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紐約生活

[複製鏈接]

173

主題

183

帖子

18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na7788 發表於 2003-11-15 00: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初到紐約   
  初到紐約那一天,是晚上八點多,幾個系裡的中國學生來接我們,租了一輛車,拉著行李和人就往Broadway走,那裡 是哥大校園所在地。最初的印象是高樓大廈真的很多燈火通明重重疊疊,讓人眼花繚亂。當時的感覺是:我就這麼到美國了?有種不敢相信的感覺,也有點對未知的恐懼,或者說敬畏。正胡思亂想呢,有人說:"這裡就是黑人區。"呵呵,最怕的就是黑人區了。往外面一看, 果然三五成群的黑人在街邊晃悠呢。當天晚上還有一印象就是計程車 開得巨快,呲溜一下子就過了路口,把我看得一楞一愣的,開始有點 相信那個計程車司機 professional與否的笑話了。  

  二、自己做飯   

  到了紐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吃飯問題。到外面 吃既貴又不習慣,還是要自己做。從國內帶來的兩口鍋算是派上了用場。周末去一趟中國城,把什麼鎮江香醋、生抽王、料酒什麼的搞定 ,就開始嘗試著做飯了。在國內雖說也練過幾把,不過頭回自己買菜 自己煮飯自己準備一切自己洗碗洗碟子,還是蠻費事的。我現在是晚 上做兩頓,每天做一次也得那麼一個小時(帶上吃的時間)。而且就那麼幾個花樣,做得我都煩了:怎麼今天又是這個菜啊。我又開始有點相信那個因為忍受不了每天同一個菜而跳樓的笑話了。 主要是很 多材料要到中國城去買,比如豆腐、木耳、蘑菇什麼的,而我又懶。雖說這裡也有,但是比較貴。還有就是可以到附近的一些中國快餐館 訂飯,大概是50$ 吃15次的樣子。這裡的中國餐館我們剛到時去吃過一次,那叫一個甜,點四樣菜全一種醬料一個味道!全迎合美國人的口味了。還是自己做的好吃。

  三、STAT   

  STAT的全名是Summer Teaching Training Program, 是哥大化學系開學前長達兩周的orientation program。主要是介紹介紹系裡的情況,和教授們交流交流,熟悉一下chemistry lab的情 況,做個presentation以便給你分配一個teaching assignment,另外當然還有四大化學的考試,英語口試和筆試(鄙人很丟臉的英語筆試沒有達到10級也就是最高級,只弄了個九級 :-()。不過我們主要 感興趣的是時不時的有免費午飯之類特別是最後一天居然是久違了的中餐,絕對正宗!吃得我肚滿腸肥實在咽不下去了才罷休。那叫一個爽啊!做training的時侯在實驗室里做過三天的實驗,感覺那裡的實驗室比國內先進多了,也奢侈多了。移液管用過一次,扔;手套弄濕了,換。比較麻煩的是老要戴一個護目鏡,煩死了。感覺滴定管和洗耳球特好用。

  四、哥大校園   

  哥大有好幾個校園,我在的是morningside campus,也就是在百老匯的那個主要的。校園不大(紐約的街區都特別小,一個街區往往還不到100米,就一幢樓),風景么,我沒有見過別的學校,所以只能說比國內好啦,主要是沒有那種施工幹了一半留下一攤那種。鴿子和松鼠特別多,而且不怕人。當然你如果要伸手去摸它它還是會躲的,只是走開幾步而已。特別是鴿子,在校園裡,草坪上,馬路上都有,活得那叫一個自在。不過我們發現很多鴿子的一隻腳掌都有破缺,不知道是人為還是自然的。

  五、上網與中文   

  到了這裡就開始急著找機子用。公用機器其實挺多,問題在於中文系統。我現在沒有進group,沒有自己的機器,只能是使用公共的機器。下面來說明我是怎麼利用這些公用機器達到我不可告人的使用中文的目的的。

