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平凡的鵝卵石 於 2016-1-26 10:46 編輯

古人有雲,名不正則言不順。2000年上台的陳水扁深以為然。在他的授意下,台灣「中油」、「中鋼」、「華航」、「中船」、「中郵」等「中」「華」字型大小企業,紛紛改換門庭以「台」字打頭。有媒體挖苦說,中國語言文學系怎麼辦?難道要叫「敵國語言文學系」?在筆者看來,還有更要命的──他的兒子叫陳致中,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嘛,應該立即「正名」叫「陳致台」才對。 經過馬英九上台後的「撥亂反正」,阿扁的改名大業早已化作歷史雲煙。之所以還要提這前塵往事,是因打著「必也正名乎」的招魂幡從未走遠。按照某種邏輯,天生政治正確的第一要義是愛台灣,愛他就要突出「台」字的主體性。所以島內名嘴山寨出了「古今台外」這個苦心孤詣的主題詞,部分人心爽不已。最新有意加入「正名」大軍的是以「中華民國」正統自居的中國國民黨。百年老店有以少當家自命的人說,「中國」二字多餘,閹割掉算了。 在他們的想象中,閹割掉歷史包袱才能再進宮執政,與「中」字切割是落地生根的投名狀。如果不是「台灣國民黨」被「台獨」團體搶注,估計他們更鐘情於「台灣」與「國民黨」的天作之合。既然凈了身,納了投名狀,從此台島就是國、民二人轉的世界,藍綠蹺蹺板,輪流坐莊,可勁兒比誰更愛台灣。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多少傷痛和慘敗,都可以文字上一改了之?剛剛過去的台灣地區領導人、「立委」選舉,中國國民黨輸得幾乎只剩內褲。窮則思變的心態值得鼓勵,問題是,除了換主席、換路線,索性連名字也換了就真的能轉運了嗎? 改名風波,正是當前國民黨尷尬處境的真實寫照。8年執政黃金期即將終結,重新淪為在野黨后的國民黨發現,已經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中間路線」上漸漸迷失了自我。一方面深藍指責國民黨,「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背叛了「三民主義」黨魂;另一方面綠營討伐說,國民黨非我族類,只會「傾中賣台」。滿腔委屈,兩頭受氣,卻也徒呼奈何。 去留兩彷徨的國民黨必須思考,安身立命的根系在哪裡。畢竟,敗退赴台近70年,黨員中台籍人士已經佔大多數,某種意義上說,國民黨早已「本土化」。如何彌平省籍裂痕,摘掉「外省黨」的帽子,曾是國民黨面對的老大難問題。中間就有本土派提議要「下猛葯」,在「國家認同」及「台灣定位」等政策主張上與民進黨攀比飆車,甚至提議刪除黨綱中的「統一」字眼,以吸引、開拓本土票源。選舉社會,民意為大,跟著「主流」走,抓住選票的手,也是有利可圖的。但怕就怕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中華血統、統一底色一直是國民黨維持政權的命根子。要改名不是一般的議題,必然帶來島內社群「國族認同」的爭議與疑慮,更牽涉到對岸大陸的觀感。 一方面,失敗之後的國民黨無閑暇自暴自棄,更不應該自廢武功。即使民進黨上台,國民黨在兩岸交流中的溝通、制約、平衡作用仍然不可或缺。更名提議卻見害忘利,潛台詞恐怕是新世代和本土派藉機質疑國民黨「這些年與大陸走得過近」,亂開「改名論」的藥方,怕就怕舊疾未愈,又添新病。 若國民黨進一步走向本土,那就是完全的偏安化,將「中華民國」完全等同於台灣,讓自己進一步去中國化,路會越走越窄。 另一方面,由於國民黨的「大陸血統」被打壓成了原罪,國民黨「拿香跟拜」本土化,追在民進黨屁股後面是沒有用的。第一個稱美女為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有樣學樣依葫蘆畫瓢,就是蠢材。既然民進黨已經搶了「愛台灣」「本土化」的頭炷香,國民黨為何還要人云亦云,不做區隔白白丟了自家魂兒?持續綠化,百年老店就有進一步走向碎片化和分裂的隱憂。尤其是關涉「國族認同」,新黨分家就是不遠的前車之鑒。如今新黨更是明確表態,「中國國民黨」這個名號有人不要,他們可以立即接手,正可匹配「正藍旗」的堂堂正正身份。 話說2007年那年,國民黨內也有一波來勢洶洶的更名潮,馬英九在釐清姿態時淡定地說,國民黨目前當務之急是提出令人感動的政策與做法,展現反省能力,這些改革理念比改名還重要。如果提不出好的政策、做法,再改名也沒用。時間一晃近十年過去了,黨主席都換了好幾茬。但這番話放在現在,依舊是若合符節,毫不過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