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媒:NASA研究三天內由地球抵達火星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6-02-27 13:47:14 來源:參考消息網 責任編輯:朱方雨

核心提示:科學家菲利普·盧賓談到了製造一種激光推進系統的可能性。該系統可在3天內將100千克的飛船送到火星,可在1個月內將載人飛船送到火星。

參考消息網2月27日報道 美媒稱,在載人火星任務面臨的眾多問題中,飛船抵達那個紅色行星所花的時間是其中之一。目前的估計是,載人飛船大約需要6個月時間從地球飛到火星。不過美國航天局(NASA)正在開展一個實驗性項目,認為能在幾天之內抵達火星。

據美國《紐約郵報》網站2月23日報道,通過「密切關注科學」網站,NASA最近公布了一段視頻,在視頻中,科學家菲利普·盧賓談到了製造一種激光推進系統的可能性。該系統可在3天內將100千克的飛船送到火星,可在1個月內將載人飛船送到火星。

報道稱,這種擬建的系統靠的是電磁加速而不是目前火箭通過燃燒燃料推動自身前進的化學加速。不得不依賴大量燃料供應額外加重了飛船的負擔,使得遠距離太空旅行從能源角度來說非常低效。電磁加速則沒有此類負擔。

盧賓最近在一篇談及該技術的論文中說:「電磁加速僅受到光速的限制,而化學加速系統則受限於化學過程釋放的能量。」

盧賓說,製造這樣一種推進系統需要「用非常強烈的光源來加速物質」。雖然這聽起來很簡單,但設計這種系統將是極大的挑戰。「密切關注科學」網站解釋說,建設這個系統可能需要「大量複雜且昂貴的設備——比如組成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環形超導磁鐵」,而「想要將其擴大到可進行太空旅行的大小並不容易」。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美國航天局11月5日公布的火星大氣觀測結果顯示,太陽風可能是剝奪火星大氣的罪魁禍首,導致這顆紅色星球從像地球那樣溫暖、濕潤的行星變成一個乾燥、寒冷的沙漠世界。新華社 美聯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2-27 22: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6-2-27 22:38 編輯

【延伸閱讀】NASA將在秘魯模擬火星種土豆 為太空種植鋪路

參考消息網2月20日報道 法媒稱,秘魯的土豆到底能不能勝任?這是下個月秘魯的科學家要問的一個問題。屆時,一眾經過精心挑選的土豆塊莖就要開始接受測試,以確定它們是否適合在火星種植。美國航天局(NASA)目前正在跟利馬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合作,進行這一具有開創性的實驗。

據法新社2月19日報道,他們將對100種精心挑選出來的、已在類火星極端環境下經過嚴格評估的品種進行培育種植,而這最終將為人們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建立蔬菜種植「大棚」鋪平道路。

報道稱,這些土豆是從在CIP登記在冊的4500個品種中挑選出來的。CIP是一個致力於削減貧困、保證食品安全的非營利研究機構。

在這些備選品種中,有40種是安第斯山脈土生土長的品種。這些品種可在不同生態地區生長、對氣候的突然變化具有耐受性,並可在多岩石的乾旱土壤中繁殖生長。其他60個品種均經過了基因改造,能夠在水分和鹽分極少的環境中生存。此外,這些品種還對病毒具有免疫力。

最終,這些「選手」還須達到一個終極標準,即不僅要在火星上茁壯成長,還得能夠大量繁殖。

NASA參與此項計劃的秘魯裔太空生物學家胡里奧·瓦爾迪維亞·席爾瓦說:「有很多備選種類會通過測試,對此我們有百分百的把握。

科學家還希望這個實驗能幫助解決地球上的問題:通過確定哪些種類的土豆適合在嚴酷環境下種植,來幫助解決飢餓和營養不良問題。

位於秘魯南部阿塔卡馬沙漠的潘帕斯德拉霍亞地區的土壤被認為是地球上最乾旱的土壤之一,與人們在火星上發現的土壤非常近似。

科學家計劃將大約100千克的土壤運送到位於利馬的CIP實驗室中。在那裡,科學家將模擬火星上幾乎全是二氧化碳的複雜大氣環境,並將土壤暴露在極端紫外線環境中。

瓦爾迪維亞說:「未來一兩年中,我們的實驗會得出具體結論。」

如果這些為下個月實驗所選出的種類不能適應乾旱的土壤,那麼研究人員將對它們施以營養物並將之暴露在射線中。

瓦爾迪維亞說:「如果不行的話,我們會採用CIP所使用的一種名叫氣栽法的新手段。」

這項無土種植技術將植物的根部置於噴灑有營養劑、帶有毒素去除系統的球體或立方體中。

未來,NASA還計劃在秘魯沙漠中建造一個火星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將成為火星地貌和大氣的絕佳複製品,以供未來太空種植研究之用。太空種植可以在人類針對火星及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載人任務中發揮作用。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好奇號」傳回的火星照片。
(2016-02-20 10:37:14)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3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2-27 22:3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6-2-27 22:41 編輯

