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科學家合成最小基因組 向生命之謎邁進一步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6-3-26 21: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6-03-26 11:34:00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王惜夢

  核心提示:研究人員希望,Syn3.0能夠提供一個平台,讓合成生物學家出於特定目的——如生產藥物或生物燃料——向之添加基因。

  參考消息網3月26日報道 外媒稱,美國科學家抽絲剝繭,將生命形態回歸其本質——他們通過人工合成創造出了一種細菌。這種細菌擁有生長繁殖所必須的最低限度的遺傳信息。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24日報道,由基因學先驅克雷格·文特爾帶領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Syn3.0,即「最小合成細菌細胞」。這是他們在2010年創造的Syn1.0的升級版。Syn1.0是首個由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利用化學物質合成其基因組的活細胞。

  研究人員希望,Syn3.0能夠提供一個平台,讓合成生物學家出於特定目的——如生產藥物或生物燃料——向之添加基因。不過創造Syn3.0的更直接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基本生化機理。

  文特爾表示,由美國《科學》周刊發表的這項研究揭示,人類在生物學知識方面存在「令人吃驚的」空白。

  研究小組最初的思路是利用科學文獻中的信息來設計一個最小細菌基因組,但以失敗告終。他們轉而研發基於絲狀支原體的Syn3.0,通過逐個剔除並觀察結果的方法來搞清絲狀支原體901個基因中有哪些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小組將非必要基因一一剔除,最終得到了473個生長複製所必需的基因。

  隨後,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由473個基因進行編碼的基因組,並將其移植到另一種細菌山羊支原體中,該支原體自身的DNA已被移除。合成基因組接管了宿主細胞的生物學運作,併產生了一種強壯的細菌。

  法新社3月24日報道稱,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了能夠在自然界中生存的最小基因組。這一基因組包含的必要基因足以維持機體運轉及自我複製,這是人類向解開生命創造之謎邁出的一大步。

  與人類攜帶的兩萬個基因相比,這個名為Syn3.0的人造細菌基因組僅有473個基因。

  首席研究員、人類基因組排序先驅克雷格·文特爾與克萊德·哈欽森及同事,尚未確定其中149個基因的具體功能。不過,研究人員在其他生物體中發現了數個潛在同源基因。這表明,這些基因對功能待定的通用蛋白進行編碼。

  文特爾解釋道:「回答關於生命基本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獲得最小基因組。而這麼做的唯一方法或許就是嘗試人工合成一個基因組。」

  於是科學家們將目光對準了支原體,因為這是在能夠自我複製的細胞中,已知的擁有最小基因組的細菌。

  文特爾說:「假若你對飛機一無所知,現在要研究一架波音777,你試著通過移除飛機零件而找到它們所對應的功能。你將右翼的引擎移除,飛機仍能正常起飛降落。那麼你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個東西是非必要零件,而在你移除另一個引擎之前,你都無法察覺到它的重要性。這就是生物學領域不斷上演的一幕,即我們最初認為的非必要成分可能是成對基因中的一個,直到我們將它的對應物移除后,才能發現它的必要性。」

  研究得到的一個關鍵結論就是,某些最初被劃為「非必要」的基因,實際上作為第二基因也執行了同樣重要的功能。這就意味著,在最小基因組中,我們必須保留成對基因中的一個。

  最小基因組不包括能夠修改和限制基因組的基因,而且也沒有編碼脂蛋白的大多數基因。不過,最小基因組囊括了幾乎所有參與讀取和表達遺傳信息、以及跨代保存遺傳信息的基因。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基因雙螺旋結構CG模型圖。(資料圖片)

  下一頁:外媒:美研究報告稱轉基因蚊子對人與環境影響不大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沙發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6-3-26 21:26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外媒:美研究報告稱轉基因蚊子對人與環境影響不大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道 外媒稱,通過投放轉基因蚊子以減少傳播寨卡病毒的伊蚊的做法一直存在爭議。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公布的初步研究報告說,這種轉基因蚊子不會對人和環境產生「顯著影響」。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13日報道,美葯管局在11日發布的報告中寫道,轉基因蚊子在環境中逃逸、存活與繁殖的後果已被廣泛研究。研究顯示,這種轉基因蚊子「不可能對包括人類在內的非目標物種產生任何副作用」,轉基因蚊子在野外繁殖或擴散的風險可「忽略不計」。

  這一結論意味著,美葯管局已初步同意英國牛津昆蟲技術公司在美國南部佛羅里達州基黑文地區投放代號為OX513A的轉基因蚊子,這一試驗旨在研究轉基因蚊子幫助消除寨卡熱、骨痛熱等疾病的有效性。不過,在美葯管局最終批准該公司的這項試驗前,還要就此接受為期30天的公眾評議。

  牛津昆蟲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帕里發表聲明,伊蚊是人類健康的一大威脅,它在多個國家傳播寨卡熱、骨痛熱與基孔肯亞熱等傳染病。該公司期盼開展上述試驗,並期望它有助降低伊蚊傳播疾病的能力。

  據該公司專家介紹,他們使用基因工程技術修改雄性伊蚊的基因,並將其投放到野外后,可導致與其交配的野外雌蚊產下的幼蟲早亡,從而達到減少伊蚊數量的目的。在巴西、巴拿馬及開曼群島開展的試驗顯示,這種轉基因蚊子可使試驗區的伊蚊數量減少超過90%。

  一些生物技術專家對美葯管局的報告表示歡迎。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分子遺傳學家扎沙里耶·阿德爾曼在一份聲明中說:「很高興看到更為冷靜的頭腦佔了上風……美葯管局允許開展這一試驗,標誌著基於科學與證據的做法戰勝長期以來伴隨轉基因的歇斯底里與非理性。」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茲卡病毒主要是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的

  (2016-03-14 10:35:00)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5: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