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多的人,不配先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7 2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乾隆年間一幅描寫孔子講學的繪畫。圖 Getty CFP

  ●●●所謂先生,是一種骨子裡的儒雅和端莊,是「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方法和方向。先生是正能量,儘管現在我們只能說說他們的背影。

  但那些背影,讓我們發現民族的正面。

  

  ▲1947年 4月 27日,北平。清華大學 36年校慶,原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兼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右二)與北京大學校長鬍適(左二)、原西南聯大訓導長兼昆明師範學院院長查良釗(左一)、南開大學秘書長黃鈺生(右一)合影留念。(圖 POTOE)

  「古者稱師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評判標準里,並非所有的教師,都配稱「先生」。「先生」不僅是一個稱呼,更多的是一種修為,一份崇敬,一種精神。

  以下民國先生,他們開風氣之先,不墜青雲之志。他們的人格風骨、思想情懷、學術風範、學問自由,莫不是時代的榜樣。在波瀾壯闊的民國文化、烽火連天的抗戰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歸中,他們宛如一座座頑強的燈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 胡適 】

  

  儒雅之河,靜水流深

  高徒:牟宗三、羅爾綱、顧頡剛、俞平伯、傅斯年等。

  核心理念: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

  

  胡適在美國時師承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杜威。杜威的實驗主義主張認為,人類社會進化沒有客觀實在為主宰,人類進化中所發生的問題都是無從預料的,應該以歷史的「經驗」和「實驗」的方法來解決不斷發生的問題。因此胡適一生奉行「多研究些問題,少談點主義」。

  余英時對胡適所堅持的政治理念有一段相當公允的論斷:「胡適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等等普世價值的實現,而且他反對暴力革命,堅持漸進的改革……他全力倡導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全力爭取人民有批評執政黨及政府的合法權利。」

  

  ▲胡適手稿

  

  ▲胡適晚年在病床上過生日時,對來拜訪的人作揖致謝。

  相比較魯迅,我更喜歡胡適溫文爾雅、待人和善,他甚至能說「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他曾寫信勸說周氏兄弟:「我是一個愛自由的人,我最怕的是一個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會。我深深地感覺你們的筆戰里雙方都含有一點不容忍的態度,所以不知不覺地影響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著少年朋友朝著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這是最令人惋惜的。」胡適對白話文和白話詩的堅持,無論遭多少人罵,他照樣去做。他用理性的、溫和的方式開出一條天地相通的大道。

  【 蔡元培 】

  

  大學教育的長者,小學課本的童心

  高徒:蔣夢麟、羅家倫、楊振聲等。

  核心理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1917年,新任民國教育部長范源濂盛情邀請蔡元培歸國出任北大校長,他本身卻抱著救國的理念和改革舊教育體制的願望,下決心要走一條救國之路。事實上,他以後出任北大校長,走的正是這條教育救國的道路。

  

  ▲《新文庫》圖 鄧康延提供

  先生所提倡的「兼容並包」、延攬人才的教育體系,奠定了中國大學的根基。在他看來,大學需要多元的思想碰撞,無論是革命派的陳獨秀,還是留辮子的辜鴻銘,只要有專長都能到他的大學里教書。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想用美育來代替宗教,他還能「大學者編小課本」。

  蔡元培來到北大之初,就想要吸引一批跟自己想法一樣的人才,或者接近真正有學問的人——不在乎你的政治立場,不在乎你的資歷,不在乎你的年齡,這一點是革命性的。

  

  ▲位於北大未名湖邊樹林里的蔡元培雕像,雕像的背後常年有鮮花倚靠。圖  常青

  於是,他著手先從兩方面進行改革:首先,聘請積學與熱心的教員,從而引起學生研究學問的興趣;其次,改革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改革整個學校的領導管理體制,從而將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注入北大。

  1919年7月23日,五四震蕩未息,受蔡元培之託,初到北大的蔣夢麟對留校學生演說,將蔡先生的精神概括為:

