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複製鏈接]

295

主題

295

帖子

1841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順豐凱迪 發表於 2016-1-31 14: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三年多來,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創新千帆盡舉,有力地引領著中國經濟航船破浪前行。

――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去年兩會期間,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這一重大論斷。

「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去年11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創新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定調」。

創新,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創新驅動,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強調創新驅動,是因為「創新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國家強,創新久則國家持續強盛」的道理從未改變――

縱向看,500年來,世界經濟中心幾度遷移,背後的重要力量就是創新。科技創新在哪裡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裡迸發,發展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就轉向哪裡,現代化高潮就興起在哪裡。經濟強國無一例外都是創新強國。橫向看,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世界主要國家爭相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發展先機。激烈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強調創新驅動,更因為創新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之舉――

習近平總書記算過這樣一筆賬:世界發達水平人口全部加起來是10億人左右,而我國有13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們能夠以現有發達水平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產生活,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新常態下,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急迫問題,兼顧發展速度與質量、統籌發展規模與結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髮展動力。如此,方能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瓶頸,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驅動已成為決定我國發展前途命運的關鍵、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關鍵。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這一重大的理論創新為今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設立了「路標」。

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拉開帷幕,「我們沒花一分錢,網上下載表格,提交材料5天後就領到了工商營業執照。」26歲的鄭星輕鬆當上了「老闆」,制度創新的正能量惠及每一個普通人。

去年12月,年過八旬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一身「典雅紫」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中國的科技創新讓世界矚目,也讓國人自豪。

去年7月,一部網路眾籌的國產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創造了國內動畫電影票房新高。「對經典充滿敬意,又有大膽創造」,西遊迷張研在微信上點贊。文化創新讓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歷久彌新、活力煥發。

理論創新提供「腦動力」,制度創新提供「原動力」,科技創新提供「主動力」,文化創新提供「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發展滲透到經濟社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份來自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寫道,「中國的創新規模不斷擴大,有潛力坐上全球創新領導者的寶座,甚至有望成為全球創新典範。」

201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R&D)經費13015億元,比上年增長9.9%;投入強度持續加大,R&D佔GDP比重約2.1%,超過歐盟平均水平。其中,來自政府的投入穩中有增,2014年中央財政科技支出2899.2億元,增長6.3%,發揮著「定海神針」之效;企業的投入強度也在快速增長,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比5年前增長一倍以上,專利量質齊升。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闡述讓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認識到,創新不是一種珍藏,如果束之高閣,再好的創新成果也會消弭於無形。

如果在中國的版圖上標註出一個個國家高新區,你會發現星星之火已經燎原。目前,國家高新區總數已達145家,201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2.7萬億元,「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速達20%以上。除了高新區、自主創新示範區這樣的傳統孵化器外,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插上網際網路翅膀的新型孵化器也風生水起,創新創業結合,線上線下結合,孵化投資結合,開放式的創新生態系統正浮出水面。

「製造並非必須有工廠。」成立5年,小米公司便賣出1.5億部手機,智能可穿戴產品躋身全球市場前三。小米靠的是什麼?正是商業模式的種種創新:開發設計環節,消費者、供應商可通過論壇、微博、微信、QQ等方式參與;製造環節,尋求全球分工合作,迅速將用戶線上線下反映的需求在產品上體現;銷售環節,以電商直銷為主,去除中間渠道,大幅降低營銷費用。模式創新,讓企業覓得趕超的捷徑,打開一片燦爛晴空。

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在創新驅動的競賽中,中國正在跑出加速度。

2015年11月2日,中國商飛公司總裝製造中心內,C919大型客機正式總裝下線。這個歷經7年自主研發的新型商用大飛機,既圓了中國人自己製造大飛機的夙願,也為中國航空工業乃至整個高端裝備製造行業開啟了嶄新的未來。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為經濟穩中求進、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動力。

前不久,國際航運和造船市場陷入低迷,中船重工卻接連簽下兩艘2萬箱集裝箱船大單、6艘30萬噸新型環保綠色原油船等大單。「技術是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總經理孫波看得透徹,越是日子不太好過,技術優勢就越有市場價值,創新驅動就越需要強化。

