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單身老人孤獨催生「走婚」現象:只同居不領證

[複製鏈接]

292

主題

292

帖子

1836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3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onkey456 發表於 2016-3-8 22: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全國兩會正在進行,養老依然是熱議話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升至2.2億,也就是說每6個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且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單身老人數量也在增長。迫於現實的壓力、子女的反對等,一些老人無奈選擇「走婚」――只同居不領證。

專家指出,「走婚」背後是空巢、獨居老人的心靈孤寂,我們在關注老人物質充足的同時,更應重視他們精神的富裕。

2015年,國家衛計委發布了《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僅與配偶居住的老人佔41.9%。空巢、獨居老人所佔比例不斷增長。

2014年,鄭州市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鄭州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1.6萬人,而這些年齡段的老年人口中,因喪偶、離婚、未婚的單身老人達21.1萬人。

鄭州新華一廠家屬院70多歲的李國(化名)就是單身大軍中的一員,他一直希望有個伴。一次聚會,他與同社區的一位單身老太一見鍾情,很快陷入熱戀。

這段黃昏戀卻遭遇兒子阻撓,家人之間發生激烈衝突。好在李國自學多部法律最終保護了自己的愛情。

而家住貨站街附近的王滿倉(化名)卻沒這般幸運,他的家人堅決反對他再婚。無奈之下,王滿倉選擇「走婚」。

所謂「走婚」,就是老人間只同居不領證,搭伴養老。那麼,在鄭州,「走婚」現象是否普遍?「走婚」家庭的生活如何?

近一周時間,河南商報記者走訪鄭州12個社區,針對「走婚」話題,老年人反應敏感,不少人坦言,即使有也不敢聲張,「走婚」遇阻的關鍵是子女反對。

三年前,老伴患癌去世,今年60多歲的劉成(化名)成了孤家寡人。雖說他和女兒離得不遠,但是各過各的很少來往。看到劉成話越來越少,他的朋友們開始給他「牽紅線」。

在大家的勸說下,劉成決定「再婚」。「現在都分開了,不想說太多。」劉成長嘆一口氣。從朋友口中得知,劉成和「女友」選擇「走婚」,一直和和美美,誰料,被女兒知道后大鬧一場。那句「有她沒我,有我沒她」讓劉成下決心分手。

採訪中,多位樓長坦言,因牽涉遺產子女反對,不少老人想再婚也只能放棄,「走婚」成了他們的無奈選擇。「即使『走婚』不領證,有的子女也怕騙不走房子會把養老錢騙走,也反對,所以,有的『走婚』老人都搞『地下』工作,連子女都瞞著。」南關街附近的一位樓長說。

今年65歲的劉大爺住在秦嶺路一小區,獨居的他想找個老伴,可是通過婚介所介紹,連續相親11次,仍然沒成功,對方開口就問是否有房。

其實,「走婚」也有弊端。鄭州婚戀專家李志璞說,「不扯證只同居」是絕大多數老人選擇的再婚模式,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形式避免財產糾紛,但是時間一長財產糾紛還是難以避免。

律師也稱,「走婚」不辦理結婚證,就無法受到法律保護。一旦產生財產糾紛,對雙方老人及家庭都是一種傷害,最好避免「不扯證只同居」。

有心理專家認為,選擇「走婚」的老年人不可能像年輕人那樣因為愛情,更多的是「務實」,兩個原本孤獨的人相互陪伴。這就充分說明,人老了,需要的不僅僅是衣食無憂,他們渴望的還有「精神富足」。

國家級心理治療師楊勇超建議,子女們應注意「精神贍養」,平時多和老人互動,即使不能經常回家,也要通過電話問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0: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