  (一)溫良恭儉讓,具中國最好的精神。

  (二)重美感,具希臘最好的精神。

  (三)平民生活,及在他的眼中,個個都是好人,具希伯來最好的精神。然蔡先生恐怕不肯承認我的話,因為蔡先生自己不知不覺的……蔡先生這精神那裡來的呢?是從學問來的。

  【 梅貽琦 】

  

  聯大八年寒梅,清華一徑新竹

  高徒:沈從文、黃昆、楊振寧、汪曾祺、鄧稼先等。

  教育理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在梅貽琦大師論的指導下,清華迎來了抗日戰爭前的黃金六年。這一時期在清華執教的有諸多先生,吳晗、劉文典、潘光旦、錢鍾書、聞一多、朱自清、華羅庚……他們既是思想的引領者,也是學術的引領者。清華因為這些大師而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而他們之所以選擇清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梅貽琦精心維繫的民主氛圍和自由的學術空間。

  

  ▲梅貽琦手稿

  1955年,梅貽琦在台灣再建清華大學,以同樣的心力將它營建為世界一流大學。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被認為是梅貽琦教育思想的「三大支柱」。

  

  ▲清華曾經的校長專用住宅「甲所 」,1931年梅貽琦就任校長后遷入這裡,開始了長達 17年的校長生涯。圖 宋朝欽

  

  ▲清華大禮堂對面的日晷,上面銘刻的「行勝於言」是清華的校風,也是對梅貽琦行事風格最準確的概括。圖 常青

  抗戰勝利后,清華大學遷回北平,梅貽琦繼續擔任清華校長,直到1948年12月清華園解放前夕。從1931年他接受任命開始,他在清華這艘船上當了17年船長。在這17年間,清華大學發展成為一所完善的大學,全校設有文、理、工、法、農等 5個學院26個系,在校師生2400多人;這一時期,也被大家公認為「清華校史上名家輩出的黃金時代」。 

  【 楊蔭榆 】

  

  愛的犧牲,純正的犧牲,是永遠有它的地位

  道德與知識並重

  

  在魯迅的名篇《記念劉和珍君》中,楊蔭榆是以阿附北洋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反面人物形象出場的,她的肩頭荷著卸不下的罵名,人們甚至忽略了她在抗戰時期的壯烈義舉。

  

  ▲楊蔭榆

  作為中國第一位師範大學女校長,在民國史上,楊蔭榆是不可忽略的。

  1884年,楊蔭榆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香門第,1907年官費留學日本,在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理化博物科學習。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選教師赴歐美留學,她在獲派之列,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專業,獲得碩士學位。1924年,她榮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

  平心而論,在安穩的時期,楊蔭榆何嘗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校長,可是她身處亂世,勁敵太多,政治上歧道紛出,尤其令她無所適從。

  

  ▲楊蔭榆與留美同學會

  魯迅對楊蔭榆的打擊絕對具有毀滅性質,使她身敗名裂,從此與「反動」一詞有了洗脫不凈的干係。她羞憤出京,回蘇州賦閑。但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絲毫未減。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蘇州盤門小新橋巷11號創辦女子補習學校——二樂女子學術社,自任社長,招收女生。

  之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蘇州淪陷。因為精通日語,楊蔭榆常幫助鄰居與日本佔領軍交涉和抗議,最終招來殺身之禍。1938年1月1日,楊蔭榆被日本軍人殺害於蘇州盤門外的吳門橋。

  【 竺可楨 】

  

  時事風雲難測,守拙浙大氣象

  高徒:趙九章、葉篤正、胡煥庸等。

  核心理念:大學即「求是 」之地,所謂「辦大學不能不有哲學中心思想」。

  

  1918年,竺可楨以論文《遠東颱風的新分類》獲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同年秋天回國,受聘到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講授地理和天文氣象課。1936年,抗戰爆發的前一年,竺可楨受蔣介石「欽點」,擔任浙江大學校長。

  

