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三國丨二孤三書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18 03: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6-03-08 輪迴 三國演義

  

  在用人上,中國西周的兩位名臣——姜尚(也就是民間傳說的姜子牙)和儒家推崇備至的周公曾經做過一番討論。

  受封齊國的姜尚主張的是尊賢尚功,也就是能力第一;受封魯國的周公則主張以親親尚恩為主,也就是親信為第一。

  執行能力第一用人政策的齊國,最終如周公所預言的雖然國力強大,但不是老薑家的了。執行親信第一用人政策的魯國也如姜尚所預言的,雖然一直到戰國後期都是老姬家的,但是國力衰弱,國君絕對地窩囊。

  歷史上總有驚人的相似。曹操麾下除了曹洪曹仁等一班宗親故舊外,荀彧郭嘉等人全是後來招攬的人才,張遼徐晃等人更是降將,遵從的是姜尚的政策,故此雖然最終滅蜀吞吳,卻是為司馬家做了嫁衣。

  東吳的肱骨之臣主要是由親朋故舊組成的,遵從的是周公的政策。周瑜和孫策是好朋友,魯肅和周瑜是好朋友,呂蒙是孫策好朋友鄧當的小舅子更兼是孫權一手提拔的親信,陸遜是孫策的女婿。

  最為難得的是這四個人都是帥才,支撐了東吳的江山。周瑜打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魯肅制訂了保有東南和聯劉抗曹的策略,呂蒙取得具有戰略地位的荊州,陸遜除了夷陵之戰外更獨擔了後期抗曹的重任。

  靠親朋故舊就能夠有這麼多人才,能撐了那麼多年,倒真是東吳的運氣,可運氣畢竟不如實力,東吳還是難逃魯國的命運,不過比蜀國強一些。

  蜀國雖然在開始招聘了一批上崗,算是能力路線,劉備後來實行的是親朋好友路線,最後學而優則仕的諸葛亮奉行了一條大多是他這種出身人實行的「能超越我的莫進來」的后能力路線,搞得最後只有廖化當先鋒的場面。

  說「比我高的莫進來」是武大郎的做法,其實是對武大的冤枉,真正這樣乾的往往是高個,而不是武大這樣的矮個。

  因為武大之流知道自己的高度實在寒磣,而很多活還是要高個乾的,因此只要高個子不是歧視武大,武大不但歡迎高個子進來,而且還分外有些敬仰的。

  

  諸葛亮之流的高個就不同,要知道諸葛亮能夠得到賞識靠的就是個子比正常人高那麼一點點,這是他賴以生存和發家的東西,因此對於比他高的或者和他一樣高的是堅決不能夠放進門的。

  就是那些有威脅的也堅決是要壓制而打擊之的,他的手下只能是那些能夠完全為他所控制的,或者能夠以自己的愚蠢來顯示領導的偉大的。

  無恥之徒曹丕就深知這點,故此在《典論》里有「文人相輕,自古已然」的話,看看他兄弟曹植就是有些笨,後來還一封一封給愛好文學的曹丕上寫得那樣精彩的奏章,曹丕當然不會用他。

  要是曹植假裝從馬上摔下來,摔得不會寫文章了,然後上個污七八糟的表給曹丕,說不定還能夠有點希望。魯迅先生說奴才做了主子往往比原先的主子更嚴厲,學而優則仕者何嘗不是對後來的人才更刻薄、壓製得更厲害?

  要知道,歷史上的文字獄恰恰是有學問的人興起來的,知識分子整起知識分子來遠比大老粗惡毒,真正阻礙科學發展的並不是群氓,恰恰是一些靠腐敗已經死去的科學家身體為生的所謂的現行科學家。

  四個人當中有三個人短命,周瑜死的時候三十六歲,魯肅死時候四十六歲,呂蒙死時候四十二歲,陸遜是六十三歲那年被孫權給氣死的,也是應了「自古的忠良哪個有下場」的話。

  陸遜雖然長壽,卻未必能夠算是比前三個人好命。魯肅早年喪父,屬於孤兒,然而陸遜還不如魯肅。魯肅估計是魯家的唯一繼承人,和祖母在一起住,家裡也有錢。

  而陸遜雖然也出自江東的望族,但是卻是寄人籬下,跟著從叔祖廬江太守陸康過。陸康說是比陸遜要高兩輩,但是看來年紀相差不大,因為陸遜比陸康的兒子陸績還要大。

  陸績六歲的時候在九江拜會袁術的時候才六歲,拿了席上的幾個橘子,說是準備回家給母親吃,是有名的孝子。結合後來陸遜投奔孫權的時候才二十一歲,陸遜應比陸績大十歲以上。

  陸康因為不給袁術糧食得罪了袁術,並且因為孫策拜會他的時候只派了個秘書接見,被孫策從廬江任上給趕跑了。在此之前派陸遜帶一家人避難,由陸遜執掌門戶,看來陸遜還是少年老成的。

  就比孫策小一個月的周瑜和魯肅、陸遜一樣是書生出身,世家子弟的調調,比如音樂什麼的都很在行。

  因為年少風流,被江東稱為周郎,江東當時有諺語:「曲有誤,周郎顧」的話,是說周瑜在酒過三巡后還能夠聽出樂曲演奏中的失誤,採取的方法不是拍桌子說「錯了」,而是看看演奏者,意會之,足見儒將的倜儻。

  後世有「但為周郎顧,時時錯拂」,卻是說的才子佳人的眉目傳情了。呂蒙雖然先前是拿刀砍人出身,後來卻也讀了不少書,讓原先因為他沒有學問而存著些鄙視的魯肅說出了「非復吳下阿蒙」的話,他自己一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回答還成為了流傳至今的典故。

  書生能夠當將軍、當元帥,並且指揮千軍萬馬決勝於疆場確實是中國的特色。所謂的儒將風流,在中國歷史上不但出現過,而且還是舉足輕重。

  肥水之戰大破符堅百萬兵的謝玄,「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嚇破膽」的范仲淹,炮轟努爾哈赤於馬下的袁崇煥,剿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帶著棺材出玉門的左宗棠,沒有怎麼摸過槍的毛澤東,同樣師範出身的粟裕等等。

  在古代的與武舉無緣,在現代的與軍校無緣,卻殺得古時的悍將和現代軍校出身的高才丟盔卸甲,潰不成軍,比他們筆下的文章還有戲劇性,還要精彩。

  可惜現在沿襲西方的軍事教育制度只怕出不了范仲淹、毛澤東之類的儒將了,能夠出的恐怕只能是先拿刀砍人,上去了以後再讀書深造的呂蒙式的半儒將。

  想起來確實令人懷念那個儒將輩出的時代,戰爭在這些人手裡不是武夫的拼殺,而是一種藝術,裡面充滿這藝術家的浪漫和哲學家的理性。體現的真正是「運籌帷幄內,決勝千裡外」,證明的確實是戰爭僅僅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的繼續的真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可惜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斗轉星移,時世異也,前有如詩如畫般的古人風流,卻不知道可否能見如古人的來者,古今多少事,能夠都付笑談中么?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1: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