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經濟:外資撤、外需縮、內需萎、樓市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15 04: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77的,中國經濟就象是荒涼的沙漠,外資這個活水一來,中國經濟恢復了生機。短短三十年時間,中國由一個農業人口佔90%的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蛻變成擁有非常完整工業體系的世界工廠,整個過程大致可歸納如下:

  1979年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誕生,開闢了中國利用外資的新紀元。在此之前,中國出口主要依靠原材料,包括能源、礦產和糧食等。從1990年代開始港台工廠攜帶大量資金和技術進入大陸,中國的工廠出口才開始起步。隨後,大陸工廠學習模仿港台工廠技術,生產出基本合格的產品。然後以廉價低質的銷售模式將產品傾銷到全世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

  外資進入中國前,中國主要有兩種管理模式。

  

  一方面是國企大家長制的管理模式,將工人看作企業螺絲釘,實施低工資低福利政策,但是國企在一定程度上實施人性化管理,承諾有限醫療、永久雇傭和退休工資,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優先照顧本企業工人的家人生活和就業。通過這樣的模式,企業上下形成較為忠誠的文化氛圍。

  另一方面是鄉鎮企業和民辦工廠,將工人看作短期僱工,利用當地農民的種地沒有任何收益的環境,以低工資雇傭農民做工人。這些鄉鎮企業的特點是管理和技術極其低下,生產的產品質量低劣,規模無法發展擴大,只是作為大中型國企零敲碎打的補充。

  事實也證明,這兩種模式均不可能引領中國經濟的發展。

  而外資進入大陸后建立起的工廠,雇傭的人數與大型國企相當。但採取了新的管理模式,通過基本工資+加班費的績效原則,更加與時俱進,隨後很快佔領了中國,擠垮各類國企。並且通過這種工廠的出口擠垮國際競爭者,幫助中國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外資在中國起到了一定的帶頭作用:外來資本、技術、管理與本土勞動力的結合,構成了中國外向經濟的主幹,並帶動了大批民營企業作為外向經濟一部分的發展,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火車頭。

  外向經濟的出現,也帶動了政府和國企主導的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水準的提升,包括各種基礎產業的擴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等等,所有這些背後的龐大投資,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個火車頭。

  最後,在現有外匯管理體制下,外資的進入,也意味著對應的基礎貨幣的釋放,這帶來了相當豐富的流動性。

  同時,外資建立的工廠,讓中國開始消費升級和實施大規模鐵公基和房地產開發。隨著廠收入迅猛增長以及外資持續投入,中國的外匯收入大幅增加。中國有充足資金后從沿海地區開始進行大規模鐵公基和房地產開發。相關工程便利用工廠的運營,吸引更多工廠投資的進入,而且推動工廠的級別提升和收入增長,形成工廠投資和發展→資金增加積累→鐵公基和房地產開發增長→血汗工廠發展的螺旋上升模式。

  2002年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這一年中國加入了WTO。由於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正式全面放開了對中國商品的准入市場,中國製造業的潛能迅速地迸發出來。

  這一年,世界五百強企業紛紛擴充在華工廠並追加投資。2002年,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的報告,在中國已經開放的產業當中,每個產業排名前五名的企業都有外資介入。舉個例子,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企業全部合資;電梯佔全國產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廠商都由外資控股;家電,18家國家級定點企業中有11家與外資合作;醫藥,20%在外資手中;汽車銷售額的90%來自於國外品牌。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有21個被外資控制多數資產,也就是外資是最大的股東。

  甚至連騰訊、百度、搜狐、攜程、阿里巴巴等紅極一時的IT企業均為外資所控股。2002-2006,外資企業如日中天控制中國。

  由於但是中國本身經濟結構和體制的不完善,外來資本的流通並沒有在國內建立真正的健康循環。

  2008年次貸危機后,中國工廠經濟開始持續萎縮,但鐵公基和房地產建設卻在加速擴張。在這個階段,鐵公基和房地產已經不是為工廠做配套,而是主導中國經濟。

  此時,在外資帶來理念的衝擊下,中國民眾消費依然在快速轉型,從工作賺錢和攢錢的模式快速轉向投資賺錢和消費花錢。投資賺錢的基礎來源是房地產價格上漲,不論人們投資股市、樓市、理財、高利貸、P2P等等,但是到了2016年,我們也看到了,這些錢最後都彙集到了樓市。

  於是,人們眼看著自己投資增值,錢來的如此容易,也積極高消費和攀比消費,包括購買汽車、各類奢侈品、出國旅遊購物等。人們貸款購買高價房子和車子以及非必須消費品;第三方面是督促人們投資,圍繞股市樓市從事多種形式的投資。

  隨著外資掌控的資本越來越多,中國政府開始持續印鈔稀釋外資的財產。在印鈔過程中,擁有存量資金的外資損失相對最大,因為中國政府印鈔后M2持續上升。在中國,由於外匯管制的原因,外資企業以持有人民幣的方式持有積累的利潤。從宏觀上,中國政府印鈔的結果是外企的人民幣資產被稀釋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但是外資依然不向外轉移利潤,而是繼續在中國投資擴大業務規模,把收益也留在中國。

