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人智慧:與人相處的黃金法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2-4 04: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鍾瑞雪 騰訊儒學時勢變遷,日新月異,在網路新科技不斷發展的世界中,在人心日益複雜多變的社會中,誰也不能否認,如何與他人相處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艱難。有時一個無心之舉,就會讓你的朋友變成仇人,不假思索的一句話,就會讓他人會錯意,從此心存芥蒂,耿耿於懷。

  

  天氣會變、人會變,但是古人遺傳下來的與他人相處的準則是不會變也不可能變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值得細細推敲的,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實際上蘊藏著深刻的道理,也不是任何人輕易就能夠做到的。下面就來看看古人的相處之道:

  

  1、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這即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成語不「吹毛求疵」,意思就是不要故意去挑剔別人的缺點、毛病。李白曾說,「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無一人是完美的,即使是今天舉世矚目的公司總裁、作家,看似完美的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缺點。在與他人交往中,要學會包容對方的缺點,多看他人的優點,所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以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寬容與借鑒中,不斷成就自己的優秀,不斷促進與他人的友善交流。

  

  2、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固然不能吹毛求疵,但是對我們喜歡的人,要了解他的缺點,對我們厭惡的人,要看到他的優點。在做人做事中,不要因為自己的喜惡蒙蔽雙眼,遇事不可偏袒,要力求公平公正。「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憑自己去判斷,然而在判斷中要注意慎思,要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客觀公正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才能受到別人的尊敬。

  

  3、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意思就是不把對某人的怒氣轉到別人的身上,不第二次犯曾犯過的錯。生活在集體中,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摩擦與矛盾是難免的,慍怒是人生之常事,並無大礙,重要的是「克己」,控制住自己的怒氣,在生氣的時候不要做任何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假如已經遷怒過,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雖然如此,「怒」總是於人於己都不利的,最好能做到寵辱不驚,佛家有雲「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智者才能夠受辱不嗔。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這是位於孔子為人處事首列的學說,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可實際上又有多少人能夠身體力行呢?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在言行中,要注意推己及人,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朱熹《集注》中有言,「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恕,推己以及人也」此言與孔子的言辭相映成趣,是讓我們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想法,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5、「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孔子說:「對待人民的事情嚴肅認真,他們對待你也會恭敬起來;孝敬父母,慈愛幼小,他們也會對你用心;提拔好的人才,教育不好的人,他們也會互相勉勵了。」這雖是孔子的為政之言,但放在今天仍是非常實用的信條。「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無論是親人、朋友還是同事、上司,你尊敬他人,他人也會尊敬你,你幫助他,他就會把你記在心上。在當今社會,人再也不能僅僅作為一個個體存在著,你生活的單位、國家,甚至全世界都是一個大團體,你不知道會遇見誰,也不知道誰會是你的朋友、你的貴人。無論你身處何職,身居何位,如何與他人交好,成為一個受人喜愛尊敬的人都是必須掌握的法則,牢記古人與人相處的精準言訓,做到寬容、公正、尊重、推己及人,會讓你在追尋成功的道路上更為順暢。

  本文系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版權屬騰訊網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2: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