認為,鑒於變化了的國際形勢,蘇聯奪取政權的方式並不適用於英國。」波立特要求刪除的這兩段,涉及《戰爭和戰略問題》一文的核心觀點。該文開首即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是普遍地對的,不論在中國在外國,一概都是對的。」波立特要求刪除這一論斷,毛澤東當然不能同意,故而堅持不讓刪。1955年5月波立特到中國訪問,毛澤東在會見他時仍不贊成刪除。然而英國共產黨在出版時仍然將《戰爭和戰略問題》一文的這兩段刪除了,因為英國的法律禁止一切公開出版物出現推翻政府的言論。這件事對毛澤東有所觸動。

  同時,這件事對於那些想通過暴力革命或通過和平過渡取得政權的一些國家的共產黨領導人產生了影響,因此,他們在同毛澤東會見時這也就成為重要話題,並引發了毛澤東對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新思考,產生了在特定條件下英國和美國也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的看法。

  1956年3月,越南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長征、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艾地訪問中國。毛澤東在會見長征、艾地時說:「要不要進行武裝鬥爭,不是我們單方面能決定的,我們並不是資產階級的參謀長。我們可以而且應當這樣說,我們要爭取和平進到社會主義;但還應當說,即使一時不說也要這樣考慮問題,當資產階級用武裝來進攻的時候,我們就要被迫進行武裝鬥爭來取得革命勝利。恩格斯生前曾經說過,在特定的條件下,英國和美國也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顯然,長期堅持暴力革命原則的毛澤東在此時引述恩格斯的主張,認為在特定條件下英國和美國也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其中的一個直接原因應當是《戰爭和戰略問題》(英譯本)的前兩段遭英國共產黨總書記波立特刪除,並就波立特對此的解釋而引起的。

  在會見時,艾地特地問及這篇文章談革命的武裝鬥爭問題,是就中國的特點說的,還是指所有國家說的,並問毛澤東現在是不是還那樣說?毛澤東明確表示:武裝鬥爭不單是說中國的問題,也包括外國,並且「現在也還是那樣說。波立特同志也曾提到這個問題,問要不要修改。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和波立特同志的意見是不一致的」。毛澤東在闡述武裝鬥爭與和平進入社會主義的關係時,雖然仍倚重武裝鬥爭,但他也鄭重提及恩格斯關於在特定條件下英國和美國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的觀點。自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以後,恩格斯開始關注利用議會、選舉權等和平方式取得政權的可能性問題,但他並沒有放棄暴力革命的觀點。恩格斯的相關觀點,在《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等文獻中有充分體現。他說:「可以設想,在人民代議機關把一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只要取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就能夠按照憲法隨意辦事的國家裡,舊社會有可能和平長入新社會,比如在法國和美國那樣的民主共和國,在英國那樣的君主國。」毛澤東在會談時提及恩格斯的話,這表明他認為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是有充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的。

  不過,作為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大家,毛澤東更善於從世界形勢的變化、從現實的世情出發看問題,他在會談時又提及列寧的看法:「到帝國主義時代,美國和英國都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情況就不同了。列寧就不再那樣說了。」不過,毛澤東也沒有把列寧的觀點當作教條,他進而說:「也可以設想,今後會有少數國家,在全世界範圍內整個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條件之下,可能不再經過國內的武裝鬥爭而和平取得革命的勝利。」可見,因英國共產黨根據英國的實際情況,在出版英譯本時要刪除《戰爭和戰略問題》中關於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的根本論點,以利於自己的生存並通過和平過渡而取得政權,這確實引發了毛澤東的新思考,並引起其對恩格斯有關觀點的關注,儘管他堅持不讓刪除自己著作中的話,即堅持暴力革命是一個普遍原則。