  為什麼外資企業會如此淡定? 外資作為外來戶,並不關心中國經濟的實際狀況,外商和投資者不在中國長期生活,只是賺錢而已。中國M2規模如何通脹狀況怎麼樣,外資都覺得跟自己關係很小。外資主要關注人民幣匯率,只要人民幣匯率不大貶值,不論中國通脹多嚴重,外資都不太在乎,而且隨著中國持續印鈔,不論如何運作都會經過外資控制的各個實體環節讓外資獲利。中國印鈔同樣支持股市和樓市等金融市場,讓進入中國的國際遊資獲得資產的賬面升值。從這個角度,外資也希望中國持續印鈔以便自己從中分羹。對於外資來說,在中國的業務和收益比在本國高得多,很樂意留在中國。

  但是導致內資成了主要的負債者。中國持續印鈔后,主要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分配給內資,內資在拿到貸款后持續擴大負債規模。在1990年代末,中國的國企陷入債務鏈死循環,當時被稱為三角債,實際上已經全面破產。中國政府通過銀行系統的實質破產模式,註銷之前的巨額國企債務。加入WTO后,隨著工廠經濟的出口增長,內資企業跟隨分杯羹,債務負擔相對較輕輕。2005年後,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快速超過出口,國企再次開始大規模負債擴張。2009年後4萬億出台,地方政府負債急劇增加,國企債務急劇增加,很多民營企業債務也急劇增加。從2012年開始,隨著債務負擔日益嚴重,大多數企業已經無力償還債務,銀行只能通過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不讓債務爆破。此外,銀行為了降低自身風險向民眾推廣理財產品,還誘使民營企業互相聯保。

  而外資一直佔據中國資金和資產的重要比例。經過中國一次次印鈔以及持續的經濟循環,外資不斷獲利,在中國的資產和資金越積累越多。僅僅從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巨大房地產規模以及高企的房價,每個城市的房地產總市值都達到數十萬億人民幣,包括商業樓宇、商品住宅樓(大產權房)和小產權房。在巨大的樓市泡沫中,外資也擁有相當部分的大型樓宇和中高檔住宅,坐擁規模巨大的房地產市值。

  20餘年來,伴隨著外資的節節進入,中國經濟也持續增長,不過中國經濟只是在量變,並沒有開始質變。因為行政管理體制、金融體制、財稅體制等等還是沒有根本轉變,資金、土地、准入等核心要素,依舊需要嚴格的審批;而在企業層面,國有企業不僅保持了其低效的壟斷存在,還因豐富的流動性如虎添翼、野蠻擴張;本土民營企業則大多呈現過份多元化,而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狀態,或主要作為外向經濟的一部分,棲身在國際產業分工的末端。因此中國經濟仍然離不開外資,離不開外資為主導的外向經濟。

  很多朋友說了,除了外資之後,我們自己也可以投資拉到經濟增長。這一點想想當年的四萬億就可以了,全部流向了房地產領域。所謂投資拉動的前提,其實是外向經濟的健康發展,沒有前者,後者更多是無的放矢。

  可以說,除了用市場拉動經濟增長之外,一切其他手段都是耍流氓!中國經濟奇迹是在外資驅動下起飛的,越飛越高,其中股市經歷2007和2015兩次爆炒,房價從2003到2016年,一共上漲20倍。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暫時放緩和美國經濟復甦以及利率升高,這些都在驅使著外資的離去。既然外資暗地裡發揮了那麼大的作用,這也就意味著,外資的撤離必將會深遠的影響經濟。考慮到居民本身也可以購買外匯用於消費,很可能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似的效應。

  水木然點評:我們最在乎的並不是外資離開或者留下,我們在乎的是:中國應該怎麼完善自己,才能形成一個健康的市場。

  眼下的中國,兩級分化已經十分嚴重,而資源分佈又不平衡,住房、教育、醫療等各種大山導致中國絕大多數人口幾無消費力可言。相當一部分國人已經開始了節衣縮食的日子,中國的內需市場正在迅速衰退。

  進入2016,在實體經濟進入末日的背景下,我們仍然毫不猶豫選擇繼續瘋狂印鈔,繼2015瘋狂拉升股市後繼續瘋狂拉升樓市,想飛的更久更高,可是……

  因此,外資撤離、外需萎縮、內需不振、樓市泡沫,這就是中國目前的四座大山,2016年的中國肯定要面臨更大挑戰。

  我們在看到中國困難的同時,更應該看到中國的希望,那就是新興產業的增長,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新能源、智能製造的增長,正在崛起。

  這四座大山或許將徹底摧毀中國的傳統產業,而這恰恰也給中國的新興產業帶來了機會!

  當然,我認為最根本的一點,也是中國最有希望的一點在於:這一屆政府堅持的深化改革,其實是一場真正的改革。因為中國上一輪30多年的「改革開放」,重點都在「開放」二字上,而不是「改革」。所謂對外開放,就是打開國門,讓別人進來做生意。而接下來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的支持習大大的深化改革,上一輪30多年的改革主要在經濟方面,下一輪深化改革一定要在體制上面做文章!一定是真正的改革。

  正像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的那樣:「我們將營造更加公平、更為透明、更可預期的商業環境。」中國真正的潛力在於民間的創造力和創業熱情,一旦被激發出來,必然可以跨過眼前這道坎!

  文|水木然,《跨界戰爭》作者;來源|水木然(ID:smr669)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