  公用機器大體上有三種:一種是終端,只有那麼幾個按鈕,可以訪問WWW,收發EMAIL等等有限的幾個功能。不過它可以用X WINDOW,所以我一開始是試圖裝一個CXTERM的。 可惜學校的UNIX帳戶只給我們每人5M的空間,裝個CXTERM都裝不下,沒轍,這條路絕了。然後我開始打我們系圖書館的主意那裡有一台機 器是專門用來進行文獻檢索的,雖然裝得是WIN95,可是象學校里其 他的公用PC一樣,被象FoolProof這樣的東西給保護了,一開機根本看不見桌面和開始菜單隻有檢索界面!嗚嗚。可是我後來發現在這幾 十個檢索選項裡面,竟然有些是啟動Netscape到網上檢索的!雖然 Netscape的菜單給屏蔽了,不還有shortcut嗎?於是出來一SaveAs Dialog,哈哈,現在硬碟可以任我瀏覽了。我牛吧?這個秘密被我班 幾乎所有人知道了(包括老外!),所以現在這台機器基本上只用來上網,不用作檢索了。不過只有一台機器未免不爽,總不好意思老占著吧?所以我們把目光投向學校的公共機房。那可都是超大屏幕的 DELL機器啊!可惜被保護得太徹底了,根本沒有許可權在硬碟上寫, Save-As這一招也不靈了。可是非常湊巧也非常搞笑的是我們發現有兩台機器是沒有保護的,真搞不懂耶。所以... 當然最爽是自己買台機器啦,不過初來乍到的,小子我沒錢啊。

  六、去郵局   

  到美國很多地方還是要排隊的,不過美國人排隊和我們有很大不同,一個是排隊沒有聲音,不是鬧哄哄的,還有一個就是排隊的地方常常離辦事的地方很遠。這兩個條件加起來,有的時侯咱們還真不知道那是在排隊。我頭一次去郵局就出了這個糗。 我去買郵票,進了郵局先問一個人,郵票的哪裡買?那人指了一下櫃檯 ,讓我到那裡去。我就去了,徑直來到一工作人員面前(一共只有三 個工作人員)說我要買郵票,他問:"are you on the line?"我當時根本就沒意識到有人在排隊,不知道他說什麼,只好重複重複我的要求,結果他又說了一遍,我還是沒反應過來,他就不耐煩了,說"the next one",我回頭一看,我靠,原來有一隊人馬正在好幾米外靜靜的排隊呢!so embarrasing....wuwu.... 買郵票的時侯也犯土:" where can i find paste?"我要漿糊貼郵票。他楞一下, "what paste?"我說用來把這個stamp paste到envolope上,他告訴我說這郵票是 self-paste的。我再看看郵票,靠!太土了。還有一次在書店也是,沒注意到排隊,我還在說呢,這櫃檯不是只有一個人嘛, 那麼多人在那邊排什麼隊呢?(大家小心啊,排隊是不一定在辦事的地方的)結果我走上去,後面一維持秩序的人連叫四聲Sir我都沒聽見 ....結果給他拍了我的肩膀我才醒悟過來。後來我跟他說I am a new comer什麼的,and sorry again,他連說"that's OK",還連連拍我肩膀,呵呵,美國人很大路嘛。

