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十年砍柴 | 曾國藩死後辦喪事收賻金了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2-4 04: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 | 十年砍柴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3月20日(農曆二月初四),一等毅勇侯、兩江總督曾國藩死在南京衙門的書房裡。

  曾國藩這位統帥過千軍萬馬的大儒之死,也富有傳奇色彩。十五年前的同一天他的父親曾麟書在老家湘鄉去世,他和幾位兄弟正帶兵在東南與太平軍鏖戰。那天上午,他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一路告誡兒子,打仗是造孽的事情,希望曾家後代不要再出帶兵打仗的人。說著說著覺得腳麻,被兒子扶掖回書房,已不能言,端坐三刻溘然而逝。

  曾國藩去世前,他過繼給叔父的三弟曾國華(族內排行第六)在咸豐八年(1858)的安徽三河之戰中被太平軍驍將陳玉成部殺死;其五弟曾國葆(貞干)則在同治元年(1862年)病歿在圍困天京的軍營中。湘鄉老家還剩下二弟曾國潢(族內排第四)和四弟曾國荃(族內排第九,故稱「九帥」)。

  

  曾國荃(來源:網路)

  曾國荃是曾國藩戰勝太平天國最為倚重的弟弟,是曾國荃圍困天京城數年之久並最終破城,天京城陷落後,曾國荃被封為一等威毅伯。或許是為了免遭清廷尤其是慈禧太后的猜忌——如果練就「湘軍」的兩兄弟同為封疆大吏,太后是睡不著覺的。因此在曾國藩統管東南膏腴之地時,曾國荃以養病為名開缺回到老家。

  曾國藩去世的訃告發到湘鄉老家后,曾府上下之悲傷可想而知。當即合族作出決定,曾國潢趕赴金陵城協助兩位侄子曾紀澤、曾紀鴻辦理這一舉世矚目的大喪事;曾國荃則留在湖南老家,籌辦迎接曾國藩靈柩回鄉、尋找墓地等事項。

  曾國潢長年在家管事,和他的四位兄弟相比,才具平平,就是個鄉村地主。因此,曾國藩的喪事如何辦,自然九帥曾國荃要拿大主意。於是在同治十一年內,曾國荃不斷地給兩位侄子寫信,商量如何辦喪事。

  儒家講究孝養厚葬,儘管曾國藩臨死前留下類似「喪事從簡」的遺囑,但在那個時代,這樣一位對大清朝幾乎有再造之功、門生故吏遍天下的第一高官去世,喪事一定是耗時費錢,場面浩大。清朝對高官死後的財政補貼有明確規定,比如曾國藩這樣的總督級別,也就是賜銀三千兩。這當然也是筆巨款,但曾國藩這樣人物的喪事,至少要花一兩萬兩銀子,這錢得自己掏。高官去世,當然會有很多人送賻金。親友送賻金給死者的親屬就是眾籌辦喪事的意思,像曾府這種豪門,如果放開收賻金,支付喪事外一定綽綽有餘,死者的兒子還能發一筆錢。可是曾國藩在遺囑里已經要求子孫不能收錢,只接受祭奠。

  曾國藩是想當千古完人的,但他的弟弟曾國荃卻不這麼想。

  他在接到長兄訃告后,寫給兩位侄子第一封信就是談辦這個喪事如何收錢。哪些錢能收,哪些錢不能收。他在信中說:

  (長兄)仕宦三十餘年,囊橐蕭然,薄海婦孺莫不共見而共信之。此次大事,所費不貲,受賻與否,知吾侄必有至當之衡。交誼非至厚者,自以固卻為是,然如少泉中堂、筱泉制台、昌岐軍門之類,似亦可以酌受。外此如恩情有似此三人者,亦當以此類推之。

  如果曾府放開受賻金,等於借喪事發財,嚴重違背曾國藩的遺願,會遭到天下士林議論。曾國荃當然不建議這樣做,但是不是所有人的錢都不能收呢?曾國荃認為與曾國藩的關係類似三個人的官員,可以酌情收取。哪三位呢?

  第一人是李鴻章,他字少荃,有時也寫做「少泉」,當時已是內閣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大學士相當於過去的宰相,因此雅稱中堂;第二人是李瀚章,他是李鴻章的同胞兄弟,字筱泉,做過湖廣總督,總督雅稱制台;第三人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相當於艦隊司令,黃字昌岐,軍門是提督的雅稱。

  這三人是受過曾國藩深恩的,可以說沒有曾國藩不遺餘力的栽培與提攜,就不可能有他們的飛黃騰達。

  

  李鴻章(左)和李瀚章(來源:網路)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政治接班人,也是曾的第一大門生,他在給曾國藩的輓聯中毫不自謙地說「築室忝為門生長」。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和曾國藩同年中進士,在古代官場同年的關係格外親密,從輩分上說,李瀚章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年侄。李鴻章二十歲的時候跟著父親進京,拜年伯曾國藩為師,曾手把手教他學問。曾國藩帶著湘軍在東南一帶徵剿太平軍時,又召李鴻章入幕做參謀長。後來讓他回老家合肥一帶募兵,操練出一支「淮軍」,成為日後李鴻章政壇上最大的本錢。再後來曾國藩保舉李鴻章任江蘇巡撫,從此李鴻章青雲直上。李瀚章貢生出身,朝考優貢分發知縣,那次考試的座師也恰好是曾國藩。曾國藩統帥湘軍時,召李瀚章給他做糧台——相當於後勤部長。黃翼升很小時父親去世,跟著母親改嫁鄧氏,最初叫鄧翼升,發達后複姓黃。他年輕時當兵,一直不得志,曾國藩創建水師時,調他過來做哨長,可以說他是湘軍水師——也是大清水師創辦時的元老。

  

  黃翼升(來源:網路)

  曾國藩生前的清廉是官場共知的,他任兩江、直隸總督,養廉銀一年差不多兩萬,如果積攢下來全家根本用不完,可是他要資助的人太多,轉手就把錢送出去,自家特別節儉,本人和妻兒都穿粗布衣,當兩江總督時,還讓妻子、兒媳婦、女兒在家裡紡線織布。時人稱其為大清開國二百多年來第一清廉總督。這三位深受曾國藩大恩的人,送賻金給曾府,絕對是真心誠意的,而且他們不缺錢,所以曾國荃認為這種關係的人可以收錢,以彌補虧空。

  但是,最後曾紀澤、曾紀鴻兄弟還是遵照父親的遺囑,所有人的錢都不收。曾府為這場喪事花錢幾乎耗光家底,幾年後曾紀鴻生病,竟然要借錢治療。曾國藩生前和其多有扞格的左宗棠大為感慨,佩服曾文正公的品德,他給人信中說:「吾輩待其(曾國藩)后昆, 不敢以此稍形軒輊。上年弟在京寓,目睹栗誠(曾紀鴻的字)苦窘情狀,不覺慨然為謀藥餌之資, 殯殮衣棺及還喪鄉里之費, 亦未嘗有所歧視也。」

  正因為曾紀澤、曾紀鴻兄弟不墮門風,遵照父親的教導,一人成為著名的外交家,在與沙俄的談判中收回伊犁;一人成為數學家,可惜英年早逝。

轉載請註明  新華每日電訊  草地周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