【延伸閱讀】港媒: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雄心空前 遠超印度

參考消息網1月21日報道 港媒稱,據一位中國科學家透露,中國對於定在2020年開展的第一次火星探測抱有空前的雄心,設定目標將比其他國家的首次火星任務都要複雜。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19日以《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是雄心勃勃的,可能趕超印度》為題報道稱,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原民輝表示,其他國家的第一次火星任務都只是飛近探測,而中國將讓一個著陸器和月球車登上火星表面。

報道稱,《人民日報》援引原所長的話說,有關部門現正擬訂火星探測計劃。同時他還透露,著陸器攜帶的月球車機器人將「巡邏」火星地面。

報道援引火箭專家龍樂豪的話說,兩年前,中國在把衛星送入繞火星軌道的競賽中輸給了印度。而對於此次的火星計劃,龍樂豪表示,中國的火星探測將使用較之印度大得多的航天器,設定的目標也更富挑戰性。

報道稱,參與此次行動的中國內地空間技術專家龐之浩說,火箭發射可能會定在2020年,該時刻恰逢大約每兩年一次的火星行至最接近地球的位置。由於火星探測技術的複雜性,2018年這一距現在最近的發射窗口到來時,中國恐怕還不能做好準備。

報道稱,完成著陸和月球車巡邏任務的挑戰是巨大的。

俄羅斯自1960年以來17次嘗試登陸火星,但均以失敗告終。

美國也遭遇過多次失敗,直到1976年「海盜-1」號探測器成功著陸。

參與籌備火星探測的資深航天科學家葉培建表示,中國已經具備了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術和經驗,「這樣我們就能一步走到國際先進的行列上去。」(編譯/何金娥)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5年9月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這張由美國航天局和亞利桑那大學聯合發布的圖片顯示,火星山丘上的「季節性斜坡紋線」是火星表面有液態水的有力證據。 新華社
(2016-01-21 00:13:0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4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2-27 22: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6-2-27 22:45 編輯

【延伸閱讀】西媒技術剖析《火星救援》 科普外星生存常識

參考消息網1月23日報道 西媒稱,在執行阿瑞斯3號任務的火星考察團中,馬克·沃特尼是級別最低的一名宇航員。現在,他獲得了指揮權,但卻是孤身一人。沃特尼的同伴們以為他死了,於是決定從風暴中逃脫,返回地球。也許他們是對的:沒有食物,沒有氧氣,也沒有水的儲備,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要忍耐1425天才能等到下一批宇航員在火星登陸。此外,被他們當作家的居住艙遲早會失去密閉性。這意味著艙內的氣壓將和艙外相同,而宇航員本人則會爆炸。沃特尼在火星上已經吃盡了苦頭,但他仍然有希望,以及許多能救命的知識。

據西班牙《萬象》月刊2015年11月號文章,美國作家安迪·韋爾首部小說《火星救援》中的這段開頭,使科幻小說重新回到了暢銷書的行列。近期上映的由里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主演的同名電影也取材自這部小說。小說中的宇航員沃特尼堪稱21世紀的魯賓遜,他運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對同伴的宇航服進行了臨時發揮,又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製造的具有極強黏性的樹脂固定住了居住艙,並且只用膠帶就對自己的宇航服進行了至關重要的修復。不過,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這些幾乎全部都是基於現實的。

報道稱,沃特尼最重要的救生設備之一就是氧合器,這種機器是火星任務的基礎。事實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小組已經投入了氧合器樣品的研製,預計該樣品將隨下一個火星探索機器人在2020年登陸火星。

氧合器的任務是製造氧氣,以使飛行器在火星上能夠飛行。氧合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火星大氣幾乎完全由二氧化碳構成,如果沒有氧氣就無法燃燒燃料,各種引擎也就無法運轉。

但是,在沃特尼所經歷的那種絕望的狀況下,小說將氧合器的作用進行了改變:它被用來製造水。理論上講,造水所需的所有成分都可以由火星考察團的某些設備提供,但造水的過程卻是要在釋放著火箭推進劑聯氨的環境下點火。當然,這種計劃只有瘋子才想得出來,因為最終毫無疑問會發生爆炸。

