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魔都上海靠什麼打敗了帝都北京成為中國第一城?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2-15 00:50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新浪



光陰荏苒,三十多個春秋無情走過,如今許多人懷念著八十年代的中國。在那個時間段里,有80后的童年,70后的青春期,60后的花燭夜,40后、50后的苦苦支撐。沒有鋪天蓋地的霧霾,「扶不扶」摔倒老人還不是個問題,大多數人生活的都很清苦。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如果你送給一個小孩子上海產的「大白兔」奶糖,他會高興地找不著北,如果一對夫婦結婚時有「上海」牌手錶,」飛人」牌縫紉機,鄰居們會羨慕不已,若接新娘的車還是「鳳凰」牌自行車,就相當於現在開個寶馬賓士了。當時上海貨是國貨的代名詞,遍布大江南北。要是到上海出差,同事、親朋好友都會跑來找你帶東西,因為什麼東西都是上海貨好。

八十年代的上海雖然經濟總量位居大陸城市榜首,但居民的生活水平並不高。在沒有私家車、地鐵的時代,上海大街小巷賓士著毛蟲外型的公交車,人們稱之為「巨龍車」,每次上下班高峰期,人們一窩蜂的湧上,前胸貼後背,前面的人幾乎都是被擠上去的,車上沒有空調又狹小悶熱,夏天時那味道可以讓人崩潰。而要是在老上海沒住過亭子間,不能算科班出生的上海人,住房緊張薪水又微薄,一家三口蝸居在十幾平米的亭子間里,吃喝拉撒睡全在裡面。平時一日三餐很少見到肉的影子,逢年過節要是發了跟糧食有關的票,食品店門口居民排的隊是一眼望不到尾的。上海生活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可想而知。

就在這時,南方的廣東發展勢頭強勁,他們又成為了第一批吃葡萄的人。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有三個在廣東。由於經濟實力的增長,廣東開始了新一輪的「北伐」。平時的生活中,在飯店用完餐準備結賬,我們會對服務員說:「買單。」有急事要坐計程車,我們會說:「打的」;購買商品想要分期付款,會說:「按揭」。也許你都沒有意識到,這幾個詞語其實都來源粵語,文化的「北伐」還有一個更明顯的是粵語歌的廣泛傳唱,人們都很現實的,哪裡經濟發達,就更欽慕哪裡的文化。商品的「北伐」則有不同的階段,一開始賣的是走私品,後來是正規的商品,不少產品甚至把原來上海貨都給擊敗了。從1978年到1991年,上海的經濟增速(7.43﹪)不及全國平均水平(9.04﹪),GDP佔全國GDP比重明顯下滑,經濟衰退趨勢明顯。

為什麼四個經濟特區沒有上海呢?因為上層存在著顧慮,改革開放以前,上海在計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每年為全國提供大量的產品,交的稅也占國庫收入的很大比重,其本身反倒沒有得到太大的支持。從新中國成立到1985年,上海為中央政府繳納了3500億元稅收,而從中央得到的支持不過百分之一。當時經濟特區不是每個人都看好,萬一失敗了呢,會不會把上海搞亂?所以選擇了深圳這種當時經濟非常落後又具備潛力的地區進行試驗。等到進入九十年代,時機就非常成熟了。外灘黃浦江邊那些歐式風格的建築看起來非常高大上,是外地人對上海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之一,可等到對面浦東新區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后,與之比較也相形見絀。曾有人說,90年代世界一半的起重機都在浦東作業。浦東開發之後上海的經濟總量以開掛的速度井噴,後來甚至超過香港,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千年中國看西安,百年中國看上海。上海的崛起也只是這一百多年來的事,在此之前,別說全國了,上海就連長三角最發達的港口城市都算不上。中唐晚唐的時候揚州比較發達,「故有唐藩鎮之盛,惟揚益二州,號天下繁侈」,當時天下流行著「揚一益二」的說法。宋元時期則明州比較好,就是現在的寧波,發達的經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南宋時明州出了5個宰相和10個副宰相,史彌遠就是其中的代表,明州的士大夫在朝中很有影響力。

直到滿清統治時上海才逐步崛起,這與優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海岸線非常漫長,上海正好處於海岸線中點的位置,到渤海灣沿岸與珠三角的距離接近;跟北方的港口比氣候適宜,終年不凍;港口本身距離江口有一定距離,不易受颱風的侵襲。永樂元年戶部尚書夏元吉整治黃埔江水道,使其變成了水量豐沛的航道。另一個巨大的優勢便是長江的出海口,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黃金水道,經濟腹地十分廣闊,而明清時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區已經是全國的經濟重心,那裡土壤肥沃,人口密度大,教育水平高,能為上海提供資金、人才、糧食,還有用於出口的生絲、茶葉。自古以來這一帶的人就不善於打仗,寫文章、做生意是他們的特長,這一特性也有利於上海。

