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余秋雨:何謂文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30 0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年前,在上海一輛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一個工作人員開始查票。  查票很安靜,工作人員只對乘客點一下頭,乘客看一眼他的胸牌,便從口袋裡取出票來。   工作人員立即用紅鉛筆在票上劃一下,便把臉轉向另一位乘客。整個過程幾乎沒有一點聲響。   終於,有一位中年乘客拿不出票來。  工作人員說:「逃票要罰款。」   「逃票?」中年乘客激動起來。因為一個「逃」字,完全排除了遺忘的可能,聽起來很刺耳。   他看了一眼周圍人的臉,發現大家都有點幸災樂禍。   乘公交車太枯燥,人人都期待著發生一點與自己無關的事,解解悶。   中年乘客這一看就更惱怒了。他拿不出票,卻要快速找到不是「逃票」的理由,而且不僅僅要說服工作人員,還要說服周圍所有的人。   他憋紅了臉,慌忙從上衣口袋裡取出一張名片塞給工作人員,說:「你看我管著多少人,還需要逃票?」

  

  他在摸名片的時候無意中碰到了放在同一口袋裡的一個銀行存摺。千不該萬不該,他居然把這個存摺也塞到了工作人員手裡,說:「你看看這個,我還用得著逃你的票嗎?」   當年的工作人員很有修養,既沒有看名片,也沒有看存摺,而是禮貌地把這兩件東西塞回到他手裡,說:「這與職位、金錢沒有關係,上車買票是一種城市文化。」   「文化?」中年乘客受不了當眾被教育,何況又扯上了文化。他不知怎麼回應,便說:「你還給我說文化?我兒子已經是碩士了……」   這一下,整個車廂的人都笑了。大家也不清楚這兒怎麼冒出來了文化,只是在笑這位乘客說不過人家的時候,拉齣兒子來當擋箭牌。   20年過去了,社會變化天翻地覆。有趣的是,那次在公共汽車上出現的最後一個概念——文化,已成為人們區分榮辱的一道防線。

  

  據調查,目前多數城市富裕家庭之間最大的攀比,是孩子的文化程度。  據調查,目前多數退休人員晚年生活質量的差異指標,除了健康,就是文化。即有沒有戲劇、音樂、文學、書法方面的興趣相伴隨。   這兒所說的文化,就是每個人身上的文化。   過去,每個人身上的文化只有文化界才會關注,現在,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被關注了。但是,當大家都在嚮往文化的時候,怎麼來處置落到自己身上的文化,也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而且,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重要。   我認為,一個人身上要擁有真正的文化,首先應當不再「扮演」文化。   真正有了文化,就不會再「扮演文化」。這個道理,一聽就明白。這就像真正的功夫高手不會一邊走路一邊表演拳腳。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憑著是否扮演,來猜測真假和深淺。

  

  我想起了兩件小事。   很多年前,我曾經組織過一次上海人文學科著名教授的聚會,《英漢大詞典》主編、復旦大學外文系的陸谷孫教授也應邀前來。   很多教授看到他來了就紛紛圍上去,其中好幾個對他說話時都夾著英語。但他,從頭至尾沒說一個英語單詞。   因為在他看來,那次聚會,從內容到人員,都沒有講英語的理由。而他,更沒有理由去表演英語。   還有一次,東北某地聘請我和當時還健在的汪曾祺先生擔任文化顧問。聘請儀式上的發言者也許考慮到我們兩人都寫散文,便美辭滔滔。汪曾祺先生顯然有點受不住了,便邊聽邊輕聲地把那些話「翻譯」成平常口語,像一個語文老師在當場改錯。  他的資歷,使他有資格這麼做。發言者說:「今天麗日高照,惠風和暢。」汪先生立即說:「請改成今天天氣不錯。」發言者說:「在場莘莘學子,一代俊彥……」汪先生立即說:「改成在場學生們也挺好……」   這就造成了一種幽默的效果,現場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發言者不僅沒有生氣,而且還以自嘲的口氣感謝汪先生說:「您老人家已經在做文化顧問了。」   一聽就知道,汪曾祺先生和那位發言者,誰更有文化。那位可愛的發言者唯一的毛病,是在「扮演散文」。

  

  因此,我一再告誡學生,擁有文化的第一證明,是不再扮演文化。   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可以省察四周了。   一個真正擁有文化的人,不會扮演「當代名士」。他不會寫著半通不通的民國文言,踱著不疾不徐的遺老方步,數著百年文壇的散落殘屑,翻著筆跡草率的誰家信箋,又矜持地抖一下寬袖。   他也不會扮演「歷史脊樑」。不會用嫉妒來冒充正義,用誹謗來展示勇敢,用瘋話來顯露風骨,順便再從電視劇中學一點憂鬱的眼神、慈祥的笑容。   他也不會扮演「文壇要人」。總是遲到,總是早退,總在抱怨:「部長又打來電話,近期有五個論壇……」邊嘆氣邊搖頭,像是實在受盡了折磨。   我曾從一個文藝刊物上抄錄過這樣一段論文:「……巴爾特消解了索緒爾的符號理論,認為作品是單數,文本是複數,但那文本也是一種元語言。福柯則認為不必復現創造主體的榮耀,寧肯歸於薄暮時分的荒涼……」   很多朋友認為,這種論文太艱深,沒有考慮到廣大讀者。我則要以內行的身份判定,作者完全不懂自己所寫的任何一個概念,只是在「扮演艱深」,恰恰是想吸引廣大讀者。

  

  種種扮演,本該很累卻居然不累,原因是同道很多,互相觀摩。由於勢頭不小,觸目皆是,這倒也樹立了一個「反向路標」:避開它們,才有可能找到真文化。  當然,文化中也有正常的扮演,那就是在舞台上。擅長於舞台藝術的人最容易識破生活中的扮演,一看便笑,輕輕拍著對方的肩,說一句:「咳,別演了,劇本太老,又在台下。」   從事文化,從誠實開始。 來源/國館作者/余秋雨原標題/余秋雨:擁有文化的第一證明,是不再扮演文化原出處/《何謂文化》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1: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