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韓國綜藝這麼火 為什麼中國抄都抄不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25 03: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號:媒介之變(mediachanged)

  戚  琳  世熙傳媒

  韓國的電視製作機構非常多,但是播出平台就只有三家KBS、SBS、MBC,尤其是KBS,是唯一的一家國有電視台,像SBS基本是全民營。所以韓國的影視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尤其這些節目製作團隊以及韓國的藝人,他們的市場現狀可以說是比較慘烈的。據我們了解,每一個韓國製作團隊基本上兩到三天就有新的創意出來,基本上一個方案從提出idea到最後成形,一個禮拜就可以完成。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韓國的節目極少出現像國內這樣的扎堆現象。據我們觀察,這些節目都非常有特點,比如說《我們結婚了》、《無限挑戰》、《爸爸我來了》,還有金炳萬的《叢林法則》,在這些受到國內觀眾關注的節目里,很少有同質化的節目。不像國內的節目這樣,一窩蜂的上,比如《爸爸去哪兒了?》火了,全都是一窩蜂的爸爸、一窩蜂的爺爺、一窩蜂的姐姐,韓國極少出現這種狀況。其實這也給我們挺大的啟發,就是我們現在國內一些製作節目的機構,電視台團隊也好,市場上製作公司的團隊也好,其實我們現在還沒能實現韓國的這種創意的過程。前幾年我們基本上是模式引進,現在因為總局出了政策,我們就不能做模式引進,就只能打一個聯合研發的噱頭,所謂本土化的改造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說的比較那什麼一點,雖說不能算抄襲,但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人家。尤其是現在到了九十月份,電視台又開始廣泛地在市場上徵集節目,我們看到那些給電視台的提案里,大部分節目我們都能從國外找到原型或相似之處。跟韓國團隊合作的過程中,給我們的最大感受就是,在創意方面,我們國內的製作團隊還是有比較大距離的。

  我們再看一下韓國的綜藝節目。我沒有做過詳細調查,只是一個感受,我們比較早接觸到的,在國內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中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的,就是《情書》和《X-MAN》,都是全明星參與,演播室內的,有遊戲競技元素的真人秀節目。到後來,像現在我們比較了解的《爸爸去哪兒》、《我們結婚了》還有《Running Man》這些戶外的真人秀,我們可以發現,所有韓國綜藝節目當中,都有明星參與,我們看不到路人、普通人的面孔。藝人的因素其實是韓國綜藝節目的一個最大要素,而韓國的藝人在綜藝節目裡面的配合程度非常高,基本上只要導演組想得出來的他們都能幹。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韓國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我們也和一些大牌藝人聊過,說節目這麼難,這麼有危險性的挑戰,為什麼你要參與?他們就很直率的說,如果我在這個地方不參與,很可能我就會被市場封殺,就沒有人再用我了。所以,這和我們國內的藝人差別非常大,國內藝人不管你是三線也好、二線也好,他們的配合程度在這種戶外真人秀節目中是很低的,一定要自己的形象。經紀公司也好、藝人也好,在拿到台本的一開始就說,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我只能以什麼形象,我只能說什麼話。由於我們在真人秀節目里想看的就是真實、自然,但藝人他們自己又放不開,導致國內現在很多真人秀節目就沒那麼好看,我們覺得很多藝人表現得不那麼自然,不像韓國節目那樣覺得特別順暢,感覺國內藝人的表現就是拿腔拿調。這也是我們現在引進的很多韓國綜藝節目,為什麼呈現出來和韓國原版有這麼大差距的原因。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去年四川衛視播出的那個《兩天一夜》,我們了解到《兩天一夜》的製作執行其實和原版差距不是那麼大,但為什麼覺得不如原版那麼好看?我們分析發現,原因就是在藝人方面和後期剪輯上。

  提到後期剪輯就是我想說的第二點,就是都說韓國綜藝節目好看,為什麼好看?韓國綜藝節目的整個製作過程是非常規範、非常嚴謹的流程,製作也是比較精良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首先是製作團隊,韓國團隊的配備是非常明確的。比如說一檔大體量的戶外真人秀節目,分組拍攝時,每組至少需要三個PD,就是我們說的導演;三名編劇,他們叫作家,咱們叫編劇;攝像團隊、錄音團隊是屬於另配的,但是核心執行團隊就是導演加編劇。編劇在韓國綜藝節目里的作用,我想各位老師都了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像《我是歌手》的編劇金榮熙,他們在製作公司里非常有地位,甚至有的是股東之一,這也是製作團隊為了和編劇有更緊密的聯繫,給他們一定利益。而導演和編劇團隊的分工也非常明確,比如說PD1號,就是PD隊長,他把握整個節目錄製的流程和內容,PD2號在外拍過程中的作用就是事先踩點。韓國團隊執行一個節目,時間安排非常緊湊,導演說一點鐘要拍完這個環節,不論他開始的時間多麼短,一定會在一點鐘完成這個拍攝,這也是我們在和國內節目製作過程的對比中體會特別深的。國內節目,比如說一點開拍,到兩點還沒有開始,是非常正常的。而韓國團隊要求一點出發,那麼12點半,所有技術、所有導演、所有車輛都會到位,這種標準流程化的生產對我們啟發非常大,我們和他們比起來就是散兵游擊隊,而人家是正規軍。還有一名就是PD3號,他的作用主要類似於國內的製片工作,做一些後勤保障、現場調度的工作。在編劇方面,也是有三個編劇:一號編劇負責關鍵的人物設計和故事設計,二號編劇主要根據人物性格在某些特定場景中負責道具以及環境的調配,三號編劇是在前期搜集非常多的資料。據我們了解在真人秀拍攝的時候,國內基本上按照台本來執行,而韓國團隊現場執行的節目內容通常只有台本中的30%。就是說會事先做很多準備,但是具體拍攝哪些和拍攝什麼內容,導演會在現場重新把握。不像國內在製作時,基本上有什麼我們就拍什麼,韓國團隊則非常靈活,尤其是在面對突髮狀況的情況下,在把握時間的原則下,儘可能拍攝最多的素材來進行後期剪輯。

