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只有進得去城市,才有回得去的故鄉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2-8 01:07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要ID:ipress   

  當下的鄉愁繼承前賢們的遺緒,混雜著亭子間的氣息、鄉願的味道和反市場化、反城市化、反全球化的情緒等諸多元素。而那些背井離鄉覓求更好生活的年輕人則被目為罪魁禍首。

  每到年關,中國人的鄉愁和略帶俯視意味的對鄉村困局的同情、沮喪和憤慨便會集體大爆發一次。鄉村已成為「中國奇迹」的清醒劑,每年的春運大潮,像極了古爾邦節前地中海北岸等著返回非洲的車流人潮,這種相似提醒著人們中國很多地方依然處於第三世界的現實。然而在慨嘆故鄉的淪陷、悵惘回不去的淳樸童年時光和在朋友圈瘋轉當下鄉村的悲慘景象之外,我們能為故鄉腳踏實地做些什麼呢?如果不能,那麼我們所有的姿態可能更多是一種自我救贖,緩解自己作為逃離乃至「遺棄」鄉村的愧疚之情,而於鄉村現實的改變並無太多助益。這說到底是一種廉價的情感消費,而因洗腳上田心懷僥倖之情的人們往往是最熱情的消費者。

  

  「鄉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於中國人而言其實並不陌生,自宋明以來,幾乎每一次城市化進程都引發文人們對都市奢華的批判和對質樸鄉村的回望——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在其《縱樂的困惑》中對此有著精彩地描述。而進入近現代以來的鄉愁則更多折射出現代化的挫敗感,其集大成者有二三十年代各種京漂滬漂們的「鄉土文學」,五六十年代官方為緩解城市人口壓力而塑造的「朝陽溝」派紮根和獻身農村的鏡像,以及八九十年代面對新一輪城市化迭加國際化大潮衝擊而生的「尋根派」熱潮。因此毫不奇怪,當下的鄉愁繼承前賢們的遺緒,混雜著亭子間的氣息、鄉願的味道和反市場化、反城市化、反全球化的情緒等諸多元素。而那些背井離鄉覓求更好生活的年輕人則被目為罪魁禍首,他們不肯安貧樂道,卻甘心在工廠被人壓榨盤剝,他們貪慕城市奢華,卻不顧田園荒蕪,他們置傳統孝道於不顧,任由空巢老人自殺成風……總之,把城鄉二元體制、區域發展極度不平衡和鄉村公共品極度匱乏等制度之惡轉換為人性之惡,把治理問題置換為道德問題,把解決之道化約為農民工返鄉安居重整舊河山,既減輕城市不可承受之重,又能令我們曾經的精神家園振衰起敝,顯然是從為政者到城裡人都喜聞樂見之道。更弔詭的是,這種對鄉村現實的指控,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扭轉為對公社時代鄉村的鄉愁式嚮往:那時候雖然窮,但是紅火,而且公平。如此一來,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便通過一種怪誕的認知方式得以打通,對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正當性的消解則兵不血刃地得以實現。在上述種種的消費和消解之外,在讓農民工打道回府之外,城裡的人們還能為我們共同的鄉村做些什麼呢?答案很殘酷,還是消費,只不過消費品不是鄉愁,而是鄉村本身。相比大聲疾呼痛哭流涕的鄉愁鼓呼者,那些爆改各式老宅追求新鄉居生活方式的雅皮或雅痞們對於鄉村的貢獻要大上許多。對他們帶著幾分決絕揮別城市喧囂的散淡瀟灑,很多人通過在朋友圈刷屏表達了自己的羨慕嫉妒恨,卻往往忽略了其後的生意經,和他們在此過程中給鄉村帶去的資源挹注。這種資源挹注不僅僅體現在對於居所的翻新改造,而更多在於更新式復活了鄉村生活方式,並把這種生活方式變成了一種消費品。一幢鄉宅可能會成為一個新消費網路的聯結點,除了會帶動更多的居所改造和資源投入,還會復活作為鄉居生活方式有機組成部分的各種鄉村特色手藝和產品,進而催生各種手工作坊的復興。再一次,相對於封閉式的保護和博物館式的展覽,消費會成為更好的拯救。而且相對於旅遊地產商「鬼子進村」式的大規模強勢開發,這種個性化的滴灌式資源投放會更為持久,一對一的模式則更能確保鄉民們得到更多的利益分享,而「網際網路+」的勃興更是為這種模式的開枝散葉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長此以往,這種新型的城鄉對接模式的溢出效應,還會帶來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提升。

