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立春詩詞15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2-13 03: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今日立春,

  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在這美好的日子裡,

  小編給大家準備了15首立春詩詞,

  給大家春的祝福;

  配備了15幅百子嬉春圖,

  這些圖是古人用來表達春的

  歡樂和幸福的名畫。

  

  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

  內殿出翦彩花應制

  唐·上官婉兒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

  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賞析:「和」指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以詩詞酬答。「奉」是表示對原詩作者的恭敬之詞。「聖制」指皇帝的親筆詩文。「翦彩花」是古代立春日的一種習俗,用色絹、彩紙剪成花朵,並且相互贈送。「翦」同「剪」。

  繁 茂的枝葉,並非自然生成,而是裁剪而出,紙剪的彩花隨著剪刀的剪切一朵朵舒展開來。觸摸一下彩花的枝條,雖然可以亂真,但是你要摘取它的花蕊,豈知竟是假 的。然而,當秋風襲來、花木搖落之際,彩花的枝葉卻依舊像春天初發之時一樣茂密如初,未見疏落。請問桃花和李花,在你們的同類之中雜進了彩花,並且達到了 假可亂真的地步,你們做何感想和打算?

  

  立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縴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賞析: 唐朝立春日時興食春餅、生菜,稱之為「春盤」,所以說「春日春盤細生菜」。杜甫從晉人立春日以蘆菔、芹菜為菜盤相饋贈的風俗起興,接著回憶起當年梅花開時 在「兩京」(長安、洛陽)過立春日的盛況:春盤捧出高門,生菜由縴手傳遞,滿眼白玉青絲;最後感觸到自己遠客在外,歸計未定,巫峽江寒,說不盡飄零的悲 傷,只有呼喊孩子拿來紙筆題詩遣懷。

  

  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唐·張九齡

  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

  今年迎氣始,昨夜伴春回。

  玉潤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東郊齋祭所,應見五神來。

  賞析:古人立春之時,有祭五神的習慣,詩中的「五神」指勾芒、祝融、後土、蓐收、玄冥等五方神,後土居中,其它四神分別主管春夏秋冬。

  這首詩寫了古人迎春的習俗,還表達了詩人對春的喜悅之情。無論從春種秋收的勞動收穫的實用角度講,還是從春回大地、風光無限的審美角度說,春天都是值得歌唱的。

  

  立春日酬錢員外曲江同行見贈

  唐·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闈。  兩人攜手語,十里看山歸。  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  風光向晚好,車馬近南稀。  機盡笑相顧,不驚鷗鷺飛。

  賞析:「立春」為正月節,「立」為月建的開始,春木之氣始至,故稱為「立」。「下直」是下班、歇班的意思,公務結束,回家休息。「禁闈」指宮內或朝廷。

  春立於「冰雪鶯難至」時,所謂「玉潤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靜靜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釋,便「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了。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賞析: 立春三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和魚陟zhì負冰。立春之日「東風解凍」,東方屬木,木為火之母,火氣溫,由此才「凍痕銷水中」,「波起輕搖綠」;立春日後 五日「蟄蟲始振」,「蟄蟲」是冬藏之蟲,此時被驚醒,動而未出;再五日「魚陟負冰」,「陟」是升的意思,魚因水底暖,感知陽氣而上升,因為冰尚未消融而負 冰,「立雪鶴深睡,負冰魚聚沉」,春氣還弱。

  

  立春

  唐·韋莊

  青帝東來日馭遲,暖煙輕逐曉風吹。

  罽jì袍公子樽前覺,錦帳佳人夢裡知。

  雪圃乍開紅菜甲,彩幡新翦綠楊絲。 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帖綉楣。

  賞析:「青帝」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於東方的司春之神,又稱蒼帝、木帝 ;其子鎮星,居東方,攝青龍;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罽」指羊毛織物。「紅菜甲」指紅菜苔,在唐代是著名的蔬菜,曾被封為「金殿玉菜」,與武昌魚齊名。「彩幡」即彩勝,女子插在頭髮上的飾物。

