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間諜之橋》:閃現「善之中心」

[複製鏈接]

1092

主題

1519

帖子

644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七界殺星

Rank: 5Rank: 5

積分
64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間諜之橋

  【奧斯卡佳片】

  《間諜之橋》寫兩個敵對陣營男人之間不可能的友誼,作品中緩緩升起的是一種超越的精神,它拂去了政治環境和歷史事件落在美好人性之上的塵埃,「超越冷戰思維」,它讓人性中的那種「善之中心」閃現。

  在今年的奧斯卡獎評選中,《間諜之橋》的風頭壓不過《聚焦》,就是跟斯皮爾伯格自己的《辛德勒的名單》比也還差著點意思。但我這裡評選一個人的奧斯卡獎就把最佳給了它。

  《間諜之橋》這作品像塊冰冷的石頭,沉甸甸地擱在那裡,上面鐫刻著冷戰時期柏林牆邊的屍體、刻著從歷史中逃脫人質命運的人、刻著那個紐約律師在風雪中挺立在格利尼克橋頭的堅毅塑像。這片子寫出了超越性的情感和道理,寫出了主人公對規則的勇敢捍衛,寫出了對敵國戰士忠誠品質的尊敬。冷戰激烈時期,一個前蘇聯間諜跟自己的辯護律師發展出一段友誼,這友誼居然還能導致一個被東德投入監獄的美國大學生被意外救出來。它引著觀眾去思考做個啥樣的人……

  編劇 科恩兄弟一反舊套路

  如果讓我猜,砸破腦袋也想不到這劇本是科恩兄弟操刀撰寫。一反他們兄弟倆偏愛的黑色基調和另類劇作套路,本片完全是經典的編劇方法,講究的是人物的塑造,結構的巧妙編織,筆觸的細膩呼應。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詹姆斯·多諾萬原本不過是紐約的一個保險律師,他被指派去給被抓的前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做辯護。這也就是個法律援助之類的活計吧,但他和家人都知道,接了這個活兒就會被認作千夫所指的賣國賊。可他堅持按照美國的憲法精神為自己的委託人爭取最大的權利和利益。

  他在最高法院的那段辯護詞有著絕對的理性力量,有自己所秉持價值觀的自信:「我們是誰,這難道不是我們在冷戰中最偉大的武器嗎?」如果這一段是雄辯展示理性和自信,那另一段台詞就顯出這個看上去老實誠信的律師具有近乎狡詐的機智。東德總檢察長根本不肯釋放美國大學生,耍派頭走了,多諾萬被甩在冷板凳上沒轍了。靈機一動,他就嚇唬那個高官的助手,大意是:去告訴你的頭兒,要是你們不放大學生,搞砸了交換間諜的事,阿貝爾知道自己回不了家,可能開口說話哦。到時你們去跟蘇聯人解釋啊,呵呵。這段話有點連唬帶騙,但邏輯堅硬,決定了情節的走向。最後,他硬用一個蘇聯間諜換到兩個人。

  演員 老戲骨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儘管男一號是大牌湯姆·漢克斯演的,但就人物塑造的立體化和分量來說還不見得就壓得住對手。飾演前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的馬克·里朗斯,是今年我最有把握預測的最佳男配角獎項,還跟朋友打了賭。

  馬克·里朗斯在《間諜之橋》裡頭扮演一個潛伏在紐約的前蘇聯間諜,看到他,我們不大會想起明星這個詞,但我會用好演員、藝術家、老戲骨來稱呼他。感覺他在整部影片中也沒說幾句話,但是戳得住!一大幫神勇幹探踹門衝進他家裡,他毫無反應,淡淡地打個招呼:「客人來啦」。風輕雲淡的一點小計謀中,他就毀滅了一個罪證。影片以他給自己畫像開始,以他給多諾萬送畫像作為尾聲里的一個重要音符。整個作品的情節走向也是結在他身上。

  劇作 奇巧人物結構走出冷靜高潮

  《間諜之橋》用的是經典劇作法,但仔細看看,科恩家兩兄弟構建的人物關係且有些奇怪,有些反常規,有些精巧。因為這點反常規,多數故事梗概都寫迷糊了,說後面是多諾萬主持談判拿間諜換回U2飛機飛行員,似乎那個美國大學生普萊爾只是多諾萬在買菜時捎的一棵蔥,似乎他在結構中可有可無。

  其實,如果沒有這個學生角色,這個故事就沒法寫,就根本不是個故事!堅持要救美國大學生是多諾萬自作主張,仗著自己辯才無礙、冒著危險、連唬帶騙才成功。而起到決定作用的,是阿貝爾。風雪橋頭,中情局官員根本不在意普萊爾是否被釋放,他命令阿貝爾可以走了。但是,此刻,這個前蘇聯間諜對多諾萬淡淡地說:「我可以等」。就這句台詞,在戲劇結構上才把多諾萬、蘇聯間諜、美國大學生、鮑威爾四個人緊緊扭結起來。有這句話,才把兩位主角兜在一起,人物關係才結得住。這句話就是本劇的高潮,後面就是驚濤拍岸之後的尾聲漣漪。

  主題 好萊塢「主旋律」是什麼?

咱許多朋友愛說「美國主旋律」,《間諜之橋》是主旋律?呵呵。美國電影左邊有《華氏911》《國家敵人》,右邊有《阿甘正傳》《綠色貝雷帽》;浪漫團圓有《漂亮的女人》《陽光小美女》,黑色幽暗絕望有《老無所依》《七宗罪》,誰是主旋律呢?哪一屆美國政府要想拿出錢來拍電影,那就是找死。實在要說美國電影也有主旋律,「罵」倒是他們的主旋律。看看《間諜之橋》就更清楚,它對美國政府和自己的百姓鄉親可是一通罵。

  多諾萬跟法官說不要判阿貝爾死刑,萬一咱有個間諜被抓,還有的換。法官回答:「這是幾乎不可能的可能性」,透著一股滿滿的自信,滿滿的傻氣。中情局官員赫夫曼滿口保衛國家安全的高調,可是對被俘的美國大學生的命運毫不關心。在最後交換的關頭,查理哨所那邊大學生還沒放出來,他居然催促前蘇聯間諜走。多諾萬罵這傢伙就是罵得有理、有力,罵得過癮,大意是:「你聽好,是那本規則書才讓我們成為美國人。」他說的規則書叫做美國憲法。

  《間諜之橋》寫兩個敵對陣營男人之間不可能的友誼,作品中緩緩升起的是一種超越的精神,它拂去了政治環境和歷史事件落在美好人性之上的塵埃。現在有的中國學者和電影人一聽見批判極權主義,聽見要堅持善惡之辯就會跳起來說不要非黑即白、要超越冷戰思維。看看《間諜之橋》吧,這叫做「超越冷戰思維」,它讓人性中的那種「善之中心」閃現。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14: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