  

  ▲ 由農村老宅改造的雲夕深澳里書局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新鄉居生活方式的提倡者正在扮演新鄉紳的角色,發揮著傳統中國鄉紳階層對鄉村的注血功能。數千年來正是告老還鄉的官員、城居地主和在外經商者共同的反哺,確保了傳統中國鄉村的資源更新和循環。他們所提供的教育資源和人際網路,則確保了有志鄉村青年能夠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進而開啟下一輪良性循環。哪怕是表面上消極遁世的現代版終南山隱士們,在對鄉村的救贖上,也比鄉愁消費者來得更為實在,更為直接有力,因為其生活方式說到底還是通過從城市汲取資源來反哺鄉村。不管他們如何標榜自己的「自給自足」,恰恰通過自己的「泯然於鄉野」,他們實際上搭建了一個個溝通城鄉認知場域和資源對接的管道。

  

  ▲ 現代版終南山隱士

  相形之下,在對鄉村的救贖上,那些剛剛在城市裡站穩腳跟的人們反而可能是最指望不上的,雖然在所有消費鄉愁的人群中,他們往往是疾呼聲音最大且姿態最為激昂的。他們一方面為子女計不能捨棄城裡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另一方面自身又缺乏反哺鄉村的物質資源,所以往往不免以激昂的姿態來代替實際的作為。然而在廉價的鄉愁消費和「昂貴」的新上山下鄉運動之外,拯救鄉村還有很多事情可做。除了著眼於鄉村自身之外,把城市和我們自己身邊的事情辦好也能發揮隔山打牛的功效。如果說「城市讓農民工生活更美好」這一願景顯得過於宏大玄遠,且涉及較大範圍的民意動員和更高層面公共治理的改善而過於任重道遠,至少我們可以不急於附和乃至歡迎各種針對外地人的限制和歧視性政策,至少我們可以不急於認可有關部門把農民工當作負累趕出城市或趕回鄉村。旨在為特大城市減負的疏導行為如果不是著眼於要素市場的優化配置,而是基於被疏導者的身份來加以推進,則無異於進一步擴大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進一步剝奪鄉村居民的發展機遇,而這隻能令我們的鄉愁愈形虛偽。

  

  ▲ 被迫跨省上學的北京打工者子弟

  更大範圍的拯救來自更大範圍的市場。如果說此前為「世界工廠」打工令上億農民得以擺脫土地的束縛和貧困的桎梏,接下來為「中國消費」而進行的各種自雇或合作式生產,將令新生代農民的創富潛能得到進一步的激發。除了不做拒鄉民於城外的幫凶外,憑藉自己的在地和網路資源優勢,城裡的人們在讓老鄉們加入更大範圍的市場方面還有著巨大的可為空間。總之,不要再哀嘆故鄉的淪陷,不要再宣揚廉價的鄉愁,不要再試圖在一個或數個凋敝的鄉村發現所謂的「中國」。停止消費鄉愁,停止俯視鄉村,停止「逼迫」農民工返鄉。我們需要的是通過「消費」鄉村來拯救鄉村,消費鄉村的生活方式,消費鄉村的特色產品,一方面把資源持續投注到鄉村,一方面把鄉民繼續帶往城市和市場。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資源的循環流動才是拯救鄉村之道,只有進得去的城市,才有回得去的故鄉,而你我就應是這資源循環流動的管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13: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