  

  立春

  宋·晁沖之

  巧勝金花真樂事,堆盤細菜亦宜人。自慚白髮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

  賞析:「巧勝」即彩勝。「金花」即彩花。「堆盤細萊」指春盤,古時立春日以韭黃、果品、餅餌等簇盤為食,或饋贈親友,稱之為「春盤」。「打春」即打春牛。「譙門」即譙樓,城門上的瞭望樓,泛指門樓。古時迎春在東門之外。

  

  立春

  南宋·王鎡

  泥牛鞭散六街塵,生菜挑來葉葉春。  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

  

  賞析: 「泥牛」即春牛,舊時打春儀式上所用的土牛,在立春前一日,用土、蘆葦或紙做成,官府打春牛迎春,以催耕迎春,祈求豐收。「六街」指唐宋京都宮門外左右邊 各三條的中心大街,後來泛指京城的大街和鬧市。立春日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於芒神土牛前,在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 打土牛三下,有的是用棍子打,然後交給下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所以詩中說:「泥牛鞭散六街塵」。

  舊時習俗在立春日做春餅、生菜,稱之為「春盤」,所以說「生菜挑來葉葉春」。

  

  立春偶成

  南宋·張軾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賞析:「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古人以律呂定陰陽氣候,律屬陽氣,呂屬陰氣,分配於十二個月中。十二月應屬呂,正月屬律,立春於此前後,故有「律回「之稱。「歲晚」意思是寫這首詩時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間稱作內春,所以叫歲晚。「生意」這裡是生機的意思。「參差」指不齊貌。

  

  十二月二十一日迎春

  南宋·楊萬里

  星淡孤螢月一梳,迎春早起正愁予。土牛隻解催人老,春意來自何事渠。官柳野梅殘雪后,金幡玉勝曉光初。卻思歸跨青山犢,繭粟仍將掛《漢書》。

  

  賞析:「月一梳」是形容月亮像一把梳子。「土牛」指塑土牛勸春耕之意。「金幡玉勝」指古人立春前後所用的飾物。「掛漢書」是借用隋末的李密騎牛外出,在牛角上掛上《漢書》,一手著鞭,一手翻書閱讀的典故,言其貧窮不廢讀書。

  

  立春古律

  南宋·朱淑真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釵。

  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

  從此對花並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賞析:「和氣」指古人認為的天地間陰氣與陽氣交合而成之氣,萬物由此「和氣」而生。「六街」指唐京都長安的六條中心大街,北宋汴京也有六街,此處泛指京都的大街和鬧市。「生菜」指鮮菜、青菜,亦特指不烹煮而生吃的蔬菜。

  「挑」在此處指挖。「羅幡」指舊俗於立春日或掛春幡於樹梢,或剪繒絹為小幡,連綴簪之於頭,以示迎春之意。「旋」是漫然、隨意的意思,劉克莊《滿江紅》:「且亂簪破帽,旋呼鳴瑟。」

  詩人在立春日挑生菜,卷春餅,剪幡勝,好一派迎春景象,使詩人感到新一年的良辰美景,都是吟詩抒懷的好題材。這首詩反映了宋朝京都立春日的歡樂情景,如此歡快的詩詞在朱淑真的作品中是不多的。

  

  立春   

  南宋·范成大

  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麴塵欲暗垂垂柳,醅pēi面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

  賞析:「麴」同「曲」,指的是釀酒用的酒母、酒麴(釀酒用的曲)。「麴塵」即「麴塵」,就是釀酒時候攪動酒母,使得釀液變得渾濁,像弄起了塵土。「醅」指的是沒過濾的酒,也泛指酒。「醅面」指的就是浮在酒面上的綠色泡沫,這裡形容泛著綠色波浪的河面。

  竹茂麥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還有融融春陽耀春市,帆船往來如穿梭。這自然激起了詩人的詩興,而吟詩抒懷,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勝無法比擬的。

