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媒:美國最好的時代或已過去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1-31 23:48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參考消息網

美國《紐約時報》1月20日刊登《美國最好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一文,作者為愛德華多·波特。文章全文如下:

50年生活沒變化

看看20世紀60年代中期最熱門的一些電視節目:《迪克·范·戴克秀》《魔法嬌妻》甚至《貝弗利山鄉巴佬》,你有什麼發現?

美國中產階級像現在一樣,基本都有洗衣機、空調、電話和汽車。網際網路和電腦遊戲還沒有問世。但是,總的來看,生活與現在並無太大差異。

大多數家庭有電視和收音機。許多人在市中心工作,在郊區生活,依靠寬敞的高速公路把城市與郊區連接在一起。美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0歲,僅比現在少7歲。

但是,再把時光倒回50年。那時候,只有不到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裡。儘管福特T型車已經投產,但美國人通常乘坐兩輪馬車走在土路或者鵝卵石路上。冰箱或電視?大多數人家還沒有通電。平均預期壽命僅為53歲。

美國人經常以為他們生活在史無前例的飛速變革時代,但這種比較(把20世紀中葉的重大變革與當前時代看似比較緩慢的發展相比)引出了一個關於美國未來繁榮的關鍵問題。

這對我們今後50年的福祉有什麼預兆?技術發展從此就放慢腳步了嗎?

一方面,有人認為美國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另一方面,矽谷的技術初創公司和風險投資機構則對高科技抱有極高的熱情。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不過,第一種觀點是當前政治動蕩的原因,而且即將成為全國討論的話題。

爆炸式發展難再現

在過去幾年裡,美國西北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戈登耐心地在一系列研究論文中逐步建立了這一觀點,並且把自己的主張納入了他的新書《美國成長的興衰》。

這本大部頭的論著細緻入微,範圍又極廣,生動描述了美國自內戰以來的生活水平變化。該書還對美國未來數十年的繁榮程度作出了令人沮喪的預測。他在序言中寫道:「從19世紀末至今,每代美國人的生活水平都會比父母那一代提高一倍,但本書得出結論認為,當今年輕人的生活水平不會出現這種提高。」

戈登預言,創新將會延續過去40年來的速度。儘管網際網路時代進步神速,但全要素生產率在此期間的增長率只有之前50年的1/3左右。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隨著步入老齡的「嬰兒潮」一代離開勞動大軍,女性勞動力供給進入平台期,勞動力將持續減少。教育方面的成果是20世紀生產力得以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但今後將毫無助益。

此外,收入日趨集中意味著無論增長率有多高,大多數人口都享受不到由此帶來的好處。戈登認為,自19世紀末以來,99%底層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每年大約增長2%,但在未來數十年的增長率只會略高於零。

戈登對未來的預測當然並非絕對正確。經濟學家大體上認為,未來的增長會因為人口、教育和收入分配的不利形勢而放緩。不過,近幾十年來的生產力減速顯然受到了突發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一次破壞力極強的金融危機。戈登提出的有關未來數十年經濟疲軟的預測不太令人信服。

事實上,對於技術突破的成因,經濟學家拿不出可信的理論。同在西北大學任教的經濟歷史學家喬爾·莫基爾認為,我們有理由認為重大突破即將發生。

自從伽利略藉助望遠鏡形成了對天空的新認識之後,科學一直依附於技術。新的科學反過來促進了新的技術創新。

莫基爾認為,戈登沒有考慮到,信息技術革命和其他新發展創造了震撼人心的工具和技能,比如基因測序儀和能夠飛速分析海量數據的電腦。這為從醫療到材料技術等廣闊領域的創新創造了無數新機遇。

他說:「科學手段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得到改善。我不確定是什麼時候,但再過30到40年,技術界就會與當前迥然不同。」

不過,戈登的觀點並不那麼容易駁斥。他並非預言技術發展將會慢得像蝸牛。相反,他認為1920年到1970年的爆炸式創新與繁榮是一次性現象。從現在開始,技術發展將以過去40年以及1920年以前的較平穩速度持續下去。

他說:「我對漸進式變革的預言留有很大的餘地。我們缺少的是急劇、突發的變化。」

樂觀情緒僅限矽谷

鑒於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的生產力快速增長已經減速,他不是唯一預言發展將放慢的經濟學家。美國聖弗朗西斯科聯邦儲備銀行的約翰·弗納爾德和斯坦福大學的查爾斯·瓊斯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與以往相比,學歷、發達經濟體研發強度以及人口的增長都很可能會放慢。」

戈登認為技術發展將會放慢的觀點與其他依據很吻合。

曾任美聯儲主席、目前供職於布魯金斯學會的本·伯南克指出,長期利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在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和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的儲蓄不斷增加,而它們在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不過,這也表明投資者可能贊同戈登的觀點,不論他們自己有沒有意識到。

伯南克說:「在股市投資的人都說,資本投資的回報率低於15年或者30年前。戈登的預測以一定的市場現實為依據。」

其他數據也支持這種看法。企業活力似乎在減退。成立不到5年的公司所佔據的就業份額從1982年的大約19%降到了2011年的11%。

持懷疑態度當然情有可原。自從馬爾薩斯時期以來,像我們現在這樣對未來期望不高的時代總會催生一些悲觀的預言,而經濟再發展幾年,就會證明這些預言是錯誤的。

伊利諾伊大學的經濟史學家戴爾德麗·麥克洛斯基在一篇探討《21世紀資本論》一書的文章中寫道:「出於我從來都不能理解的原因,大家就是喜歡聽說世界要完蛋。不過,在現代經濟世界里,悲觀情緒始終是個不稱職的嚮導。」

然而,樂觀情緒也會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不僅僅是我們樂觀的高科技企業家的收入增速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很多新的創新(比如蘋果手錶和谷歌眼鏡)顯然也是為他們量身定做。

哈佛大學的勞倫斯·卡茨說:「如果你在矽谷工作,富有,處於技術的最前沿,那麼形勢或許確實越來越好。」

但對我們其他人而言,形勢就未必是這樣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9: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