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釋唯識與中觀千年間之誤解
古今甚多學佛人, 不解唯識與中觀間之緊密相連關係, 誤以藏密應承中觀為真正中觀,
然藏密應承中觀是以意識為主體而強套如來藏中道體性之誤會假中觀, 並不符合真正中
觀是以如來藏中道體性的論述 (中觀般若宗所宗奉之三論 ---中論(龍樹)丶百論丶十二
門論(龍樹) ---皆依空性心如來藏之體性而破外道執有執無 ) , 以下開示簡明的說明
唯識與真正中觀間的正確關係, :
===
佛門之中自古以來一向存在空有之爭,然而空有之爭乃是未悟錯悟者間之戲論,唯有言
說,都無實義。若行者能於大乘法上明心證悟之後貫通三乘主旨,通達佛法修道次第者
,便絕無空有之爭可言,如實通達故。
一直有諸未悟學人錯會唯識宗義,謂唯識主修心有,名為有宗,另謂三論宗(般若宗)依
方等般若宗義,名為空宗; 然此等判斷實非正義,曲解正法。 後世末悟錯悟佛子更執
此宗以破彼宗,遂成空有之爭。,然實二宗皆同一宗,第以淺深有別,實無二致,皆因
未入正理,故生誤會,而生諍論 ,達者了知二宗無二,皆是空性中道正理,無可諍論者。
未悟之人不解般若所說乃是空性 : 般若非謂遣之又遣丶一法不立之空也.
般若方等經所說者乃是空性心真如之體性,依真如體性之總相及別相而說 ; 證知真如
之人能生般若,依此證知真如體性而說之經典,即名為般若經。真如之體性乃是中道正
理,不偏不倚,是故般若宗又名中論宗丶中道宗。
此宗於天竺那斕陀寺智光論師時代,曾判為三時教之第三時。彼如是判: 初時阿含,心
境俱有 ; 次時解深密經,境空心有 ; 三時般若經,心境俱空。 然智光論師所判二及
三時顛倒,非為正判。
中國嘉祥大師別判則為正確,彼判如下: 初時根本法輪 ---華嚴經中純為菩薩開一因一
果法門,謂一乘教也。二時枝末法輪---以五濁眾生不堪唯一佛乘無上法教,乃方便施
設,於一佛乘析為三乘,次第而說。以二乘法依一佛乘起,故名枝末。三時攝未歸本,
匯歸一乘,法華會之時也。
此三時之第二時復分為三時三教 ! 初時四諦法輪小乘教,說二乘法:苦集滅道,緣起性
空。二時方等般若法輪大乘教: 說如來藏空性之總相別相,以此能生佛子般若慧。三時
解深密經唯識教 : 說如來藏空性之別相一切種智,詳述般若空性之究竟了義法,亦是
唯一佛乘之教,總攝三乘教法。此三時三教之前為華嚴時,之後為法華時,合稱五時三
教,於最末以法華證成唯一佛乘之理。
藏密之論師多依天竺智光論師之判,此因未曾證悟如來藏空性,故不知不解般若及唯識
經論意旨,而生顛倒,乃判唯識為有宗,判般若為空宗。然實三論宗之般若空宗及唯識
宗俱為空性宗,不應判為有宗及空宗。
三論般若宗不得判為空宗者,乃因般若宗所宗奉之三論 ---中論丶百論丶十二門論---
皆依空性心如來藏之體性而破外道執有執無,成立自宗空性中道之義理,非謂一切皆空
也,故應名為空性宗,不應名為空宗。以如來藏空性有真實性---中道之法性故。 若一
切皆空,即不得名為中道,無法之法,焉得名中? 故般若三論宗應名為空性宗,不應
名為空宗。
若言空宗,小乘之法名符其實:五蘊丶十二處丶十八界,悉皆無常丶空丶無我丶不凈,