  

  舟中立春

  清·趙懷玉

  條風勢屈石尤伸,孤負江干春氣新。病眼雲迷三素去,客杯盤懶五辛陳。梅留荒徑宜寒雪,松種名園合作鄰。欲學東坡老簪勝,平生從未勝於人。

  

  賞析: 「條風」指「融風」,本為立春時所吹的東北風,後來多指春風。「石尤」指「石尤風」,是逆風﹑頂頭風的俗稱。傳說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篤。尤某 遠行不歸,石思念成疾,臨死嘆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於此。今凡有商旅遠行,吾當作大風為天下婦人阻之。」見元代伊世珍《琅嬛記》引《江湖紀聞》。后 因稱逆風﹑頂頭風為「石尤風」。

  「三素」泛指各色雲煙。「五辛」指蔥、蒜、韭、蓼嵩、芥辛等,《本草綱目》說,將這五種新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立春有吃五辛菜或吃春餅之俗。

  末聯的第一個「勝」字即「彩勝」,本指古代婦女頭上的飾物,杜甫《人日》:「勝里金花巧耐寒。」這裡「勝」指的是頭上簪的花。

  「欲學東坡老簪勝」典出蘇軾《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蘇東坡詩句的意思是:人老了,頭上還帶著花,自己不感到害羞,花或許害羞跑到了老人的頭上。

  末聯的第二個「勝」字是名詞用作動詞,「平生從未勝於人」的意思是:詩人平生從未在自己的頭上簪花。

  

  減字木蘭花·立春

  宋·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賞析: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並象徵春耕開始。「春杖」指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 一稱。 「丐」是乞求的意思。 「春工」指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甦,因此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肉紅」指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 「春幡」指春旗,立春日農家戶戶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 「春勝」指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楊花」即柳絮。

  

  漢宮春·立春

  南宋·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

  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

  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熏梅染柳,更沒些閑,

  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賞析: 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 下。」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曆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

  「盤」 即「春盤」, 唐宋以後,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的風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源於漢代,與六朝元旦之五辛盤也有一定聯繫,所以春盤有時也稱辛盤;明清之時, 於春餅、生菜外,兼食水紅蘿蔔,據說能去春困,因而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的意思。

  「青 韭堆盤」是說春盤中的生菜是韭菜,有起陽草之稱的韭菜自古以來便是立春滋養陽氣之物。韭菜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詩經》中便有「獻羔祭韭」之 說。韭菜辛溫補陽、溫補肝腎,春季食用有益於肝。以季節分,初春的韭菜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故有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的說法。

  從 美人頭髮上的裊裊春幡,看到春已歸來。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餘寒猶在。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回西園。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東 風自立春日起,忙於裝飾人間花柳,閑來又到鏡里,偷換人的青春容顏。清愁綿綿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先行回還。

  

  清江引·立春  

  元·貫雲石  金釵影搖春燕斜,木杪生春葉。

  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

  土牛兒載將春到也。

  

  賞析:「木杪」即樹梢。「火候」本指烹煮食物的火功,這裡指氣候溫度。「土牛兒」即春牛。古代每逢立春日或立春前一日有迎春儀式,由人扮成芒神,鞭土牛,地方官行香主禮,勸農民耕種,即「打春」,象徵春耕開始。

  女子戴上了金釵,剪綵為燕;人們扮神,鞭(biān)土牛,開始迎春儀式。中間三句從樹梢、水池、地氣等方面渲染出生機初綻的春意,讀時有春風撲面之感。 「杪」、「始」、「初」都準確地點出立春時萬物蘇醒、生機萌發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

  這支元曲是應酬之作,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位於每句之首,每句都用了「春」字,這是作賦前所定的規則。作者扣緊「春」字,全方位地展現立春時節的春景春情,寫得清新自然,情趣橫生。

  

  儒風大家編撰,轉載須註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7: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