創新,是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不二法寶,也是新常態下「穩增長」的寶貴財富。2015年前11個月,輕工、紡織等消費品工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達到33%。這背後,最重要的支撐就是創新:2014年,紡織業規模以上企業獲得專利數是2010年的3.4倍;家電行業10家主要上市公司獲專利授權3.8萬件,發明專利增長超過8%。

「每一台數控機床都能遠程監測!」在瀋陽機床集團,工作人員輕點手機,屏幕上便顯示出一張用戶分布圖,再點擊其中一家用戶的數控機床,顯示「加工中,已工作96小時」。「網際網路+」,讓傳統數控機床變身「智能機床」,企業從單純的賣產品走向賣研發、賣服務,利潤率更高。

「網際網路+汽車」「網際網路+裝備製造」……抓住新一輪產業革命機遇,「網際網路+」讓傳統製造業更加智能更加綠色,向著價值鏈高端努力攀登。2015年上半年,我國工業投資9.6萬億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3.9萬億元,佔比達40.9%,同比增長12.8%,比工業投資增幅高出3.6個百分點。向創新要效益,「絕版貨」取代了「大路貨」、成套總包取代了單機製造,「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

車間內,機器人來回穿梭不停;從取貨、搬運、裝配零部件,再到噴塗、烘乾、檢測、成品入庫,諸多環節全部由機器人完成……在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數字化無人工廠已成為現實,年產能達5000台,生產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5到10倍。機器人,被譽作「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如今,我國已成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不單是機器人,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創新鼓點密集敲響,合奏出中國經濟最強音。3年多來,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讓製造業的「高精尖」色彩越發凸顯。華為、聯想、中興、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企業步入全球高技術行業領先者行列。2015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超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個百分點。

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神舟飛天、高鐵賓士、北斗導航向全球拓展……一個個響亮的中國品牌,是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見證,也成為國際市場上閃光的「中國名片」。

從「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領跑者」,創新驅動的火車頭正牽引著中國號列車全速前進。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2014年6月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培育創新沃土,讓創新活力噴涌。《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有關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日臻完善,圍繞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蹄疾步穩。

「證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衙門』好跑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針對阻礙創新發展的「堵點」,一方面大力推行簡政放權,國務院部門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537項,工商登記中85%的前置審批改為後置;一方面全面清理涉企收費,每年約可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近千億元。

有了更加公平、透明、良好的市場環境,創新創業活力充分釋放:2015年前11個月,全國新登記企業保持19%的快速增長,平均每天誕生1.17萬戶新企業。

過去,高校院所購置的大量科研儀器設備在高牆內「睡大覺」,研發需求旺盛的企業卻無法共享。2014年10月,《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發布。此後,開放共享好的單位,獎!反之,罰!機制暢通了,設備利用更高效,創新活動也更給力。

一邊是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束之高閣,一邊是企業苦苦尋覓新技術。打破成果轉化的「玻璃牆」,惟有改革「利斧」。2015年8月修改後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明確了科研機構、高校的科技成果處置權,「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南京九條」「成都十條」……各地紛紛「開閘」,讓一批「鎖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曾經,每年近百項、涉及上千億元資金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分別由各部門掌握安排,科研人員只好「四處燒香」、多頭申報。2014年9月,中央深改組第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決定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進行優化整合。從此,「錢袋子」交給專業機構打理,資金用在了刀刃上。

――護航「追夢人」,讓每個有創新意願的人都有大展身手的機會。

不到5年時間,靠著2000萬元資本金,實現銷售收入超3.5億元,北京理工雷科電子公司迅速「躥紅」的背後,是股權激勵的「魔力」發揮了功效:6名核心科技人員拿到180萬元股權之後,創新積極性立馬被調動起來,先後開發出北斗衛星導航基帶晶元等7項新產品。

創新歸根到底是人才創新,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實施股權激勵、實行成果轉化獎勵、破除人才流動制度障礙……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改革指向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良好環境。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習近平總書記語氣堅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5: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