  二、毛澤東對和平進到社會主義思考的現實環境

  毛澤東之所以認為,在特定條件下英國和美國也可以和平進到社會主義,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世界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的現實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且成為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重要一員,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也改變了亞洲的政治格局。中國領導人在爭取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以利於建設自己的國家時,在外交上也做了艱苦細緻的工作,並取得了巨大成效。一方面,在世界分為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特定國際環境中,毛澤東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將發展與蘇聯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的關係放在首位。因而新中國的外交工作主要是與蘇聯、東歐及亞洲人民民主國家發展關係,並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近鄰和新興民族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另一方面,中國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並取得了勝利,最終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同時,中國政府派代表團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解決了印度支 那地區的發展前途問題;又參加了亞非會議,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國家的聯繫。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十年,毛澤東的外交思想主要表現在:一是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作為中國的建交原則,並將其推廣運用到所有的國際關係中去;二是中國的外交重心是與蘇聯結成友好同盟,實行「一邊倒」的對外政策,共同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三是提出美國與蘇聯及中國之間有一個中間地帶,它包括廣大的地區,日本、英國、德國也在內。中國交朋友的重點應放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及大半個歐洲。

  此後毛澤東外交思想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毛澤東認為,世界上存在共產主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而共產主義與民族主義比較接近。民族主義分佈在亞、非、拉三大洲,除了社會主義國家之外,亞、非、拉人民的反帝反殖鬥爭也幫助了中國。

  正是由於這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使毛澤東對發達的資本主義(英、美)進到社會主義的方式產生了新的看法,雖然所謂的特定條件當時並沒有完全形成,但也初具規模,這為他的思考提供了現實條件。毛澤東當時期望社會主義能夠取得世界性的勝利。如果世界革命力量壯大,英國、美國等國的人民就有可能和平取得革命勝利。毛澤東說:現在我們的陣營還只包括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國家。「力量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包括武裝力量在到我們佔大多數或絕大多數的時候,是會有一些國家在我們的巨大力量包圍之下,不必經過國內的武裝鬥爭而和平取得革命勝利的。」正是出於這種戰略考慮,毛澤東認為少數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有可能和平進到社會主義。但是,毛澤東同時認為:「在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機關和軍隊的國家,我們如果只作和平取得革命勝利的打算,那是要吃虧的,因為我們並不是資產階級的參謀長,他讓不讓你和平取得勝利,並不決定於你的主觀願望。」毛澤東還以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不能取決於主觀願望、而取決於美國和蔣介石是否願意和平統一為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毛澤東當時的設想是,在世界範圍內整個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的條件下,在社會主義陣營佔世界大多數或絕大多數的時候,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的巨大力量包圍之中,可能不再經過國內的武裝鬥爭而和平取得革命的勝利。顯然,毛澤東認為像英國、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平進到社會主義,世界革命力量的因素是很重要的,這種革命力量包括武裝力量在內。若沒有這種革命力量,英國、美國和平進到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同艾地、長征的談話,表達了他對於通過戰爭與革命,還是通過和平方式進到社會主義的新思考。但毛澤東終歸是一位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提醒艾地和長征:在帝國主義時代,只做和平取得革命勝利的打算,那是要吃虧的。可見,毛澤東關於武裝鬥爭「不單是說中國的問題,也包括外國」的觀點及基本立場沒有改變。

  三、毛澤東把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權視為策略而倚重武裝鬥爭

  既然毛澤東期望在全世界實現社會主義主要建立在革命實力和力量對比的基礎之上,因此,他把通過革命戰爭取得政權和利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權的兩條道路,視為戰略與策略的關係。他認為,在戰略上用和平手段消滅資產階級政權不可想象,但在策略上無產階級願意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權。

