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戀人難逃「七年之癢」,因為你已不是你?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7 04: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流言: 【七年之癢是怎麼回事?】愛到七年走到終結。人體的細胞會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細胞華麗誕生。由於不同細胞代謝的時間和間隔的不同,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說,在生理上,我們每七年就是另外一個人。你就是你,但你也不是你了。

  真的嗎?真相:

  1955年,由瑪麗蓮•夢露主演的一部電影在美國熱映。電影中,男主角總是利用一切情形幻想著與夢露發生外遇。這部在當時廣受好評的浪漫喜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影片中夢露被風吹起的白色長裙成了為人熟知的標誌,而這部電影的名字《The Seven Year Itch》以及其中文翻譯七年之癢更是直接成了婚姻不穩定的代名詞。

  

  電影《七年之癢》海報。

  為什麼是七年?最近流傳的一則微博給出了一種解釋——「人體的細胞會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由於不同細胞代謝的時間和間隔的不同,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說,在生理上,我們每七年就是另外一個人。」

  7年之後我就不是我了?這可難免有披著科學外衣胡說八道的嫌疑。不過,關於細胞的年齡,確實有正經的研究。

  細胞的年齡有多大?

  細胞不會開口說話,我們怎麼才能得知一個細胞的年齡呢?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中心(Karolinska Institute)的約拿斯•弗里斯恩教授(Jonas Frisén)從考古學中得到了靈感——碳14濃度可以作為細胞年齡的標記。

  碳14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來自宇宙射線對大氣層的衝擊,半衰期5730年,在大氣中的含量是比較穩定的。上世紀,人類在地面上進行了許多次核試驗,額外的放射線使得大氣中碳14濃度顯著升高。而在1963年的一紙禁令后,地面上再無這種能夠產生大量碳14的來源了,因此隨著擴散和與大洋水體的交換,大氣中的碳14含量又快速下降。

  而對於單個細胞來說,從誕生之日起,DNA就幾乎不再發生物質交換,其中所含的碳14也就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碳14的自然衰變在幾十年的尺度上微乎其微),等於當時的大氣碳14濃度。因此先測定生物體細胞DNA的碳14含量,再與大氣的碳14濃度變化曲線相對應,就能夠推出該細胞誕生的時間。

  

  C14在生物圈內的含量情況。A圖表示自然界中C14的含量穩定了幾千年,而在1955-1963年中由於大量的核試驗而含量激增。B圖表示的是松樹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產生的年輪(其中的纖維素有碳14的沉積)。C圖表示整個北半球在過去幾十年間碳14的變化。可以看出,B圖中年輪里的碳14含量可以和C圖中的實際變化相對應,佐證了這個實驗方案的可靠性。

  有了碳14標記這件工具,弗里斯恩教授開始著手分析人體內一些細胞的年齡。由於樣本有限,他的團隊只能暫時專註於部分區域的人體細胞。通過分析,他們發現成年人的腸道細胞平均年齡約為10.7 ± 3.6歲。不過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由於身處環境的惡劣,腸道表皮細胞只有5天的壽命。當弗里斯恩教授去除這些生命短暫的表皮細胞后,腸道細胞的平均年齡約為15.9歲。此外,他們還發現人體的骨骼肌平均年齡約為15.1歲。

  作為神經生物學家德弗里斯恩教授,開展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研究大腦皮層的神經元細胞是否會再生的問題。這項研究顯示,枕葉皮質的神經元細胞年齡與人的年齡相同,但因為神經膠質細胞還有更新,所以測得的平均年齡比人的年齡低幾歲。枕葉皮質被認為是哺乳動物大腦皮層中最容易出現細胞再生的區域,因此研究者認為這項研究提示我們大腦皮層的幾乎所有神經元細胞應該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經存在了,除了在損傷情況下或是個別區域,之後不再有新細胞誕生。

  

  大腦:7天全部更新?呵呵,想什麼吶……啥?情感由細胞控制?

  人體的細胞種類遠不止弗里斯恩教授研究的這幾種,擁有較高替換率的細胞也不在少數。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腸道表皮細胞外,紅細胞也平均只有120天可活。壽命稍長一點的肝臟細胞約有300-500天的壽命,而看似終身不變的人體骨架約每10年也會重新更換一次。如果把這些不同種類的細胞綜合起來看,整個人體內細胞的平均年齡大約為7-10歲。就這一點,原微博中7年的說法倒不算太離譜。

  但對此的解讀,就大錯特錯了。

  

  相信不會有人因為伴侶腸道細胞或骨骼肌細胞的新陳代謝而「癢」吧?而在現有的知識範圍內,除了少數能夠更新的嗅球或海馬體神經元,其他神經元細胞則幾乎要陪伴人的一生,其中就包括了那些作為人類情感基礎的神經元細胞。即便男女之間真的出現了「七年之癢」,而不得不用僅限於細胞生物學的知識去解讀,那也應將其歸咎於這些神經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發生了改變,而非斥之於莫須有的神經細胞新陳代謝。

  此外,男女之間感情出現問題又不單是細胞層面的問題,人所接受的教育、身處的環境、曾經的經歷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想要弄明白「七年之癢」的原因,或許不但需要神經科學的繼續探索,更需要心事鑒定組去找找原因呢……

  特修斯之船

  退一步說,即便人體全身的細胞真有一個替換的年限,在生理上我們就真得變成一個新的人了嗎?

  這裡面其實暗含了「特修斯之船」 問題。特修斯描述的是一艘船在海上長途跋涉,難免有所損壞,於是船上的能工巧匠定期更換船的一部分以維持船的正常航行。幾年後,整艘船的各個零件都被更換了一遍,那麼這艘船還是原來出發時的那艘船嗎?如果是,那麼如果將廢棄的零件收集起來重新拼成一艘船,這兩艘船和原來出發時的船是什麼關係呢?如果不是,那麼這艘船又是在什麼時候變得和原來不一樣的呢?

  這幾個古老的問題,就交由各位讀者朋友們自己思考吧。

  結論:謠言粉碎。

  用「7年時間一身的細胞全部換掉」來解釋「七年之癢」的說法過於牽強附會。人體的細胞確實有新舊更替,一些短命的腸道上皮細胞平均年齡只有可憐的5天,而小腦的灰質細胞則幾乎可以陪伴人的一生。雖然將不同的細胞綜合在一起計算,平均的細胞年齡大約是7-10年,不過恐怕沒有人會因為腸道細胞或者肝臟細胞的新陳代謝而認為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至於所謂的七年之癢,更是和細胞的壽命沒有關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0: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