報道稱,小說中的倖存者沃特尼對他自己種植的和從儲備中獲得的食物進行了定量配給,利用尿液凈化器等在現實中存在的裝置節省水的使用,並擁有足夠的能源。雖然太陽給火星提供的能量只是其提供給地球的一半,但佔地面積上百平方米的太陽能電站還是產出了大量能源,而且這種電站真的可以在火星上建立。現在,沃特尼要做的就只是與地球建立聯繫以求取救援。

好消息是,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小說里,火星都有許多能夠用以實現這一目標的設備。例如「火星探路者」探測器,它建立了首個登陸火星的儀器工作站,並已在1997年停止傳輸火星的信息。

問題是,沒人能料到從「火星探路者」會發來呼叫,除非地球方面通過用於拍攝火星照片的衛星,發現你正在尋找該探測器,從而得知你要將其重啟。正是這種衛星救了沃特尼的命,而它在現實世界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研發。

報道稱,利用安裝在「火星探路者」上的攝像頭,雙方可以通過手寫海報溝通。此後,沃特尼創製了一套精心設計的密碼以節省時間,因為每條信息都需要11分鐘才能抵達,而火星上的天線只能在白天能看得見地球時,才能與地球連通。

不過,在取得聯繫后,沃特尼馬上就根據地球發送給他的指示,成功更新了通訊系統軟體。然後,雙方就可以進行對話了。而雙方對話的內容,無論是在現實還是在小說中,永遠都是安慰,尤其是在他們對你說「加油,堅持住,我們會去救你」的時候。(編譯/蘇佳維)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打造一款超級英雄機器人,以幫助宇航員到火星執行任務。
(2016-01-23 00:11:0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5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2-27 22: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6-2-27 22:49 編輯

【延伸閱讀】中國火星探測正立項 模擬影片驚艷堪比大片(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模擬影片截圖

我國火星探測項目正在立項,首次發射有望實現「繞、落、巡」的三階段探測任務。這是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原民輝今天在《國際太空》和《衛星應用》聯合主辦的年度全球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消息。

發布會還播放了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製作的我國火星探索影片《探索 啟程》,製作精良堪比科幻大片。

《國際太空》雜誌主編龐之浩透露,我國火星探測的一時間點可能在2020年。

我國對火星探測的探討和計劃時日已久。

2011年11月9日,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曾搭乘俄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遺憾的是在飛行過程中出現意外,未能按計劃實現變軌。

2014年9月,印度首顆火星探測器「MOM」已經安全進入火星軌道,印度成為亞洲首個擁有火星探測器的國家。

同年11月,中國火星探測系統在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首次亮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6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2-27 22: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6-2-27 22:51 編輯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模擬影片截圖

國內科學家亦多次對火星探測立項一事表態。

2014年5月,我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曾呼籲,中國在火星探測領域落後於印度,而中國的科學家有技術能力在2018年實現「既能繞又能落」的火星探測。他希望我國儘快開展火星探測。

葉培建當時透露,中國航天科研團隊已經為火星探測做了前期設計方案,同樣為「繞落回」三步走案,但是「既然我們已經在時間上落後了,我們就要在水平上做好」。他滿懷信心地表示,按照現在的技術儲備,「我們有能力搞一次既繞也落。」他希望中國的第一次火星探測能同時創新地實現火星繞、落探測,而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國家在一次火星探測任務里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這樣我們就能一步走到國際先進的行列上去」。葉培建介紹,火星探測的難點在於地球和火星每26個月才靠近一次,他非常希望國家儘早決策,在2018年實現中國的火星探測。

而火箭專家龍樂豪院士則認為,中國無論從火箭、探測器還是測控條件來說,「去火星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嫦娥二號」已經飛到了8300萬公里遠的深空距離。「之所以沒有及時干,是因為我們還有其他的任務」。他認為,以中國現有的條件,發射一個比印度「曼加里安」號大得多的探測器的能力完全具備。他認為,我國火星探測的時間比印度晚一些,「但我們後來居上」。他認為,中國的火星探測方案可能不只是 發射一個小衛星,而是一次任務里實現繞、落和行走的「一箭三期」。「總體來說,我們火箭的能力要 比印度強」,龍樂豪說。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此前談到自己的中國夢時也表示,希望中國成為航天強國,「不僅要去月球,還要到火星去」,「這是我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的」。

