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位女性和92位男性參與了一項雙語的FP網路調查;這項調查對受訪者唯一的要求就是他們必須是曾在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學習過的中國人。絕大多數受訪者年齡分佈在18到29歲之間,大部分是十八、九歲或者二十歲出頭。他們多數來自這些大學(按降序排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賓夕法尼亞州的布林莫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 in Pennsylvania)以及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超過81%的受訪者說,他們是家裡第一個出國留學的人。
這兩個結果——對美國和中國的看法都變得更加正面——並沒有讓加州大學莫塞德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rced)的政治社會學教授黃海峰(Haifeng Huang,音譯)感到吃驚,黃教授一直在研究留學生活對中國學生思想的影響。黃教授說,這兩個結果看似「違反直覺」,但是並不讓人意外。他解釋說,學生來到美國后,對美國社會和表達自由的「抽象認識」轉變為具體的體驗,從而增加了對美國的好感。但是一些對於美國有著「過於浪漫化的認知」,並且對於中國人身份有「自我厭惡」感的中國學生,當他們看到「並不是所有的國外事物都像他們想象中那麼閃閃發光」,他們的態度就發生了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