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壓垮「史學奇才」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複製鏈接]

1092

主題

1519

帖子

6441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七界殺星

Rank: 5Rank: 5

積分
64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傳統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導,難以緩解當前學生的心理壓力,學校常見的那種「做了大量耐心細緻的工作」,往往未必有效。

  有消息稱,陝西高三學生林嘉文因患抑鬱症離世,他生前出版兩種歷史著作,曾受到專家高度評介並被媒體報道,被稱為「史學奇才」。

  一名有潛力有志趣的學生過早離世,令人悲傷。出於對逝者的尊重,對其選擇不宜妄加評議,但發生了不幸,總有些需要反思的原因。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在琢磨,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什麼?以後遇到類似他這樣的天才少年,我們該怎麼辦?

  對不幸事件,人們沒法說「如果」。林同學去世后,媒體再傳專家給出的種種讚譽,對愛惜人才,提攜青年的胸襟,我很敬重。不過,如果換一種思路,不在他十八歲時高度讚揚他,而是在他八十歲時告訴社會「他十八歲時的見解就不同凡響」,也許更有教育價值。但是,社會和媒體能剋制住急切的慾望,學校和社會能那樣冷靜地等待嗎?

  林同學在校期間就出版史學專著,確實少見,而過早地得到專業人士讚譽與媒體宣傳,對一名中學生而言,在獲取自信心的同時,有可能產生比較大的壓力。從他留下的話,或許可以看出,十八歲的他,雖飽讀史書,但並沒有足夠的經驗面對學校生活中的難題,無力承受人生磨難,缺少應對困境的精神準備。人們對一名高中生的心理承受力不能苛求,順理成章,也沒有必要隨意稱他們為超人天才。

  在當今教育狀態下,學生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壓力,社會各界對這一問題開始有認識,但學校是否有能力消解學生心理壓力,則非輕而易舉之事。類似林同學那種有特殊狀態的學生,一般心理教師難以作有效輔導。傳統的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導,難以緩解當前學生的心理壓力,學校常見的那種「做了大量耐心細緻的工作」往往未必有效;而醫院的抗抑鬱治療,貌似也沒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在遺書中他也提到了醫院開的葯令他「全身又疼又困」。種種跡象說明,對學生,現在其實需要有更加專業、科學的心理教育與治療。

  加強心理疏導,需要對學生狀態有客觀準確的評估,否則不過是一句空話。目前,不僅一些中小學生需要心理疏導,很多家長和中小學教師也有這方面的需求。當心理疏導需求量大增時,社會應當拓展思路,更多地關注根本性問題。

  我不認同「早慧不壽」的舊話(早慧而高壽者很多),早慧和發生不幸未必有關,觀察不幸者,往往糾纏在各種各樣的精神束縛中而無力掙脫。我不太了解林同學內心的痛苦根源,有些原因人們已不可能知道,但努力減少悲劇的發生,這個社會還有許多事可以做。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5: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