  另外,韓國綜藝節目的後期非常棒,特別是戶外真人秀。我們在討論為什麼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了?》這麼好看,很大一部分歸結於其後期剪輯和包裝非常精良。北京的紅森林團隊,就是因為做了《爸爸去哪兒了?》,所以現在在圈內獲得了很高的聲譽。而那些專門做花字圖案的小朋友,都是90后,對於節目內容的補充和觀眾的引導也有很大的作用。受到這個啟發,現在很多戶外真人秀的後期團隊,都會有專門人員負責花字圖案的設計和內容。但是通過分析《爸爸去哪兒了?》的後期,我們可以看到,《爸爸去哪兒了?》後期有很多細節其實借鑒了韓國綜藝節目的經驗。比如說,韓國綜藝節目刻意放大一些人物的表情和一些細節動作,會用慢動作回放反覆強調,把一個我們覺得一帶而過,可能沒有什麼內容的故事點,通過後期製作來強化,通過屏幕旁邊的花字圖案介紹來引導觀眾的收視,這其實在《爸爸去哪兒了?》中是非常多的。我們雖然知道這些後期特技,但要把它在國內真人秀節目中完全應用出來,實際的難度是比較大的。因為韓國PD、韓國導演,他們自己都是親自上手,上機器進行後期剪輯,這個製作流程不像國內。我們國內,基本導演只負責前期、負責拍攝,而真正當素材回到機房進入後期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一個後期導演。進行素材剪輯的是那些剪輯手,而這些剪輯手很少進入到節目前期,對節目內容並不那麼了解,所以就會有一些流水帳式的真人秀節目。我後來看過國內的一檔節目把同樣的素材帶到韓國去剪,拿回來同中國的剪輯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我們節目製作,尤其是真人秀製作的時候,強調後期是二次創作。在演播室做節目我們覺得區別不大,但是到了戶外真人秀,後期的作用就非常非常大。以上是對國內在節目製作過程感受非常深的幾點。

  現在好多韓國團隊來大陸挖金,就是覺得中國電視市場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越來越多的團隊開始和國內的電視台深入合作。從開始單純的模式引進,到後來派一兩個攝像指導、一兩個編劇指導進入團隊,再到現在有些合作團隊進入中國市場同中國的製作團隊聯合製作。像我們之前做《中國爸爸》,就是和韓國團隊聯合製作。還有一個趨勢,就是我發現東南衛視《愛在囧途》那個節目,完全將項目製作包給韓國團隊,沒有中國人參與製作,由韓國團隊來製造一檔中國人觀看的節目。這個過程其實引發了我們一些思考,比如說韓國生產的標準化、流程化,以及團隊的配備、製作的精良、水平的高超,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在這個合作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東南衛視《愛在囧途》,其實是講三對藝人作為夫妻去旅行,在旅行過程中,他們要窮游、富游,要克服一些困難、完成一些任務;但是當需要體現我們中國的情感、我們中國的一些價值觀的時候,韓國團隊在執行過程中是體會不到的。尤其比如說,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爸爸去哪兒了?》那個節目呈現的內容和原版有比較大的區別,這也是因為湖南台謝滌葵他們有多年做真人秀的經驗,在內容和價值上進行了比較大的改版,所以我們會覺得《爸爸去哪兒了?》這個節目特別接地氣,觀眾覺得特別好看。而如果也像《愛在囧途》那樣,以韓國方式來操作,我想,可能內容上就沒有現在這麼大的影響力了吧。

  另外,我們發現韓國的綜藝節目都是拍藝人,因為我們把一個素人放到節目當中是很難出現藝人那樣的表現點的。我們就在思考為什麼?後來發現和歐美節目比較,歐美節目模式的優勢更多在於環節的設計、在於形式的設計。也就是說,不管你把什麼人放在歐美的節目中,他到了某個時間點一定會出彩。而韓國節目不一樣,通常會把一個大塊流程設計好,比如《Running Man》就在這個大樓拍攝,七個人要完成什麼樣任務;但是不會具體涉及大樓任意一層將會發生什麼事,這是完全開放的。所以韓國的真人秀節目要出彩,完全靠藝人的表現,像偕星劉在石、姜虎東這些人,藝人的表現能決定節目成敗。當我們把模式引進中國之後,我們把素人、路人放在這個節目當中,就會出現流水賬式的節目呈現。因為韓國綜藝節目的環節設計沒有邏輯上的必然性,偶然性非常大,在節目策劃期間我們不能預判,到了這個點會發生什麼事,到了那個點是否有這樣的情節發生,矛盾衝突、戲劇性設計,沒有邏輯上的規律,只是一個偶發現象;所以在韓國和韓國團隊的合作當中,我們會存在非常多談判也好、交流也好,尤其是文化價值和思想上的交流。我覺得這是接下來,今年明年,韓國團隊、韓國綜藝節目進入中國之後,深度合作中將出現的問題。怎樣跟韓國團隊進行最好的合作,把最精華的東西拿到我們國內的綜藝節目製作當中,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28

主題

91

帖子

623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3
沙發
bolivianred 發表於 2016-3-30 08:19 | 只看該作者
一窩蜂的上同質化的節目,觀眾當然不買賬了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9: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