據了解,日本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曾於更早的1998年發射,但5年後未能到達火星軌道。(記者馬麗 魏艷)
(2016-01-19 09:34:0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7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2-27 22:52 | 只看該作者
【延伸閱讀】美國或兩年內研發出太空艙 為探索火星做準備
中新網1月1日電 據外媒報道,美國國會2015年年末通過本年度財政預算案,當中包括向太空總署(NASA)撥款5500萬美元,在2018年研發出能供航天員長期生活的太空艙,為探索火星作準備。美國國會最近更要求NASA在180日內報告計劃進度,以及經費使用情況。
NASA過去幾個月多次強調正研發太空生活艙,預定2020年代開始測試,2030年代實現載人飛行到火星,如今國會似乎有意加快進度。
不過NASA一直拒絕透露研發計劃安排,甚至是生活艙的所須條件,宣稱不想太早下定論,以免惹來無謂猜測。NASA總部國際太空站主管希梅米上月表示,當局暫時未為新經費制訂特別計劃。
另一方面,NASA已跟畢格羅宇航、波音、洛歇馬丁等航天科企簽約,研究太空生活艙設計及生命維持系統等技術。這些企業將於未來一年,向NASA彙報研發進度,但據悉NASA未定下一階段的研發詳情。
(2016-01-01 13:51:0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8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6-2-27 22: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6-2-27 22:54 編輯

【延伸閱讀】火星溝壑由乾冰地質活動形成 與液態水無關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00年,美國宇航局宣稱火星表面存在溝壑,當時多數觀點認為這與液態水流動有關,但是最新研究顯示,火星溝壑是在乾冰活動性形成的
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道,十年前,美國宇航局宣稱在火星表面發現溝壑,它們的形成年代相對較晚,大約僅有數百萬年的歷史。之所以令科學家們感興趣,是由於這些溝壑暗示著相對近期的年代曾有液態水流經火星表面。但是目前最新研究表明,火星表面溝壑實際是由乾冰構成,而不是水。

專家指出,乾冰層解凍誘捕在火星表面之下的氣體,導致氣體穿越形成奇特溝壑結構的土壤層,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塞德里克-皮羅蓋特(Cedric Pilorget)博士稱,火星溝壑地形類似地球泥石流,泥石流是由於液態水運動所致。這一現象被認為是火星過去幾千年裡可能存在宜居環境的證據。

然而科學家探測到不斷形成的火星溝壑表面狀況非常寒冷,不支持液態水存在,但是火星表面存在著季節性變化的二氧化碳霜凍薄層,隨著季節不同在火星表面時而存在,時而消融。

皮羅蓋特博士和研究小組對火星進行了計算機模擬實驗,能夠深入分析火星表面之下的乾冰層和大氣層,該模擬實驗表明,乾冰層之下的氣孔被乾冰填滿,在解凍季節里,它們處於極端壓力變化條件下。他說:「後續的氣體流通變化動搖了表面物質,誘導氣體潤滑殘骸物質流動,使用火星溝壑結構具有泥石流等地貌特徵。」

此前科學界對火星溝壑的形成存在很大的分歧,多數觀點傾向於地下水溢流,但這與溝壑形成在沙丘和山脈頂部相矛盾。其他專家認為,在火星軸傾角高於現今的時期,開始融化雪水或者地下冰層。

研究人員曾猜測形成火星溝壑的根源在於冬季覆蓋在火星極地和中緯度地區的二氧化碳霜凍。皮羅蓋特博士稱,我們認為火星溝壑是乾冰地質活動形成的,並不存在類似的地球活動性,同時並不存在液態水。像這樣的乾冰活動可能幫助火星表面結構的不斷進化。

這項研究還分析了火星一定緯度範圍斜坡上霜凍凝結狀況,以及溝壑共同的方向。該研究模擬了火星表面大氣層和氣溫,從而確定二氧化碳在哪裡、在什麼時間濃縮凝結。預測的緯度和斜率與溝壑分佈狀況相匹配,傾向於在低緯度位置,溝壑朝向極地區域。

當氣壓下降時,火星表面二氧化碳霜凍將凝結,據悉,火星溝壑最早發現於2000年,科學家發現火星溝壑存在多種斜坡結構,其中包括:碰撞隕坑壁、山谷、丘陵、懸崖和沙丘等。通常它們位於緯度範圍30-60度之間,在較高緯度地區也存在著一些溝壑,很可能是受到氣候狀況影響。(悠悠/編譯)

(2015-12-24 09:13:0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18: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