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伯承抗戰治軍:日軍軍令是「第二種教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2-5 03: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劉伯承元帥不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而且是優秀的軍事教育家,為我軍軍事院校教育的奠基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劉伯承有一句名言,「軍事科學的理論必須是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

  

  是直接地、明顯地受著戰爭勝負、流血多少的檢驗的。」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劉伯承深知:古今中外任何有力量的軍隊,都不能「不教而戰」。

  凡有才幹的軍事家,都懂得首先教育訓練幹部。「治軍先治校」,是他的一貫主張,也貫穿其軍旅生涯始終。

  辛亥革命爆發后,劉伯承到萬縣參加響應革命的學生軍,從此開始其輝煌的軍旅生涯。

  1912年2月至12月,他考入重慶軍政府將弁學堂受訓。

  

  因成績優異被選入速成班學習,畢業后擔任川軍第5師司務長一職。

  舊軍校正規的教育,不僅初步奠定了他的軍事理論造詣,而且賦予他「治軍先治校」的「舊式經驗」。

  1926年12月,劉伯承與朱德等發動瀘州、順慶(今南充)起義。

  擔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並率起義部隊與四川軍閥作戰。

  策應北伐戰爭,實現了中共中央關於抑制川軍東出威脅武漢的戰略目的。

  就在瀘州、順慶起義成功后,他就在所屬部隊辦起了軍政學校並親任校長。

  這是他「治軍先治校」理念化為實踐的開始。

  通過治校,使許多剛剛脫離北洋軍閥系統的舊軍官接受了新式軍事、政治思想,站到進步方面來。

  1927年8月,南昌起義終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劉伯承認為:除了敵人力量過於強大之外。

  沒有形成共產黨對軍隊的堅強領導,沒有對部隊實行有力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等因素。

  

  是南昌起義「根本的弱點」。同年12月起,受中共中央派遣。

  劉伯承先後進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蘇聯最高軍事學府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

  在蘇聯學習兩年半,他刻苦攻讀了馬恩列斯的軍事著作和外國許多軍事家的名著。

  因而大大開闊了眼界,加上對南昌起義失敗的思考,更加堅定「治軍必治校」的信念。

  1930年7月底,劉伯承返抵上海,出任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協助周恩來舉辦短期軍事訓練班。

  

  訓練中共各省、特委負責人和中央機關幹部,增強他們開展武裝鬥爭的能力。

  這是他「第一次從事紅色軍事教育」。

  期間,他負責講授暴動方略和游擊戰、運動戰戰術,並為中央軍委翻譯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

  校譯了《蘇軍政治工作條例》、《游擊隊怎樣動作》等材料。

  一方面作為訓練班教材,一方面發到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學校,促進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早期建設。

  

  1932年1月,劉伯承直接奔赴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

  接替葉劍英出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實際上是紅一方面軍紅軍大學)校長兼政委。

  直至同年10月中旬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

  期間,他針對紅軍以運動戰為主的實際,大力培養運動戰人才,貢獻卓著。

  遵義會議后,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所向披靡。

  

  兩相比較,劉伯承深為毛澤東的卓越指揮才能所折服。

  以後,隨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他更加自覺地宣傳和貫徹毛澤東軍事思想。

  1935年9月,紅四方面軍總部成立了紅軍大學(紅大)。

  開設高級指揮科、上級指揮科和上級政治科,由劉伯承調任校長兼政委。

  當時,正值紅四方面軍在張國燾獨斷專行的指揮下,開始大舉南下。

  

  為治好這支被張國燾帶向錯誤方向的大軍,他堅決與朱德等同志站在一起。

  從整個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大局出發,置個人生死榮辱於度外。

  積極維護紅大中紅一、四方面軍學員之間的團結,並通過他們影響部隊回到正確軌道。

  1936年6月,賀龍、任弼時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隨即組建紅二方面軍。

  7月初,劉伯承應邀到紅二方面軍,給指戰員作打敵人騎兵的戰術報告。

  

  提出了提高信心、接敵處置、利用地形、武器運用等方面的基本要則。

  講解了打騎兵的隊形、追擊、有組織的后移以及平時加強演練等問題。

  深受賀龍欽佩。經他力陳,劉伯承隨紅二方面軍行動。

  出任方面軍紅軍大學校長,成為我軍歷史上唯一主持過三大主力紅軍軍事教育的人。

  作為紅二方面軍大學校長,劉伯承不負眾望。

  

  1936年9月20日,他寫出《我從實戰中聯想到我軍教育要注意的事項》一文。

  由於劉伯承的「名頭」,中原軍政大學在各軍政大學中風頭一時無兩。

  為中原(第二)野戰軍培養了大批軍政幹才,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軍事人才支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23: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