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台灣出去的應該叫「台僑」

[複製鏈接]

24

主題

42

帖子

21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bit 發表於 2016-3-24 1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台灣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和時代力量立委林旭佐,要求將「僑胞」定位於「從台灣出去的台僑」。民進黨此舉引起在美傳統僑社和部分涉台新僑社的強烈反對,指這種區分隔絕是短視現象,是挑動族群對立,很多人表示無法理解,甚至指其「荒謬絕倫」。


其實這種做法並非難以理解,台灣民進黨出於台獨目的,把和台灣有關的海外華僑作區分間隔不是第一次了,在陳水扁時代,就把華僑分為三等:第一等是拿「中華民國護照」,從台灣走出去的「新台灣人」;第二等是曾在台灣讀過書的「僑生」;第三等是「老僑」,即1949年以前移居海外的華人及親屬等。這在當時就遭到海外僑社的強烈反對。陳水扁的「僑民等級論」,排斥早年移居海外的傳統僑社和泛藍陣營及其支持者,表面上是服務上的區別對待,實際上是為「台獨」鋪路。


因此,民進黨和時代力量立委的提法,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表面上是服務資源和對象問題,實質上還是為「台獨」在海外做鋪墊,而且進一步把「僑胞」定義從陳水扁時代大三個等級縮小到僅僅是從台灣出去的「台僑」。無怪乎會引起傳統僑社和部分涉台新僑社的強烈反對。


中國人僑居海外,古已有之,但在19世紀之前,歷代稱呼海外華人為「唐人」、「華工」、華民」等等,「華僑」稱呼的出現,最早見於1883年,清朝鄭觀應呈李鴻章的文件中有「凡南洋各埠華僑最多之處….」,而「華僑」名稱流行開來,則在辛亥革命時,當時孫中山得到海外華僑的全力支持,華僑出錢出力,積極支持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故孫中山有「華僑為革命之母」之說,被海外華僑視為光榮和驕傲。
到了當代,不同的地方,「華僑」有不同的含義,中國大陸的「華僑」和「華人」,區分在前者保留中國國籍,後者則加入所在國國籍。台灣則把兩類人都通稱「華僑」,指具有中國血統的人群。民進黨立委等試圖將「僑胞」在法律意義上定位於台灣出來的「台僑」,實質上是試圖將台灣從中國割裂出來的理念灌入「僑胞」之中。


這種舉動和不久前民進黨有立委提案要撤除孫中山像的行為是一脈相承的,撤除孫中山像是為了在台灣去中國化,提出以「台僑」取代「華僑」是為了在海外華人華僑中去中國化。如果按民進黨力量立委的說法推論,馬英九這樣父母是湖南人,自己出生在香港,又久居台灣,應該算「華裔」 還是「台裔」?連台灣背景的美國「世界日報」都發出一連串質問,可見民進黨等立委這種說法在海外如何不得人心。


在美許多與台灣有關係的傳統僑社和涉台新僑社,大都以泛藍為多,在對待兩岸關係上,未必都是主張現階段統一,但希望維持現狀的肯定是多數,不管各方出於深藍淺藍或持中間立場,在反對民進黨以「台僑」取代海外僑社引為驕傲的「華僑」名稱、推動「台獨」破壞兩岸和平現狀這一點上都是相同的。


民進黨在台灣大選獲勝,「520」之後將正式執政,蔡英文在兩岸問題的「九二共識」上一再以模糊概念拖延,民進黨諸立委則提出種種去中國化提案。有人認為「台僑」一事不必上升到意識形態,但恰恰是剛一勝選的民進黨迫不及待地啟動意識形態鬥爭,為推行台獨鋪路。


但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大陸永遠不會允許國家分裂,未來無論以什麼方式進行,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台灣永遠不可能自外於中國,那種籍以「台僑」替代「華僑」,暗裡推動去中國化的「台獨」的行為,只能說明民進黨急於推動「台獨」的那些人為不識時務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