新航路開闢以後,全球化趨勢明顯,世界正日益變為一個整體,工業革命后,西方在全球開闢市場,獲取廉價原料,算是發展的機遇。上海本身條件優越,若沒有政策上的配合,相當於自廢武功。清朝乾隆中期宣布只留廣州一口對外通商,關閉其他口岸,嚴格限制對外交往,閉關自守束縛了上海的發展。英國進口的中國貨物主要是生絲和茶葉,產地在江南,由於只有廣州一口通商,商人不得不長途運往廣州,增加了成本、損耗。開埠以前的上海歸松江府管轄,以沙船業與棉紡織業聞名,生產的土布銷量很廣,在明代就有俗語:「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所以上海崛起前不像後來的深圳,一開始只是一個小漁村,很多人迫於生計要逃港,上海在當時國內的貿易中已經有所發展,嘉慶年間「船舶如蟻,舳艫尾接,帆檣如櫛,似都會焉」。並不差,開放后能走得更遠,成果更大。

滿清統治者關起國門,自娛自樂的日子不可能永遠持續。道光二十二年,吳淞口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他們是英國的軍隊。六十六歲的老將陳化成率軍抵抗,他親自指揮西炮台發炮,並擊傷英艦多艘,可是兩江總督牛鑒關鍵時刻掉鏈子,臨陣脫逃,弄得軍隊大亂,英軍趁機登陸,從兩面夾攻西炮台。陳化成拒絕撤退的命令,在孤立無援的條件下與英軍作戰,最終傷重殉國。之後英軍一路打到南京,清政府與之簽訂了《南京條約》,開放上海等五個城市為通商口岸。

西方的侵略一方面使中國割地賠款,付出慘痛代價。一方面也打開國門,輸入了先進的思想與技術,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進步。滿清統治時君主專制極度強化,經濟上重農抑商,文化上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遏制思想,視西方的先進科技為「奇技淫巧」,不屑一顧,面對人口的壓力則力不從心,毫無辦法。中國國內有如死水一潭,這個古老的國度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幾百年來沒有什麼大的進步,越來越落後於世界大勢,若沒有外界的影響,不知要到何年才能開始近代化。1843年上海正式開埠,成為了中國與西方接觸的一個窗口。

戰爭結束以後,廣州、福州的百姓不認可條約,發動了反入城鬥爭,讓清政府非常為難,民眾要鬧事,洋人惹不起,夾在中間,兩頭受氣。英使這時根據《虎門條約》的規定,與清政府制訂了《上海租地章程》,將外灘的一塊土地作為英國人的租賃地,也就是租界。清政府並沒有想到以後會有多嚴重的後果,覺得這樣正好洋人沒有理由要求入城了,更不能溝通漢人造反,方便了管理,而且華夷之別的思想觀念很重,打心眼裡排斥洋人。之後法國和美國在上海也有了租借,在歐風美雨的影響下,教堂、報社、出版機構、醫院等相繼出現在了上海,一時中西文化交融,別具特色。

開埠后的十年蘇州依然是江南的商業中心,上海只能居於人後。可另一股勢力改變了形勢,那便是太平天國的軍隊。洪秀全率領太平軍從廣西一路北上,到湖北后又調頭東進,最終選擇定都南京。畢竟經濟發達的地區並不只吸引達官顯貴、才子佳人,戰亂年代也是起義軍的首選,如此一來,血光之災就不可避免了。一開始清軍為防止太平軍東進,在孝陵衛附近設置了江南大營。可惜沒能抵擋住太平軍的攻勢,之後太平軍勢如破竹,拿下了蘇州、杭州,至今蘇州拙政園附近還有李秀成的忠王府。大亂以後,被戰火波及的州縣居民紛紛逃亡上海租界尋求庇佑,難民人群里既有地主富商,也有窮苦百姓。相當於為租界提供了成千山萬的廉價勞動力。資金、技術外國人本來就有,現在員工也來了,正好可以發展壯大了。歷史有時很相似,抗日戰爭前期租界也曾繁榮過,因為淞滬會戰和南京戰役后,大量戰爭難民湧入租界,助力經濟發展,太平洋戰爭前日軍沒有對美英宣戰,所以也沒有進攻租借。

其實在太平軍剛到南京時,上海的劉麗川發動了小刀會起義,並宣布聽洪秀全的指揮。可是雙方沒提前溝通好,太平軍不為所動,未派兵東進,因為兵力都用在了北伐和西征上。這麼一來小刀會便死慘了,清軍與洋人一起成功鎮壓起義。列強因為出兵有功,擴大了租界,跟之前比,面積增長了十幾倍。後來李秀成帶兵東征橫掃蘇杭,把周邊縣市都攻下了,唯獨沒有攻打上海。「唯上海縣未下,礙有洋行,恐傷和好。」李秀成認為太平軍與洋人都信奉上帝,應該是一路人,他們不想和「洋兄弟」對立,想和「洋兄弟」通商,還有他們覺得上海一個彈丸小地而已,不足掛齒,對上海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然而列強並不認可篡改教義的太平軍,權衡以後,還是決定支持清政府,於是轉變中立態度,派兵干涉。李鴻章新建的淮軍來到上海后,迅速更新了裝備,增加了洋槍和劈山炮,還有洋教官負責訓練,實力大為加強。中外合力,江河日下的太平軍末日也就到了。經歷了太平天國起義,上海在戰亂中不但得以倖免,還更為發展了;蘇州則損失慘重。此消彼長,江南商業中心的掛冠也奪被上海摘得。之後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在上海建立江南製造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輪船招商局,《馬關條約》簽訂后允許外國在通商口岸城市設廠,對本國民間資本也有放寬,此後上海逐步發展為工業、金融、貿易中心。