其中無我無人,無真實不滅之法性,故名為空。以蘊處界空故四聖諦空,四聖諦依蘊處
界建立故。以蘊處界空故,八正道丶五根五力丶四正勤......等三十七道品悉空,三十
七道品依蘊處界建立故。以蘊處界空故,阿羅漢辟支佛空,二乘聖人依蘊處界及三十七
道品建立故。以二乘一切法悉依蘊處界建立故,說二乘應名為空宗。
法相唯識宗應名為空性宗,不應名為有宗。,此宗專說人無我丶法無我,云何可以名之
為有宗 ?如來藏雖有真實體性,而本具無我性涅盤性及中道性,云何名之為有 ? 若可
名之為有,亦應般若宗可名之為有宗,同皆敘述如來藏空性故。
般若中觀若離如來藏空性而說中道者,即名戲論; 依無實體法而說故,同於免無角論故
; 無法而說法者即名無有實義,成戲論故。若人不離如來藏空性而說中論者,斯名正
解中諭,是第一義諦 ;若人否定如來藏空性而說中論者,斯名戲論,不解中論,非第
一義諦,如兔無角論故。
般若中觀所說唯至空性如來藏心之中道總相及別相爾,未能述及空性心之中道根源---
一切種智 ;若人親證空性心,並深入依於唯識經論一一驗證者,其中道般若更勝般若
宗行者之已證空性心者 ;不唯中道般若慧之深細非般若宗行者所能望其項背,復能了知
華嚴法華之道次第,非般若宗行者所知也,何況未悟證空性心之般若宗行者 ? 而法相
唯識宗行者所證空性,與般若宗行者所證空性無二無別,唯更深細爾,云何別稱唯識宗
為有宗 ?
般若宗行者雖已親證空性心,而其般若後得智,不能揣測唯識宗行者之通達者 ; 後者
則能了知前者之般若慧。前者之親證空性心,唯能入別教七住位., 後者之通達者能入
別教初地。般若宗行者親證空性心後,應轉入法相唯識宗修學 ; 皆同一空性心故,唯
有淺深差別故。若未於般若宗中親證空性心者,不能入法相唯識宗修學,無力證驗八識
心王諸法相及涅盤之理故。般若宗之悟證空性心,即是禪宗之破參明心,無二無別,雲
何未悟祖師強予分為禪宗空宗 ? 不應正理。般若宗及禪宗所證悟者,與唯識宗之證悟
者,既同是第八識如來藏,云何強分為三宗 ? 而誣說為有宗空宗 ? 不應正理,所證皆
是同一空性心故。
佛子學佛累積福慧資糧......等,破參得證空性心,轉依唯識正理而修,漸次而至佛地
,即是《華嚴經》之次第行門,云何復為強分為華嚴宗與諸宗 ? 而佛子修學佛道,依
戒戒心,方得入道,乃至成佛不舍三聚凈戒 ? 云何復為別立律宗 ? 是故強分空宗有宗
等,悉屬有為戲諭,唯佛學研究者之所樂著,佛子不應隨於彼等迷亂自心,但能悟證空
性心,此諸道理悉漸通達,切勿枉費心神研究宗派,徒勞無功。
至於密宗四大派法(覺朗派除外),乃是將最粗淺之欲界淫樂美其名為以之能令人即身成
佛之「無上瑜伽」,將欲界淫樂擴及全身及欲保持長久樂受,謂此為究竟法,能令人即
身成佛。以此「無上瑜伽」名相加之於欲界淫觸上,而後高置於一切佛法之頂 ; 猶如
將一顆羊屎包以金鉑之後,置於醍醐之上,謂為勝於醍醐之最上美味 ; 乃竟於三乘之
外別設金剛乘,冠於大乘之上,以常見法謂為無上佛法,余今名之為頭上安頭之附佛法
外道。淺學密宗行人不知此理,猶自盲目崇拜彼諸法王活佛仁波切等,沒有能力如實探
討,是非不分 ; 名為可憐憫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