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國熱」閱讀為何顯著降溫?丨文化觀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19 02: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維 騰訊文化

  

  陳丹青畫作《國學研究院》,畫中是民國時代五位國學大師(從左至右):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其實也不是民國題材不好,而是一些急功近利的舉措把這個好題材給做壞了。

  ✎

  大約是在2000年前後,隨著謝泳、傅國涌、張鳴等學者對民國史料的打撈和解讀,坊間掀起了一股「民國熱」, 「民國」主題的出版物開始逐漸成為圖書市場的新寵。著名藝術家陳丹青對「民國范兒」的力推,更是將這股熱潮推至巔峰。

  這樣的風潮十多年之久。不過近幾年,出版領域的「民國熱」顯著降溫。不僅讀者對民國題材通俗作品熱情不再,書業經營者也不再熱衷於民國選題,媒體對此類圖書的關注熱情也直線下降。

  這從最近幾年各媒體定期公布的暢銷榜單和每年公布的「年度好書」評選結果中就可見端倪,「騰訊·商報華文好書」2015年度年度大獎中,民國范兒的書一本也沒有。幾家同行的榜單中也幾乎看不到民國類圖書。

  

  從豆瓣網的圖書信息中,同樣可以發現類似的規律:以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為分界線,此前十多年,由於民國題材出版物持續熱賣,這一選題的出版呈現出「滾雪球」之勢,2011年之後則逐漸顯出頹勢,近一兩年,隨著國家治理主題、鄉土主題、旅行題材作品的熱銷,「民國」作為出版關鍵詞,已經被邊緣化。

  從巔峰到谷底,為什麼出版業曾經的「捧民國」盛舉就這樣成為歷史了呢?

  ▼

  題材雷同:「林徽因」們令讀者審美疲勞

  「民國熱」當中的一大主題就是民國八卦熱,有關民國文人八卦的通俗讀物曾經充斥圖書市場,其中的典型者,莫過於以「林徽因」為主題詞的各類暢銷書。

  的確,單這一個關鍵詞,就可鏈接到諸多能夠吸引眼球者:從文人三角戀到民國知識界與政界的互動,從李庄傳奇到梁思成的後半生……既然能不費吹灰之力勾連起那麼多令當代人興奮的熱點,就實在沒有不「做書」的理由。

  

  「民國熱」很大程度上是「民國八卦熱」,八卦熱很大程度上又是「林徽因熱」。圖為林徽因與梁思成

  於是乎,由2001年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熱播為開端,圖書市場的「林徽因」熱很久都不曾消退過。可是畢竟,一個人和一群人身上的故事就那麼多,到頭來能挖掘的都挖掘光了,再要「做書」,除了反覆炒冷飯,似乎已別無他途了。

  又因為題材相近,更有不少不符合史實或嚴重摻水的出版物在市面上流通,導致這類圖書的銷量也並不如預期,退出市場競爭乃成為必然。

  再如以「胡適」為選題的圖書,除此前長期出版胡適作品的北京大學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外,更有眾多出版商一哄而起,操作同類選題。可胡適作品的受眾數量畢竟有限,其中更有不少「書蟲」,買書一向是認準出版社的,非大牌、名牌出版社的書不買,如此一來,其它出版社的書滯銷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由於民國題材熱賣,作為「虛熱」的一部分,有不少並不具備歷史寫作功底的寫手被出版商網羅到自己麾下,反覆炒作一些早已為研究者證實為子虛烏有的段子,而這些所謂的「掌故」,一但被讀者識破,引發的惡感難保不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同類題材出版物的銷量。

  讀者漸漸明了,民國人的生活並不像當代文人描述的這般美好

  很多讀者願意花錢購買民國題材通俗讀物,就是沖著「民國的美好」去的,畢竟讀書是緩解現實生活壓力的一大途徑。也許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不少作者或是為了作品銷售的需要,或是為了維護自己理想中的社會的形象,常常片面強調、誇大民國的「好」。

  而事實上,民國固然是中國歷史上不多見的大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但對大多數普通百姓而言,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內亂不斷,戰爭常常在各地同時展開,百姓生活因此不得安寧,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需要常年忍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外族奴役導致的人身安全危機和屈辱感在很長時間內也是大部分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民國時期,天津洪災后流離失所的難民。

  而在種種日常生活的磨難面前,浪漫的愛情故事和學人傳奇又算得了什麼呢?這一點,恐怕對於今天的人們也一樣。所以那些 「暢銷書」,至多不過能給今天的人們提供一些廉價的安慰,卻完全不足以抵消日常生活中的疲憊感,更何況,嚴肅學者筆下現實版民國的苦難要比多數文人筆下想象中的「民國」多得多。

  司徒雷登曾說過,1949年以前,中國平均每年有300—700萬人死於飢餓。統計數據則表明,民國時代累計餓死的人口高達2億以上,以「民不聊生」來形容這樣的時代也許真的不為過。

  借酒澆愁、矯枉過正的言說方式終究無法長久令人信服

  無需避諱的是,今天不少知識分子談民國,大多另有寄託:借民國的酒,澆自我心中鬱積的塊壘。但這一現象本身就隱含了一種可能的危機:如果說過去純粹意識形態的歷史敘述難以在大量史料面前站得住腳,那麼今天很多人出於「矯枉」的需要而刻意美化歷史,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做法,同樣無法長久令人信服。從讀者心理的角度觀察,這大概也是民國題材作品近年來不再那麼招人待見的原因之一吧。

  更有意思的是,與很多「吃民國飯」的人相比,很多曾經生活在民國的老知識人,直到今天,對民國也是沒有多大留戀的。這些人由於親身經歷過歷史變遷,反倒是能更為公允、平靜地看待民國,這一點,近年來出版的眾多「民國人」的回憶錄可作佐證。

  雖然不能排除別的因素的影響,但至少已經有不少人在讀了這些回憶錄后,不再相信那類一味借酒澆愁、矯枉過正的民國史敘述了。

  結語 懷舊乃是人的本性,從懷舊中,人們獲取心靈安慰,汲取當代與歷史之間距離感產生的美。但這一切都不能以灌輸為目的,否則便違背了人性,就像台灣作家楊照所說的那樣:「如今,我們去看這些故去了的人與事,不求回歸,為的是現在和未來。」

  雖然曾經泥沙俱下,但民國史寫作者中仍不乏優秀者。說到底,不是民國題材不好,而是一些急功近利的舉措把這個好題材給做壞了。但願在不遠的將來,民國題材的寫作和出版能東山再起,為離我們最近的那個時代留下經得起讀者和歷史檢驗的歷史記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9: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