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民可通過多渠道獲取科技信息,比如,觀眾可在廣東科學中心的展廳內零距離觸摸「恐龍」與「恐龍」互動。
在今年的廣州市「兩會」,廣州市財政局向市人大提交了《廣州市2016年市級財政專項資金預算草案》,該預算草案顯示,今年市財政將撥款3340萬元給市科創委,作為科普與軟科學研究專項資金。此外,市財政還將撥1200萬元給市科協,作為科普經費專項資金。這兩筆錢加起來有多少呢?新快報記者了解到,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308.05萬人,據此計算,市級人均科普專項經費為3.47元。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廣州市財政劃撥給市科創委的科普與軟科學研究專項資金,總金額為3340萬元,主要用於支持廣州市科技創新發展制高點戰略研究,為市委、市政府相關政策出台提供決策參考和依據,爭取每年有5項以上重點課題,能直接為廣州科技創新發展決策服務。此外,通過完善科普設施、認定一批科普基地,支持創作具有啟迪和教育意義的科普作品,提高市民科學文化水平,營造大眾創新的良好氛圍,培育科普與軟科學研究人才。該專項資金分了185個細目,內容豐富,從天文地理到抗震減災,從藝術文學到健康養生,以及產業體系研究和科普基地開放、公眾號網站運營等,不一而足。
而另一筆總金額為1200萬元的科普經費,則是由市財政劃撥給市科協。這筆錢分為265個細目,其主要用途是在2016年完成20個特色科普示範社區和20個特色科普示範村建設、3個科普示範鎮建設;通過系列科普宣傳活動、科普一日游(自由行)、千師萬苗工程、新聞傳媒等進行科普宣傳,受眾總人數超過300萬人。
廣州市政府門戶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廣州市現有常住人口1308.05萬人。據此計算,這兩項共4540萬元的專項經費分攤到每位市民的頭上,就是3.47元。
廣州市財政局提交給市人大的相關預算草案中,並未將全市科普經費單列出來。新快報記者從廣州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2015年全市人均科普經費已經超過12元。而這一數字在5年前僅為1元。
科普經費增大投入,帶來的是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廣州市科協日前公布的廣州市2015年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表明,2015年廣州市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了11.7%,高於2015年廣東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6.91%),比2010年廣州市的5.5%提高了約113%,達到了發達國家世紀之交的水平。不過,仍然落後於上海、北京和天津,這3個城市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分別為18.71%、17.56%和12%。
科普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看懂一本空調說明書,用好一個遙控器,甚至是玩轉一部手機,都需要市民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現在朋友圈裡經常發出來的一些養生健康知識,其實並不全面,有的還是錯誤的,如果具備一定的科普知識,就會具備判斷力,不會被這些信息牽著鼻子走了。」廣州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馮元如是說。
除了官方力量,民間科普也是一支重要隊伍,但後者的發展仍有諸多問題未解決。以廣東省科普作家協會為例,該協會成立已近20年,主要活躍者是中老年人,對時下新興的科技熱詞觸覺並不靈敏,也難以跟上網際網路的步伐。「政府可以通過政策、資金等措施,適當為民間科普團隊注入新鮮血液。」資深科普作家陳超民說,有些政府科普項目,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民間科普協會承接,這樣對政府、民間團體和市民而言都是好事。
2015年9月至12月,中國科普研究所按全國統一口徑組織開展了廣州市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廣州市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了11.7%。新快報記者了解到,此次抽樣調查提示了一些有趣的數據。
城鎮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12.8%,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6.3%。
18歲至39歲年齡段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6.3%,40歲至54歲年齡段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6.9%,55歲至69歲年齡段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4.2%。
廣州市男性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14.3%,女性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9.0%。
老廣獲取科技信息一靠看電視二靠上網
電視是廣州市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有86.0%的主城區公民、86.4%的近郊區公民、87.8%的遠郊區公民通過電視獲取科技信息。
網際網路已成為廣州市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主城區、近郊區及遠郊區公民利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分別達到了63.0%、65.8%和57.2%,超過了報紙(主城區58.4%;近郊區51.4%;遠郊區55.0%),位居廣州市公民獲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的第二位。
廣州市公民對科普內容的感興趣程度總體較高,對健康與養生(主城區83.9%;近郊區77.5%;遠郊區83.3%)、氣候與環境(主城區80.2%;近郊區75.7%;遠郊區81.3%)、應急與避險(主城區79.1%;近郊區73.3%;遠郊區75.8%)的興趣度較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