  ▲竺可楨手稿

  浙大的許多教授後來都認為,自己一生科研工作的黃金時段是在貴州湄潭。雖然當時物質條件極差,可是學術民主氣氛極其濃厚,教授、學生們常常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辯論得面紅耳赤。浙大的這種氣氛和竺可楨信奉並遵行的「大學」精神一脈相承,他是以一個科學家的心態對人對事。

  

  ▲竺可楨一家在遵義中正橋邊留影

  竺可楨不問政治,走的是科學救國的路,卻總是被政治牽絆。在竺可楨的世界觀中,「宇宙間有兩種很偉大的力量,一種是『愛』,一種是『恨』」,而人類的命運就系托於『愛』能否戰勝『恨』,可惜『世界現在還充滿了仇恨、殘暴和妒嫉,霸道橫行。這還是因為仁愛的教育沒有普及之故』」,因此「辦教育者,該有『人皆可以得善』的信心」。

  

  ▲竺可楨與同事們一起做實驗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竺可楨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每天堅持記日記,從1913年夏進哈佛大學一直記到 1974年2月6日,也就是他去世前兩天。他的最後一篇論文中寫道:「毛主席教導我們,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在自然的氣候和政治的氣候里,竺可楨走完了他的風雲一生。

  【 陶行知 】

  

  知行,春風走過,大地知道

  高徒:胡慕羅等。

  核心理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1927年,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光輝一頁。這年1月20日,陶行知在他母親生日寫家信宣告:「兒從母親壽辰立志,決定要在這一年當中,於中國教育上做一件不可磨滅的事業……把中國全國鄉村教育運動一齊都要立它一個基礎。兒現在全副的心力都用在鄉村教育上……要叫這一年的生活,完全的獻給國家,作為我父母送給國家的壽麵,使國家與我父母都是一樣的長生不老。」

  

  ▲在金陵大學求學時的陶行知

  陶行知要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關於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美,流傳著一個「四顆糖」的故事。

  

  ▲陶行知手稿

  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陶行知制止。他囑咐這個學生放學後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已到。陶行知笑著掏出一顆糖果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男生意外地接過了糖果。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應該獎勵。」男生更覺意外。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男生感動至極,流著眼淚說:「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掏出第四顆糖果遞給這個學生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再獎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

  【 陳寅恪 】

  學問是命的另一面,撐著獨立自由

  高徒:劉節、蔣天樞、季羨林、胡守為、劉適等。

  核心理念: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26年,陳寅恪,一個36歲、既沒有文憑又不出名的學者被請到清華園,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導師。但很快師生們驚嘆於他的博學。課堂上他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課餘他分析各國文字的演變,還竟把葡萄酒原產何地、流傳何處的脈絡,給學生們講述得一清二楚。當時的清華成立了國學研究院,請來四大導師坐鎮:第一位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主要領導者梁啟超;第三位是語言學家趙元任;第四位就是這個既無學位也無著作的陳寅恪。

  

  ▲清華學堂是建校初期首批建築之一。1925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在此設立,陳寅恪作為「四大導師」之一,曾在這裡給學生們上課。圖 常青

  研究院主任吳宓力薦陳寅恪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他身上體現了那個時代學貫中西的精髓——既有極好的國學功底,又在西方頂尖大學吸收了最先進的方法論。

  自1937年之後的9年,陳寅恪輾轉於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任教。即使在最艱難的戰亂時期,即使無比的窮苦,他的先生風範依然使學生如坐白鹿洞中,受益良多。

  

  ▲清華照瀾院,陳寅恪1926年~1933年曾在此居住。他當時與梁啟超,王國維和趙元任並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他常與他們「晤談對弈,切磋琢磨」,而他的鄰居就是趙元任夫婦。圖 常青

  先生認為,任何人在學術上都會有錯誤,完全可以商討爭論。但若沒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無法發揚真理,研究學術。

  

  ▲王國維墓及陳寅恪紀念文

  好友王國維自殺時,陳寅恪彷彿也死過一回,寫給王國維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後來也刻在了他自己的墓碑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1: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