  七、選課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選課的,我們是輪流和某個教授 interview,就在幾分鐘內決定選什麼課。對於物化來說,Quantum 和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是必選的,然後在Advanced Inorganic和Molecular Biophysics裡面選一個。我就選了 biophysics。上biophysics每周要往uptown跑三回,雖然有free bus ,也是頗累。之所以選這門課,主要是不喜歡另一門Advanced Inorganic,雖然對生物甚是感冒,也還是一咬牙選了這門課。結果化學系只有我一個中國學生選了這門課,另外還有兩個美國人和一個俄羅斯女孩(就是那個有名的啦)。經過半個學期的實踐,深覺當初的選擇正確。當初以為 biophysics需要protein和DNA,RNA的知識(就是我們生物化學學的那些啦),而我早忘得精光,這個課又是 biochemistry的教授在講,和biochemistry的學生一起上,心裡一直沒底。不象與我一起學這門課的那三個老外,生物牛得一比,其中一個還拿了生物的 master再來學化學的。不過到現在為止,發現 biophysics簡直就是披著生物外衣的高中物理,無非電荷、偶極相互作用而已。這兩堂課稍稍高級了一些,居然講起Schrodinger方程來 了,簡直拿我們學 physical chemistry 的人開心嘛。那老師也搞笑 ,一個 1/i = -i 楞是推了四步如下: since i*i = -1,1/i = (-1 )(-1)/i = (-1)*i*i/i = (-1)*i = -i。技巧得一P!我旁邊的老美都要笑翻了,唯那些biochemistry的學生誠惶誠恐記筆記。那些學 Inorganic的人可就頭痛了,一個個被作業搞得面如土色一般。哈, I love biophysics!

  八、和老美交朋友   

  剛到哥大沒幾天,就遇上一二年級的師兄, 跟我們聊了一會兒,得益不少。其中一條就是要學會跟老美交朋友。 哥大的中國人很多,但是跟別的地方不一樣,不是很抱團。這倒不是說相互之間不幫忙。所以,諸位如果平常以及周末的時候老是跟中國人在一起,並非一個好現象。起碼口語沒戲。我那室友是生物系的, 進了一實驗室,連老闆加一塊兒五個人,清一色的中國人。呵呵,用不著說英文。得耶?失耶?相信大家心裡有數剛才說到biophysics, 另一好處就是學這門課的中國學生就我一個,和老外一同上課,乘 BUS,交流的機會大大的多了。如果還有別的中國學生學這課,大家知道,中國人之間這個天然引力太大了,一路上肯定就沒什麼機會和老美談話了。由於有一個美國人是住在uptown的,不跟我們一起乘 BUS,其他兩個就和我混得很熟了。其中一個叫Evan的也就跟我成了 朋友。這傢伙時不時的問我點中文,我當然也時不時的問他英文。後來比較熟了以後就開始問一些諸如"漂亮女孩"的中文怎麼說的問題。 呵呵。有一次在等車的時候問我喜歡American girls還是Chinese girls,我說Chinese girls,他說他也喜歡。他告訴我說他問我一哥們(中國學生,有些人也知道他啦)同樣的問題,那傢伙居然說 Chinese girls taste better!當場昏倒。說起中文,美國人念中國 人的名字總是很彆扭的。我一般是Hwa Zong,這還算是好的,最搞笑的是Mr. Cao,被念成 Kao,第一次聽到的時候簡直笑昏了。

  九、英語培訓   

  這學期我們系所有International students 都上英語培訓,還是有一點作用,能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進。最大的一點就是,原先總以為說得越快越好,其實最重要的是發音清楚,而不是速度。老師總是要求我們 slow down, slow down,這個其實是並不容易的。發音清楚,速度適中,對於TA來說,是表明confident與否的重要一環。當然你不可能在這種培訓中得到多大實際的的提高,還是要learn from the real life,但是知道自己需要注意哪個方面還是很有指導作用的。其實在所有的international students中,還是大陸來的學生英語最好。其他國家的 pronunciation簡直poor得一塌糊塗。剛來的時候曾經遇到兩台灣學生,當時他們在用一台終端創建email帳號,我問他們是不是在創建帳號,他們張口結舌指著屏幕楞是說不出一句英文。看得我於心不忍趕快改用中文。不過也不是所有大陸來的人英語都好的我室友的一個同學就是例子。我室友經常學他說"very very" 是"哇咧哇咧"。我也聽過,真是這樣的耶!

  十.《微生物在紐約》特別節目:百年之慶 ---A point of history, at the turn of century.   

