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朱東:學問面前,沒有人人平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2-17 05: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朱東 東鶴書院

  

  孔子的施教原則,與我們今天的觀點有很大的區別。簡單的說,我們今天的教育,強調全民性的教育,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接受教育,而且越多越好。

  孔子則認為,要對教育對象有所選擇。

  簡單講,就是全民性的以灑掃應對,日常禮節為主要內容的小學教育,少量的以修身治國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教育。

  這樣通過教育,自然而然地在社會上建立起,以人的天資為依據的金字塔結構。

  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在於,我們前面所說,我們現代的教育,是沿襲自西方的,對於勞動者的技能教育,孔子和儒家進行的,是針對未來從政者的德育教育。

  這種教育,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接受的,反之,如果我們培養了太多的,資質不夠,又整天琢磨著怎麼治理天下的人出來,對社會穩定、國家強盛來說,一定有百害而無一利。

  比如,宋明兩朝的悲劇性結局,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舉在社會上的影響的日益強大,造成的深度儒家教育過分普及。使得在官僚隊伍中,不是志於道而僅僅是「恥惡衣惡食」的人,所佔的比例逐漸攀升的結果。

  所以,施行推廣儒家教育,一定要首先對對象有所選擇,然後在根據不同的對象,控制不同的教育深度。

  具體的說,儒家乃至傳統思想中,包含了兩重內容,一重是是和普及的,屬於「內聖」範疇的修身養正的內容;另一部分是不適合普及的,屬於「外王」範疇的治國平天下的內容。

  對此——關於對教育的對象,應當有所選擇的問題,孔子有著清晰而明確的闡述。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孔子說的這兩句話,主要是針對人的德行教育而言,其所謂的「不移」,主要是針對人的性情,價值觀念等等而言的。

  當然,如果說是技能教育的話,其中的肯定語氣應當減弱一些,但也並不是完全不適用。因為,雖然原則上說,技能教育可以讓任何人都有所改變,有所移,但是其中也確實有一個適合不適合的問題。而且對那些在某一領域中的天才,或者絕對的不適合,不適應的人來說,教育也確實不能對他們產生太大的影響。所以,說「不移」也基本上可以接受。

  所以,在學習這個問題上,是不能講人人平等的,那將是一種自我欺騙。

  既然,在根本上不能移,那麼就不能強行的通過表面的學習,使之看上去像是移了,並且最最終根據他的外在表現,將其移入廟堂之中。那就是一種建立在集體欺騙上的,看上去很美,結果卻註定是無法承受之痛的事。

  所以,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孔子則說: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並不是隨便哪個人去擺擺造型,就可以當奧運冠軍的。冠軍既需要艱苦的訓練,也需要切實的天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02: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