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媒:5個強勁方案可幫助人類修復破損心臟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3-26 21: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03-25 00:11:00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賈元熙

  核心提示:心臟最大的損耗來自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斑塊的累積,這很可能導致心血管日益狹窄,甚至阻礙血液流通。本文梳理了心臟病專家們正在鑽研的5個最強勁和最先進的心臟病治療方案。

  參考消息網3月25日報道 西班牙《趣味》月刊2015年12月號刊發題為《破碎的心該如何修復》的文章稱,現今心臟疾病的預后(根據經驗預測的疾病發展情況)已經比以往要好得多,但仍不能掉以輕心。根據西班牙心臟病學學會的數據,這一疾患的致死率是交通事故的65倍。西班牙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西班牙有11.7萬多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儘管比上一年減少了約4000人,但仍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從世界範圍來看,每年因這類疾病死亡的人數已經上升至1750萬,佔全球死亡總數的31%。

  文章稱,我們經常說心臟就像一台完美的機器,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就不會出錯,有時和很多機器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還會破損。心臟最大的損耗來自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斑塊的累積,這很可能導致心血管日益狹窄,甚至阻礙血液流通。這是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會給心臟帶來很多無法修復的傷害。實際上,在西班牙11.7萬多心腦血管疾病致死病例中,有超過1.65萬人死於心肌梗塞。不過,也應該看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心臟病中死裡逃生,儘管其中大多數人因此落下了病根。幸運的是,心臟病學的發展正在極大改善這些人的生活質量。

  除了醫生的專業知識外,技術在控制這一病痛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科學家們正致力於研究以人造心臟代替受損心臟的可能性。儘管尚未找到一個完全有效的方法,但這一天無疑會到來。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心臟病專家們正在鑽研的5個最強勁和最先進的心臟病治療方案:

  1.血管修復

  文章稱,1964年,美國俄勒岡大學研究人員查爾斯·多特和梅爾文·賈金斯命名了一個新的醫學專業術語「血管成形術」,這種治療方法從那時起至今已經挽救了無數生命。這種療法是通過導入一個小的可擴張球囊使被膽固醇斑或血栓完全阻塞或部分阻塞的動脈得到擴張,清理其中的障礙,從而使得血管恢復血液灌流。這是血管成形術走出的第一步,這種療法此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且還在不斷更新。

  西班牙心臟病學會介入心臟病學專家拉米羅·特里略表示,目前80%的介入心臟病學專家的治療手段都集中在通過植入支架的血管成形術來疏通這些阻塞的血管,這無論對急性病患還是有機會進行早期治療預防心肌梗塞的患者來說都是最理想的療法。

  不過,除了動脈外,循環系統中還有很多可能出問題的零部件。結構性心臟病是心臟本身的異常,其處理和修復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出現了顯著進步。主動脈瓣狹窄就是一例,這種疾病的特徵是心臟主動脈瓣因先天原因、受傷或患者衰老而無法正常打開。曾經最常用的修復方法是使用豬的主動脈瓣進行心臟瓣膜置換,但這必須通過複雜的手術實現,這就意味著不得不打開胸腔,並在手術過程中保持血液的體外循環。

  文章稱,而今已經不需要通過這種開胸的方式治療主動脈瓣狹窄了,只需在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動脈切開一個小口,放入幾毫米直徑的導管,建立通路,放入直徑更細的導絲到心室。再通過導絲這個軌道,首先放進球囊,擴張狹窄的主動脈瓣,然後再放入帶有人工主動脈瓣的鎳鈦合金自膨脹支架。支架撐開后,替代原有的病變瓣膜成為新的、大小合適的「心門」。患者在手術后4天內即可下地自如行走。

  2.人造心臟

  文章稱,父親因心臟問題去世觸動美國人羅伯特·亞爾維克立志從醫,在完成了工程專業的深造后他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顆人工心臟「亞爾維克7」,用於替代生物心臟進行移植。1982年,牙醫巴尼·克拉克成為人工心臟的首位接受者。這是一場歷史性手術,卻並沒有一個非常圓滿的結局。巴尼在112天後死亡,永久性人造心臟之夢在一段時間內被擱置了。不過,這一夢想並非遙不可及,西班牙心臟病學學會心衰和移植專家何塞·路易斯·蘭伯特表示:「這一裝置的運行並不那麼複雜,就是一個泵,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設法保持其永遠處於運轉狀態。」

  心臟移植的問題在於受體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排斥反應。不過,對部分幫助心臟運行或整個替代心臟的裝置進行研究從未停止。80年代中期,左心輔助裝置(LVAD)問世並投入臨床試驗。這類裝置既適用於心臟感染患者的緊急治療和恢復,也適用於那些心臟遭受不可逆損傷的患者的治療。LVAD通常由血泵、電源和外部控制部件組成,有的能夠持續運行近10年。最新一代的LVAD重45克,每分鐘可泵8至10升血。LVAD的植入需要進行開胸手術。

