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歧視才是中國人的「故鄉」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2-15 00:40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新浪
作者:宋志標



抱歉,這個題目好大,戴上了中國的帽子,但是又可以很小,小到一桌簡陋的年關飯桌。以輿論計,江西那場可疑飯桌的看客密度無論如何不低於踩死人的上海外灘,過年塞食物,張嘴來點八卦,磕著瓜子花生。向春晚汲取點政治養料,向手機噴一下村裡廁所,這年就過了。

有些清醒的頭腦,是注意提醒江西那頓飯的真實性的,到底在哪裡,是誰,為什麼之類新聞五要素的問題。照例,這種提醒沒人關心,一個是沒心思關心,二來恐怕也是不必關心。這個事無論源頭事實真假多寡,繼起的輿論都是真實現象,真實表達。

關鍵的問題,依舊是塑造議題的問題。在兩微的手機上面,平地颳起城鄉差別、門當戶對、婚戀選擇、人生性格等裹挾匯流的議題狂潮,恐怕才是真問題。至於支撐議題的那些念念碎,每個具體,也就每個一律的答案。選擇事到臨頭,無非是彷徨依舊。

這種輿論議題的製造能力,是哪一家媒體都無力完成的,卻屢屢由類似「鳳凰男」這樣的營銷賬號得手,瞅准年關人心的空虛,像春晚那樣給予北方人特有的口腔運動。向國家學習為人民的真諦,像營銷號學習輿論製造,勞力勞心者都可以有收穫的。

透過一桌年飯引發的對鄉村的歧視,是令人吃驚的。原本以為農村只是被國家政策、剪刀差之類數十年如一日的歧視著,而且卻發現歧視已經成燎原之勢,深植於人心當中。作為農村人不止要為國家懺悔,也要為形形色色的中國人懺悔,染缸里也有了上層人士。

當然,出身論在這裡被包裝成各種「現實」,以適應它自身的猥瑣本性,並避免被稱作「歧視」來顯出自身的小來。而且這次如此大規模的歧視,全然排除了政府因素,自覺將基層治理切割出去,只針對農村人,曆數他們從廁所到飯桌到命運的陋習。

這種「大家都是中國人」,可歧視又是如此激烈,不加掩飾,不問青紅皂白,恐怕只有鼠疫封城時人人自危、競爭性求活時才可比擬吧。城市對農村如此,城市裡對城裡人如此,城裡面窮出身的人對農村人如此,歧視才是中國人的「故鄉」,才是「精神原鄉」吧。

這麼個歧視所集納而成的人心的「春運」,似乎在提醒著:你不具備一點歧視的特質怎麼活呢?所以,從歧視農村人到歧視香港人不愛國,再到歧視台灣人不忠於中華民族,再到歧視歐洲人效率低下,一股黃禍蔚為大觀。這個時候,誰也不是「中國人」。

自己的國自己救,自己的小販自己保衛,自己的房屋自己守著,就歧視作為「精神故鄉」而言,自己的「故鄉」自己去保衛吧。你有醜陋的「農村人」,我有醜陋的「小市民」,歧視面前人人平等。這是中國人大概能享受到的平等之捷徑,投身歧視就能享有。

人們在怎樣的框架下看待傳說中江西老表的這桌土菜,最後還是認知框架的競爭,高下在此。劉原說欠人家個「媳婦」,溫情隨即被江西女嬰死亡率蓋過印度的大數據「秒殺」。可忽視了包括但不限於計生這個要素的大數據,你竟敢說印度比中國強,愛國者要用唾沫射死你。

歧視特別容易「去政治化」,所以你看從始至終沒政府什麼事,好像中國的農村悉數是獨立的烏托邦,是與城市毫無瓜葛的原罪,只配無聲無息地死掉,上不了檯面,否則就是冒犯。同時,歧視又特別具有個人經驗似的,所以人和人沒辦法交流與共識。

在這樣的場面下,如果不能從實在的個體談起,並且認識不到中國人作為黃禍這個特徵,歧視就是一場與生死等長的靡靡之音。魯迅說阿Q繁衍不盡的後代時,並沒有強調城鄉差別,而在新式技術的贊助下,歧視的輿論風波至今沒有走出未庄。

用歧視解釋自己的把戲,很難脫離歧視去吟唱。盲人歌手唱「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批判性顯著,很有超越歧視「原鄉」的努力。又有長者散布人生經驗說,不要嫁給農村男性,彷彿要在胸口別著馬桶標識,隨時聽取城裡閨秀的彷徨與苦悶,終歸比瞎子還不如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0: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