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給孩子講講春節史:過年為什麼發紅包?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2-8 01:32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春節期間由長輩派給晚輩的紅包又稱作壓歲錢,這估計是孩子們過年最期待的事情吧。但是大家知道為什麼過年要發紅包嗎?家長該如何處理孩子的紅包呢?

  

  1

  壓歲錢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夢話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獃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竟發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

  

  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

  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2

  壓歲錢的歷程

  紅繩穿錢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紅紙包錢

  

  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后,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3

  如何處理孩子的壓歲錢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時父母、長輩給孩子的紅包也越來越厚。 有些父母為了避免壓歲錢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乾脆把壓歲錢全部「收繳」,或是幫忙保管,者是用來補貼家用。這樣處理雖然乾淨利索,卻很難得到孩子的認同,容易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在父母和子女之間形成矛盾。那麼父母該如何處理孩子的壓歲錢呢?

  其實,父母首先應該讓孩子明白,壓歲錢並非是「不勞而獲」。別人給了自己壓歲錢,父母也給了對方的孩子壓歲錢,這個錢,說到底還是父母的勞動所得。讓孩子明白了壓歲錢的性質之後,就可以通過教會他們正確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壓歲錢,藉以培養他們的金錢觀和理財觀了。

  

  比如給孩子在銀行開立一個獨立賬戶,專門用來存放壓歲錢,以後需要動用這筆錢購買學慣用具、參加班集體活動,或者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時,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協商支取。這樣不但避免了孩子大手大腳花錢,還可以培養孩子正確的儲蓄觀念。

  此外,一些有條件的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利用自己的壓歲錢投資理財,比如購買股票、國債、基金等理財產品。讓未成年人利用壓歲錢理財,主要目的不是發財贏利,而是從小就樹立理財觀念,培養理財意識,這對他們未來的人生,是大有幫助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1: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