  文章稱,儘管這類裝置已經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完全植入人造心臟的夢想從未被放棄。法國外科醫生克里斯蒂安·卡布羅爾曾嘗試研製過一種類似臨時橋樑的設備,能夠幫助患者熬過沒有找到合適心臟捐獻源之前的過渡期。另一條開放性道路來自利用3D技術列印器官。此外,來自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了一款名為「FRESH」的人造心臟原型,目前還在試驗階段。

  2012年,義大利外科專家聚首羅馬,用一顆重11克的人造鈦心臟挽救了一名僅16個月大嬰兒的生命,在得到匹配捐獻源之前的13天內保住了這個嬰兒的性命。

  美得克薩斯心臟研究所專家在1995年設計出了一款永久性電動人造心臟,但問題在於其供電依靠體外的電池組,只能提供不到10小時的電力,因此患者必須不斷地更換電池組。

  3.基因療法

  文章稱,從基因上改變心臟的缺陷細胞,從而使人不用再忍受病痛之苦,這就是基因療法的主要目標。這一療法能夠幫助數以百萬計的心臟衰竭或梗塞的患者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基因療法主要是通過病毒載體將糾正基因導入了病患的心肌細胞,幫助心臟克服自身的缺陷。

  目前,這種療法在一些動物身上已經實驗成功。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2014年在成年小鼠身上成功激活了端粒酶,延長了遭受心肌梗塞后的小鼠的壽命。

  文章稱,在最早的人類測試中,一些專家將目光集中在影響心臟收縮與擴張的基因酶上,這些酶會因心臟衰竭而失去活性。目前這些測試結果還存在不確定性。另一些試驗的方向是採用腺病毒攜帶SERCA基因的方法。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病研究中心專家安德烈斯·比森特認為,腺病毒或將成為心臟病基因治療中的重要盟友,因為它「呈弱免疫原性,並允許長期的基因表達」。

  日本研究人員在剛剛發布的一項研究中首次確認了與外周動脈病變有關的基因。不過專家認為基因療法成為現實還任重道遠。

  4.動物器官移植

  文章稱,使用非人類的心臟是否有可能存活哪怕一天?科學界在這一領域展開了深入研究,這被稱作「異種器官移植」的手段存在很多重要的優勢,是捐贈器官短缺的一大解決方案。關於異種器官移植的念頭最早可以追溯到1964年,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的外科專家詹姆斯·哈迪將一顆大猩猩的心臟移植到了一名68歲的心臟病患者體內,他最終在90分鐘后因植入的心臟驟停而死亡。

  從那時起,有關研究就從未停止。2015年美國馬里蘭國家心臟研究所專家穆罕默德·毛希丁成功將一顆豬心臟植入一隻狒狒體內,使其存活了945天(超過兩年半的時間)。科學界由此似乎看到了繼續前進的方向。對人類來說,豬的器官要比任何靈長類更適用。不過,必須對其進行基因上的改變,也就是將豬器官「人類化」,從而使我們的機體更好地接納它們,同時免疫系統不會攻擊它們。

  文章稱,此外,豬並不是唯一能夠為我們提供幫助的物種。在發生心肌梗塞后,人體會出現嚴重後遺症,因為心臟的某個區域壞死了,並停止了跳動。不過有一些動物即便在心臟病發作后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例如斑馬魚,由於快速的細胞分裂,它的心臟在受損后能夠再生。斑馬魚在實驗室中被廣泛應用,因為其胚胎是透明的,很容易觀察到藥物對其體內器官的影響。此外,雌性斑馬魚可產卵200枚,胚胎在24小時內就可發育成形,這使得生物學家可以在同一代魚身上進行不同的實驗,進而研究病理演化過程並找到病因。

  5.幹細胞再生

  文章稱,近年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中最新的思路是使因梗塞而受傷或嚴重損壞的心臟再生,而不是替換成另一個。科學界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這一可能性表示懷疑,因為成年哺乳動物的心臟被視為幾乎不存在再生能力的器官。也就是說,心肌細胞一旦死亡,從理論上說就不再有任何用處。不過,細胞療法正在改變這一觀點,目前有多項研究致力於這一方向。

  2014年底位於巴黎的歐洲喬治·蓬皮杜醫院得到了該領域首個成果:胸腔外科和心血管專家費利佩·梅納謝向兩名患者的心臟中注入了人類胚胎幹細胞提取物。人類胚胎幹細胞有能力生產出各個器官。這樣的細胞療法帶來了巨大希望,未來數以百萬計的受損心臟或將能恢復如初,重新為人體服務。新注入的細胞能夠有效對抗心臟衰竭,修復至關重要的肌肉,恢復心臟收縮的節奏。不過這一目標的實現還有待時日。

  文章稱,將細胞注入心臟的想法並不新鮮。早在幾年前就出現了利用間充質幹細胞進行細胞療法的研究。間充質幹細胞是幹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易獲取,具有多向分化潛能,能夠分化成多種組織細胞,可作為理想的種子細胞用於衰老和病變引起的組織器官損傷修復。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細化細胞提取的過程。這在實驗室中已經能夠做到,但在臨床實踐中還有待進步。

