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測量的相關問題的討論 (轉發)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related discussion 關於引力波的幾個問題的進一步討論(2) 都世民(Du Shimin) 一.什麼是引力波的直接測量? 1.美東時間2016年2月11日10點30分(北京時間23點30分),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執行主任大衛•瑞茲宣布:「女士們先生們,我們檢測了引力波。我們做到了!」科學家們尋找引力波的努力終於收穫成果。宣布已經探測到距離地球約13億光年的兩個大約30太陽質量的黑洞碰撞所發出的引力波。持續時間不到一秒鐘的事件(GW150914)。 此時,距離1916年,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存在剛好一百年。瑞茲只是說檢測了引力波!沒有說直接測量了引力波。【1】相關論文,以Observation of Gravitaiton Waves from a Binary Black Hole Merger為題,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論文作者包括清華大學LSC引力波研究團隊。 2.喬輝「在騰訊太空 」上,首先修改了這一關鍵詞,變成「直接測量」。 文【2】指出: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未實現引力波的直接測量,對引力波的直接測量不僅可以進一步驗證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而且將為人類展現出一幅全新的物質世界圖景,同時可以極大推動對宇宙誕生和時空本質的理解。 3.文【3】指出:激光干涉儀引力波探測器測量的是激光光束通過干涉儀兩個臂的光程差(或者距離差),該光程差是由引力波引起的時空變化所導致。因此,這種探測是引力波存在與否的直接探測。直接探測是最直接的驗證,間接探測只是旁證。 李永貴還指出:起始於1973年,由周培源教授提出,採用鋁棒共振天線方案,分別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13室(后划給高能所)和廣州中山大學物理系建立的廣義相對論與引力物理實驗室進行。 4.筆者認為周培源教授提出,採用鋁棒共振天線方案,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接測量。是有遠見的。可是周教授的弟子們不理解,未見這方面工作的報道。 5.文【4】指出: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於1865年預言電磁波;愛因斯坦於1916年預言引力波。1887年,赫茲在實驗室里用一個簡單的高壓諧振電路第一次產生出電磁波,用一個簡單的線圈便能接受到電磁波;2016年,美國的LIGO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4】,團隊的主要研究人員就有上千,大型設備雙臂長度4公里,造價高達11億美元。 電磁波從預言到探測,歷時23年;引力波從預言到探測,歷時100年。從上面的數據可見,引力波的探測比電磁波的產生或接受困難多了。其根本原因是由於兩者的強度相差非常大。 世界上存在著4種基本相互作用。其中的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意味著它們只在微觀世界很短的範圍內起作用。4種相互作用中,引力是強度最弱的,它比電磁作用,至少要小10-35倍。 6.文[4]這段敘述,在史實上有些出入,關鍵問題在於: 1)對天線的發明缺乏了解,這包括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兩方面; 2)對驗證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直接測量不理解,貶低了赫茲在科學史上的巨大貢獻。如果今天有人研製成引力波天線,並且在地球上找到或人造引力波源,向世人展示發射和接收引力波,並能重複,還會有質疑聲嗎!因此將LIG0的工作看成赫茲再現更是誤解,這種比喻很不恰當,缺乏世代背景,對天線學科的工作不了解,對測試技術理解也有一定偏見。 二. 激光干涉儀觀測引力波的難點和疑點 激光干涉法是測量微小距離變化的最佳手段之一,具有高的測量靈敏度,當引力波經過數km或更長臂長的干涉儀時,干涉儀的臂長發生微小的改變,從而引起干涉條紋變化。4對在真空中相距4km的40kg的玻璃鏡子的距離,以原子核尺寸千分之一大小的振幅振動了十幾次。這樣微乎其微的振動,被打在這些鏡子上的100kw的激光,讀出引力波以光速傳播,如相隔幾千km的兩個激光干涉儀觀測站,均檢測到相關的干涉條紋變化,就能直接證明有引力穿過激光干涉儀,最終實現引力波測量。引力波攜帶能量使物體產生某種振蕩,檢測到這些振蕩,就能檢測到引力波。引力波會造成地面上各處相對距離的變動,但這些變動的數量級小於10^(-21),非常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