  我們化學系的 Havemeyer Hall 正好建成一百周年,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百年慶祝會(centennial)。美國化學會為此專門立了一個碑,授予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碑文如下: Havemeyer Hall was built
between 1896 and 1898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arles Frederick Chandler. It provided research and reaching facilities for faculty and students specializing in industrial, inorganic, organic,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 Pioneering research done here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deuterium, for which Harold Clayton Urey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1934. Six others who did research here subsequently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cluding Irving Langmuir, the first industrial chemist to be so honored, in 1932. The grand lecture hall in the center of Havemeyer remains the signature architectural feature of Charles Follen McKim's original design.

  此碑授予 Havemeyer Hall 為 National Historic Chemical Landmark. 慶祝會從3:30的招待會開始,4:00就到上面說的lecture hall 去聽一些大人物的講話,象我們的系主任, Grad School of Arts & Sciences的副院長,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還有美國化學會的President-Elect(誰知道是啥東東)都來了。最後還放了一些電影片斷都是一百年來在Havemeyer拍的,其中居然有James Bond!到了六點,又到學校的Low Memorial Library 去參加 reception & exhibition。 Free meal again...and you were served very well... 本來是要穿正式服裝的,不過我因為有課5:20才進去,就襯衫+牛仔褲,也沒人在意。 A point of history, at the turn of century.

  十一、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來到紐約,忙著安頓,根本沒有機會想家。匆匆打過幾次電話,也就是報個平安,無他。我想大家也差不多吧。到這裡的那個周末,哥大的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就為新生舉辦了一個BBQ。人不多不少,倘佯在哥大的草坪上,吃著並不是那麼習慣的麵包+烤肉看著周圍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實在是有些無聊和寂寞。正在這時候,卻忽然聽到一陣久違了的歌聲:"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無聲無息的你,你曾經問過的那些問題,如今再沒人問起……"不知你可能了解,一股難以言述的感覺流過我的身體。那旋律是如此深沉動聽!(那首歌的詞忘了,請問誰還記得給貼一貼。)

  十二、宗教,又見宗教   

  到美國來,宗教是最容易見到的一個東西。光是剛到的第二天上午就見到三個教堂。在中國受慣了教育,根本不了解宗教在美國的普及程度。很多人頭上戴一個小帽,我到後來才知道是某種宗教的標誌。我們班上就有一個,也是跟我一起上biophysics 的剛上兩堂課,突有一日未見其蹤影,次日問之,答曰:religious holiday 是也!"大驚,忽然省起在美國religious holiday是法定不需要上課的,心有不甘,再問:"how many?"意即有多少holiday。答曰:"a lot!"終於不支昏倒。上帝真是個好東西。還有一次是星期六晚上,去系圖書館看書,途中忽聞歌聲傳來,甚是動聽,卻見人影幢幢一群人馬圍在高台之下,高台上一個年輕人手中一點燭光,另一年輕人手捧一本小冊子正在高聲領著眾人吟唱,那情景真是動人,唱得也真是好聽,讓人如醉如痴……註:唱歌的地方就在Earl hall

  十三、韓大嘴笑話   

  一次晚上在圖書館上機(請複習第五節),看到韓大嘴笑話,什麼"可能有些觀眾剛剛打開電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旁邊一復旦的問我笑什麼,我說"韓大嘴笑話",沒想到這傢伙沒反應,一臉的茫然,於是說"韓喬生",還是茫然,不由驚奇萬分: "不知道韓喬生是誰?""不知道。""羅京是誰知道吧?""這個好象有點耳熟。"幾乎暈倒:這傢伙不象書獃子啊。於是指著這樣一條笑話:"現在由申花隊守門員范志毅開球。"此人仍然沒反應。問他,知道範志毅是申花隊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守門員。天哪,這就是在上海
讀了四年書的人???本來想跟他說一笑話,結果他給我一笑話。故事還沒完,回家跟室友說起韓大嘴笑話,笑得打跌,特別是電梯那句。接著談起去中國城怎麼坐地鐵,問我;"乘哪路電梯?"一分鐘后,說起某商店在地鐵站對面,我說:"出了電梯就是。"