  另一個策略是促進心肌細胞的繁殖能力,這種能力雖然很有限,但並非完全不存在。實際上,在20歲以前心臟能夠更新最高達1%的肌肉細胞,而當人體開始衰老時,這一比例就開始每況愈下。一些研究人員正在設法識別影響肌肉細胞繁殖的細胞周期分子。

  文章稱,纖維增生性反應也是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心臟組織在遭遇梗塞壞死後並不會消失,而是會留下一個瘢疤,其中就包括成纖維細胞。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2006年在實驗小鼠身上成功將成纖維細胞轉變成多功能幹細胞,這在理論上意味著能夠發展成所有類型的細胞,包括心肌細胞。我們人類是否能看到這一天?(編譯/韓超)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在將來的某一天,甚至有可能研製出擁有人類器官的機器人,例如肺部、心臟、骨骼和生殖系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3-26 21:46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軍醫圖解:有益心臟的幾種食物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5-12-10 10:15:0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3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3-26 21:47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省台辦主任譚謀會見台灣鳳凰全人工心臟團隊
中國台灣網12月3日哈爾濱訊 日前,黑龍江省台辦主任譚謀在哈爾濱會見台灣鳳凰全人工心臟團隊高資敏先生一行。高資敏先生此次來哈是參加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科技大廈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共同成立的「人工心臟聯合研發中心」的揭牌活動。
譚謀主任首先對「人工心臟聯合研發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他說,「人工心臟聯合研發中心」的成立,開創了兩地在醫學界新的里程碑,希望兩岸醫療企業發揮各自優勢,攜手合作,共同造福於兩岸民眾,並向客人簡要介紹了我省的人文地理、經濟方面情況。高資敏先生就鳳凰全人工心臟的發展歷程和今後團隊的發展方向以及目前臨床應用的成果做了簡要介紹。
鳳凰全人工心臟於1985年研發成功並在美國進行臨床實驗性應用,1996年適合亞洲人種的小型全人工心臟「鳳凰7代」研發成功並通過動物實驗,同年「鳳凰7代」全人工心臟成功為一名台灣患者提供了機械性循環支持,最終使患者在人工心臟的輔助下等到供體。全人工心臟的工作原理是由體外懸掛氣泵帶動體內植入的硅膠血泵進行工作。目前,在海外相類似的人工心臟費用在百萬元左右,在大陸目前還暫時沒有使用全人工心臟的案例。從2014年開始,哈醫大二院、美國亞太醫學中心及台灣鳳凰全人工心臟研發團隊合作,開展了全人工心臟的研發、改進及相關試驗。(中國台灣網、黑龍江省台辦聯合報道)
分享到:
(2015-12-03 13:23:0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4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3-26 21:48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美華裔患病女嬰盼到合適心臟 移植手術順利完成
中新網12月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編譯報道,美國加州一個華裔家庭盼望了幾個月後,終於等到終極的愛心禮物,一個讓他們八個月大的女兒能夠活下去的新心臟,雖然他們知道另一個家庭必須因此痛苦犧牲。
他們的女兒林愛麗(Ellie Lim,以下均音譯)8月6日接受例行體檢時,發現左心室有擴張型心肌症,心臟比正常情況大了幾乎一倍,影響心臟輸出血液。洛杉磯加州大學兒童醫院醫生表示只有心臟移植才能保住她的生命。
愛麗一直在等待適用的心臟,上周末終於傳來佳音。她28日進入開刀房,當晚手術順利完成,現在已經睜開眼睛,雙手也會扭動。
美國小兒科學會說,美國每年有超過1700名兒童因器官移植而保住性命,可是有2000多名兒童還在等待捐獻器官。
洛杉磯加大兒童心臟科專家說,兒童突然死亡,而且健康得能夠捐出器官的情況不多,他們的父母在痛失子女傷心斷腸當天,卻面對做最重大割捨的要求。
愛麗的家人深知這種悲劇與他們的希望密不可分。她的母親梅莉薩(Melissa Lim)聽到有心臟的消息后說:「我保證獲得這種終極禮物的人絕對感恩一輩子。」
林家住在拉斯維加斯,梅莉薩是初中老師,丈夫林利(Lee Lim)當警察。學校和警察當局都為他們發起募捐,因為愛麗的手術費估計超過25萬美元。
愛麗住院嚴重影響正常發育,必須接受廣泛治療。由於生病和器官移植損及免疫機能,林家住所也必須改裝。林利夫婦必須到車庫沐浴更衣才能抱女兒,愛麗也必須睡在父母房間以隨時照料。
林利含笑說:「我們都不會讓她離開我們的視線,我可能永遠無法再安穩地闔眼睡覺。」(黃秀媛)
(2015-12-02 11:23:02)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