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機器人對窮國威脅最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2-4 06: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新分析顯示,自動化和機器人的進展將對世界最貧窮國家產生最大破壞效果,衣索比亞85%的工作崗位面臨被剝奪的危險。

  美國花旗銀行(Citi)和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牛津大學旗下的研究與政策部門)的一項研究顯示,尼泊爾、柬埔寨、中國、孟加拉國和瓜地馬拉等國家面臨最嚴重的「過早去工業化」風險。

  「國家的收入水平和易受自動化影響的程度之間,存在著強烈的負相關性,」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技術與就業項目聯席主任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說。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一周前,世界經濟論壇(WEF)表示,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和其他技術變革的發展到2020年將造成全球逾500萬人失業。(這一發展——至少是機器人銷量的增加——示於圖表一)。

  圍繞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的辯論,迄今聚焦於發達世界。牛津大學馬丁學院2013年的分析得出結論,未來20年裡,美國47%的工作崗位將受到自動化的威脅。

  然而,該學院的後續分析似乎表明,發展中世界將受到更大的衝擊。

  當前,在農業和製造業等可貿易部門,低收入國家相對高工資國家具有成本競爭優勢。

  然而,上述研究報告辯稱,隨著機器人取代工人,低收入國家將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喪失這種優勢,與高工資國家在成本方面不相上下。此外,窮國當前的低工資水平意味著,它們有更多很容易被自動化、最終將被取代的工作崗位。

  

  「儘管發展中世界的許多工作是可以自動化的,但由於廉價勞動力供應充足,自動化尚不划算,」該報告表示。

  此外,這份題為《Technology At Work v2.0》的報告主張,自動化的崛起和3D列印等技術的發展,將鼓勵企業把製造業務遷回本國。

  該報告聲稱已看到了這一趨勢的初步跡象,全球供應鏈碎片化的速度開始放緩,在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逆轉。報告稱,2011年,菲律賓、中國和馬來西亞為了出口製成品而在國內市場採購的投入品比例高於2005年。

  儘管如此,報告作者主張,北美將成為這一回遷趨勢的大贏家。作為之前離岸外包浪潮的主要受益者,新興市場將成為顯而易見的輸家。

  這一點,加上製造業的效率越來越高,勞動密集度隨之降低,都令人擔憂許多發展中國家將遭遇「過早去工業化」。

  如圖表二所示,在西方,製造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量的份額在大約25%至30%時達到頂峰(大致在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當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以不變的2005年美元價值衡量)為1.1萬至2.1萬美元。

  

  對比之下,該報告表示,巴西和印度等國家的製造業就業人口佔比在15%時就達到頂點,而當時兩國的人均GDP(衡量標準同上)分別為不到5000美元(巴西)和不到1000美元(印度)。

  亞洲其他多個經濟體也在人均GDP不到1萬美元的時候達到製造業就業人數佔比的頂峰,而「在大多數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製造業產出佔比在過去25年裡持續下降」,而就業人數佔比僅為6%。

  弗雷表示,更糟糕的是,儘管發展中國家可能比富裕國家更晚感受到自動化的全面衝擊,「但在那些消費者需求非常低和社會保障網路不健全的國家,這種衝擊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壞效果。」

  在那些仍有大量小規模農戶的新興國家,從勞動力密集型生產到資本密集型生產的轉型會產生問題,尤其是因為農業本身容易提高自動化程度。

  「僅僅把工人從農業轉移到製造業,未必是通往繁榮之路。在中國,使用一台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已縮短到2年。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令人吃驚的發現,」弗雷表示。

  綜合所有這些因素,該報告得出結論認為,印度和中國面臨自動化「高度風險」的工作崗位比例分別為69%和77%,遠遠高於美國的47%和發達國家雲集的經合組織(OECD)的57%。

  

  如圖表三所示,作者們認為,人均GDP的低水平與面臨自動化風險的工作崗位比例之間存在明顯關聯,衣索比亞是被分析的國家中風險敞口最大的一個。

  在天平的另一端,烏茲別克、立陶宛、馬爾他、拉脫維亞和吉爾吉斯被視為受到自動化威脅程度最低的發展中國家。

  報告援引的一項研究稱,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伴隨新技術到來而轉移到新工作崗位的勞動者比例為8.2%,90年代這一比例下降至4.4%,21世紀頭10年僅為0.5%。

  「這證明了人們的普遍擔心:當今的WhatsApp之類創造的工作崗位沒有通用電氣(GE)或IBM多,」弗雷說。

  儘管如此,至少暫時來說,他並不太擔心技術進步將導致大規模失業,即便這似乎的確會損害平等。

  「從歷史上看,技術一直在改變勞動力隊伍的構成。我們基本沒有看到證據表明技術對就業產生凈負面影響,儘管這並不意味著未來不會發生這種情形。」

  他認為,近些年來的創新主要在一些已經存在的職業中創造出了更多崗位,而沒有創造出大量全新的工作,比如說,數字技術提振了專業服務領域的就業。

  此外,他指出,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高科技行業每創造出1個崗位,就會相應地在商店、餐廳等當地經濟部門創造出另外5個工作崗位。

  至於新興市場經濟體,該報告的預測是,他們需要投資於教育,提升勞動者的技能層次,從而受益於機器人的崛起,而不是淪為這一趨勢的受害者。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可能的情況是,或許會有很高比例的人口找不到工作,」弗雷說。

  然而,鑒於最貧窮國家被認為最容易受到自動化衝擊,提高教育水平的資源從哪裡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儘管如此,弗雷認為,我們應當保持「相當樂觀的心態」——依據是,技術進步很可能提高生產率,至少在理論上,這應當帶來全球人口總財富的增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6: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