  十四、以彼之道   

  到了美國,人生地不熟,小心一點為好。美國這地方,剛來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美國人都很nice,很友好,很熱情,於是難免感慨一番。其實這裡雖然看似人人都很熱情,走在你前面會為你開門,進了電梯會打招呼,但是也就僅此而已。所以多長個心眼沒有壞處。微生物剛到沒多久回家路上就遇到一個人攔住我,跟我說話。微生物一下沒聽懂,此人說得又快,一陣嘰哩咕嚕之後總算明白了他的意思。原來此人自稱把自己鎖在車外了,一切證件錢財之物都在車裡,必須打電話請人來開,所以希望我仗義出手,拔刀相助(當然是美刀啦)。說罷還指著街對面一輛車,說那是他的,將之留給我,他打完電話將車打開后就還我錢。呵呵,老伎倆了,誰知道這車是不是他的。這是一例。遇到此事,還是"有那麼遠走那麼遠"(
黃易常用語)的好。還有一種常常遇到的事情,就是騷擾電話。我第一次接到騷擾電話的時候,對方聲音沙啞,聽不清楚說什麼。我只好問:"Who are you?"勉勉強強聽到對方說: "Lisa(女人名,但是是個男聲!)"。對美國人來說當然會一下子掛斷,但是大家也知道,對我們聽力是個問題,我就又問了一句,確定沒有搞錯后就掛了。後來和室友說起,他說這些人往往是一個一個號碼接著撥,聽到是男聲就掛。不知道這次怎麼是個男人冒充女人,真是什麼變態都有前幾天晚上在家,聽到隔壁的電話響,沒有人接。緊接著我的電話就響了,我拿起來,對方已經掛斷。我立刻知道是騷擾電話,因為我們這幾個房間的電話是學校裝的,號碼連續。果然,緊接著我室友的電話就響起來了,我一把抓起來,狠狠的對著話筒大聲罵了一句:"Fuck you!"然後重重掛上。爽啊!在美國第一次罵人的感覺。我已經決定了下次再讓我遇上,就要讓他嘗嘗中文的國罵了。好久不練,要忘的。

  十五、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聖誕節哥哥到紐約來看我,臨走才發現護照找不到了。所謂"臨走",就是說飛機在兩個小時后就起飛
了。問之,說是一直放在身上的大衣里,天呀,這兩天東奔西跑了許多地方,還時不時把大衣脫掉,誰知道丟到哪裡了!可憐預訂的計程車司機在下面等了半個多小時,最後拿20刀打發了。怎麼辦?看來是走不成了,只好試試能不能將機票延期從Internet上查到US Airline的電話,打過去,幾句話就順利的搞定,推遲到明天同一時間。然後再給紐約的中國領事館打電話。早上5點多,是早了一點,可是想著這是咱們自己人,他不幫忙誰幫忙?有人接了,我聽到哥哥還沒說兩句,對方說了什麼,哥哥就道了個歉,說打擾了,再繼續說護照丟失怎麼辦時,對方留下一句"星期一上午打來"就把電話掛斷了(當時是星期天早上)。得,世上沒有什麼救世主。雖說這事擺國內太平常不過了,但是當初總覺得人在他鄉總會更顧念一點同胞之情的,所以打電話過去時幾乎是滿懷信心的。現在這幻想算是破滅了。如果我是個香港台灣同胞什麼的,可能會得到不同的待遇罷。剛到這裡的時候,中國同學會曾經給我們新生髮過一個表格,填好后寄到領事館去。我開始沒領到表格,後來聽人說這東西沒什麼用,也就沒放在心上,現在想來也確實如此吧。不想再多加評論了,不過還是要交代一下後事。護照找到了,並且我哥哥按原定時間上了飛機,沒耽誤他那重要會議。在哥哥赴機場途中我打電話給US Airline把時間又改回來了,當然,這很容易。
Life needs colorful spots.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4: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