上海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成為了近現代歷史上許多大事件的見證者,比如中共成立,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淞滬會戰等,當上海的印鈔機沒日沒夜的印鈔票,蔣經國打虎失敗時,南京國民政府的垮台就為之不遠了。此後國門再次關閉,上海被建設為了計劃經濟的堅固堡壘,雖有發展,但巨大的潛力並沒有得到釋放,自己遏制了自己,直到二、三十年後的再度開放。1965年上海《文匯報》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引起巨大震動,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索,而1991年上海《解放日報》發表一系列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是次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預演,兩件影響中國未來的大事,最早都在上海埋下了伏筆。
唐朝時年少無名的白居易初到長安,拜見文學老前輩顧況,此情此景就像現在某位一臉稚氣的大學生去辦公室找頗有名氣的大學導師一樣,開始顧況有點瞧不起白居易,說:「長安米貴,白居不易。」帝都物價高著呢,住在這很難啊,可等到讀了白居易的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立馬改變了看法:「道得個語,居即易矣。」有這樣的水平,再高的物價也難不倒你呀。時空越千年,長安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天朝最發達的城市已經變成了北上廣深,尤其是上海,一線城市之首,浦東開發後上海經濟飛速增長的時候,也是與中西部差距迅速擴大的時候,那裡有高薪,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有更好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外地人,其中有農民工,現在許多農民工已經升級為了用智能手機的第二代,還有很多大學生,通過高考制度走來。每個從外地赴滬打拚的也會想到:「魔都房貴,居之弗易。」要想在那裡立足,有錢有關係並不夠,最需要的還是知識和能力,就像白居易對於長安一樣。

很有意思的是,人們把北京稱為「帝都」,把廣州稱為「妖都」,而把上海稱之為「魔都」:魔幻之都。這個名字看似出自網友之手,實際上卻有些來頭,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人首先提出來的,百年前日本名作家村松梢風寫了一本暢銷小說,名字就叫《魔都》,此後「魔都」一詞被人們接受,用來代指上海,好像還指代過南京。對於那些年蟄居上海的日本人來說,儘管長期居住在滬,可始終無法參透上海錯綜迷離的世相,在霓虹燈與高樓大廈的掩映下,在租界和縣城之間,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離奇的事都會發生,變幻莫測,讓人捉摸不透。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生活有時候比電視劇的情節還要離奇。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舞女絕對是有類似感受的人,有個蘇州籍的舞女叫孫致敏,原本家境尚好,一家人生活得也快活,她有機會接受教育,一直讀到高中,要知道那個年代一個女孩子家有這樣的學歷已經很不錯了。可是命運驟變,侵華日軍打到蘇州,戰火過後,變得一無所有,只好流浪到上海,因為沒找到工作,只好到舞廳當了一名舞女,每天接待著形形色色的客人們,供他們摟抱,遇到素質特別差的還不能拒絕,每晚都要跳好幾個鐘頭,無故不能停止伴舞。

什麼樣的舞女最受歡迎呢,在這個看臉的社會,當然是年輕、顏值高、舞技嫻熟的,同時還要會討客人的歡心,大部分舞女默默無聞,少部分紅得發紫,有時候一些舞女為了獲得更多收入,乾脆就跟客人開房了。孫致敏當舞女其實也是迫於無奈,生逢亂世,家裡四口人等著她養,服裝、燙髮、房租、化妝品都要用錢。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社會上要求禁舞的聲音越來越大,一旦禁止,再找個飯碗更難了,1948年禁舞令實行,舞女們不滿,直接打砸了社會局大樓,迫使政府放寬禁令。舞女們還發現,上海的得勢者有如走馬燈般變換,趾高氣揚的日本人走了,汪偽政府的官員下台了,接下來的國民黨也撐不住幾年,外國人也少了,變來變去,難以預料......

白居易在潯陽江畔偶遇琵琶女,聽了女子從「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到「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悲催境遇,感慨世事,司馬青衫。一千年後,琵琶女換做了舞女,京城女換做了魔都女,世事依舊難測,其實又何止是舞女會有如此感觸,崛起後人頭攢動的大上海各行各業俱是如此,相對於歷史大勢,個人能夠左右的少之又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4: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