  1959年,毛澤東在同澳大利亞共產黨總書記夏基談話時鮮明地表達了這一觀點。當夏基表示同意中國共產黨關於在奪取政權問題上的暴力革命與和平過渡的論點時,毛澤東指出這個重大問題與戰略和策略相關。他說:「作為戰略問題來說,從長遠看,用和平手段能夠消滅資產階級政權是不可想象的。資產階級怎麼能夠讓工人階級用和平手段來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消滅階級,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呢!從策略上講,首先可以說無產階級願意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權,表明我們不是好戰的。」毛澤東還強調,如果資產階級使用暴力,無產階級就被迫不得不使用暴力。他提醒夏基,共產黨人不要在精神上解除自己的武裝,不作精神準備,就無法教育人民,無產階級自己也就沒有革命幹勁。毛澤東進一步提出:「用和平手段也是要鬥爭的。」這種鬥爭就是在使用和平手段的鬥爭方式時要善於把握革命時機。他說:「革命的大量日常工作都是通過和平手段進行的。但作為革命家,在用和平手段進行日常工作的同時,要想到革命時機到來時怎麼辦?」所以,毛澤東提出一定要堅持兩條:「第一,無產階級願意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權;第二,假使資產階級使用暴力,無產階級被迫也得使用暴力。」毛澤東把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與和平手段取得政權的兩種方式,視為戰略問題和策略問題,這表明他倚重的仍是革命力量。

  在會談中,毛澤東還以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為例進行說明。列寧在1917年2月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曾經指出俄國存在用和平手段奪取政權的可能性。但到後來就不行了,資產階級政府用武力鎮壓群眾的革命運動,於是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決定採取武裝起義的方針,用暴力奪取政權。並且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寧就說,對全黨「說明革命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不用暴力是不行的。他極力反對孟什維克主張通過議會鬥爭進行革命的論調」。毛澤東還把暴力革命手段與和平過渡比作兩條腿走路,並認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靠戰爭。他說:「革命用戰爭手段和用和平手段也是兩條腿走路。實際上大量工作是用和平手段通過日常工作進行的,戰爭時間並不長,但最後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戰爭。不用兩條腿走路,就不能奪取政權。」在談到共產主義運動的現實時,毛澤東指出,1957年11月莫斯科會議宣言也是提出兩條原則:「無產階級願意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權;但是如果資產階級使用暴力時,無產階級被迫也要使用暴力。這是一個原則問題。」他認為,世界各國大多數共產黨,如法國共產黨、義大利共產黨、日本共產黨、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等對這個問題都提兩條,講清楚這兩條,可以使資產階級陷於被動。因為無產階級表明自己並不是提倡武力,「我們只是說你使用武力我們才使用武力」。

  為什麼共產黨人要堅持用戰爭手段取得革命勝利呢?毛澤東運用唯物史觀以階級鬥爭的理論來說明問題:「馬克思主義者知道,階級鬥爭不經過戰爭是不能最後解決問題的。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他進而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家學說來說明革命的重要性:「國家是暴力機關,無論奴隸制度的國家、封建制度的國家或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都是暴力機關。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也不例外。」「現在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裡,鬥爭通常是不流血的,但是當事物要發生質變時,就要流血了。經過長期的量變就要發展到質變。要是沒有這種質變,舊的上層建築是不會改變的。上層建築主要指政權和軍隊、警察、法院等國家機器,也包括意識形態方面的東西。上層建築是保護經濟基礎的。所以首先要用暴力把國家機器這些主要的上層建築奪取過來,加以粉碎。」毛澤東以中國革命成功的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中國共產黨在1945年也努力爭取國內和平,但同時又發展了武裝力量,內戰發生以後,共產黨也不說絕對不要和平。1949年春天,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主力被消滅,他們提出要「和平」。但國共兩黨舉行和平談判后,國民黨政權不肯在協定上簽字。於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很快渡過長江、佔領南京。蔣介石跑到台灣以後,共產黨仍然不放棄和平手段,因而有了和平解放台灣的設想。至於中國改變舊的生產關係即舊的所有制等,毛澤東指出雖然這也要經過鬥爭,但不一定要經過戰爭。不過,中國和平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不能作為和平過渡的典型例子,因為這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戰爭,建立了強大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政權后才有和平改造的可能。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作者:胡為雄,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胡為雄 北京東博文化研究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