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朱子治家格言】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3 03: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我們要了解,掩飾自己的錯誤,惡會變得愈來愈大。我們看堤防,可能就因為蟻穴,那個洞慢慢擴展,最後整個堤防都崩潰。大惡,往往從一念偏差,不懂得去改過,慢慢做大,最後回天乏術,就造彌天之罪惡。所以小時偷針,大時就偷金。當父母的人假如懂這個道理,孩子第一次撒謊、第一次做錯事情,那是最重要的關鍵時期。「慎於始」,要非常警覺。
      
司馬光先生,一代完人,平生所做的事,沒有不可告人的。這得力於小時候的家教。有一次,他跟他姐姐在剝核桃皮,剝啊剝啊,好像剝不下來,他姐姐稍微離開了一下,剛好家裡僕人經過,看他剝得很費勁,就教他拿開水燙,就很好剝了。後來他姐姐回來了,「你怎麼剝這麼快?這個方法很好,你怎麼會?」他說:「我自己會的。」現在想想,我小時候也很容易炫耀自己,不是自己的能力還打腫臉充胖子。結果司馬光的話剛好被他父親聽見,就呵斥他,小小年紀怎麼可以妄語?所以那次之後,他一輩子沒有妄語,做任何事,對得起天地。這是孩子有錯誤的念頭,小惡,馬上父母就把他糾正過來。  
     
護念好孩子,回過頭還要護念誰?護念好自己。能接受別人的勸,別人就願意提醒我們。最近有一個同仁就提醒我,因為他發現我吃飯的時候,有時候會跟同桌的人交流。他說吃飯的時候講話,可能嘴巴里還有飯菜,這樣比較不文雅。甚至實在沒辦法,要跟人對應,最好是把飯吞下去,然後喝一點水,不然剛好吃芝麻油條,嘴一張開,好幾個黑點,人家被嚇到。這都是為人想,自重而後人重,一舉一動都要有威儀。我覺得他這個提醒非常好。他是兩三個禮拜以前提醒我的。他提醒我的時候,我說,「謝謝你的提醒,為了回報你這個護念,我從今天開始絕不再犯,犯了接受你的處罰,你提出來,我受處罰。」這也是滴水之恩,要湧泉相報,人家是在護念、提醒我們,這應該超過滴水之恩吧?怎麼回報?不要讓人家的苦心白費。師長為什麼有這麼高的成就?他三位老師給他的教誨,他不敢忘啊,一聽完一干就是一輩子。章嘉大師教導他布施,他一生不斷布施,果報也很殊勝,財布施得財富,圓滿的財富。什麼是圓滿的財富?不需要錢的時候,口袋裡一毛錢都沒有。為什麼?放很多錢很重,走起路來還會晃,而且心裡也很有壓力,怕人家看到,你看多不舒服。所以財布施圓滿的人,不用錢,口袋裡一毛錢都沒有;需要錢的時候,幾千萬、幾億,起個念頭錢就送來了。

真理可以在每個人的人生顯現,才叫真理。真理不是在某些人身上顯現,那就不叫真理,那叫偶然。所以了凡先生命中無子,後來他的後代非常興旺,他改造了命運。尤其又留了這本《了凡四訓》,利益了幾百年的人,不只利益中國人,日本、韓國都非常重視這本書。稻盛和夫在現在的企業界是頂尖的模範,他給全世界的年輕人推薦的第一本書,就是《了凡四訓》。  
     
怎麼改造命運?「惡」不要怕人家知道,還要發露懺悔,后不再造。古人不掩飾自己的過失,然後慚愧,奮發圖強,把它改過來,這樣的態度上天會降福給他。有過失不改,還懶惰、懈怠、苟且,上天會降禍的。禍福在一念之間。而且古人不只人前非常謹慎,沒有人時也謹防自己有邪念。古人修身的工夫,特別重視慎獨,只有自己在的時候,常常就像《大學》里講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雖然身邊沒有人,就好像十隻眼睛在看他、十個手指在指著他,他不會放縱自己,他會戰戰兢兢。古人是怎樣?每天睡覺的時候,蓋著被子,想想今天有沒有做錯事?假如今天做了不好的事,連對著棉被都覺得很慚愧,這是古人的心境。   
   
古人防非止惡,到什麼程度?做夢了,夢裡有不好,他都懺悔。明朝有個讀書人叫楊翥,他做夢夢到自己走到一個果園,摘了兩顆李子來吃,隔天醒來,面壁思過,幾天不吃飯。假如依這個標準,我可能會餓死,學問差太遠。楊翥怎麼反省自己?我在夢裡,沒有取得主人的同意,就摘了人家兩顆李子,這是平常道義跟利分不清楚,是不義的行為,不可以做。所以我們不只惡不恐人知,連做夢別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的過惡,都要深深懺悔。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做夢夢得不好,代表平常也是胡思亂想。  
     
古人的態度讓我們很佩服。惡不改,尤其高位的人,所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從家庭來看,當父母的人不改過,下一代會遭殃、會學壞。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惡不改,那整個國家的風氣就帶壞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宋朝的曾鞏跟王安石交情很好,結果神宗皇帝就問曾鞏,你覺得王安石這個人怎麼樣?曾鞏就說,王安石的文章、品德都不輸給漢朝的揚雄,但他比較吝嗇。皇帝就說了,「王安石不重視富貴,不重視財富,怎麼會說他吝嗇呢?」結果曾鞏就講,我所謂的吝嗇,是王安石很勇於承擔,勇於為國家做事,但卻吝嗇於改過,不願意針對自己最嚴重的問題去痛改。其實就是好面子害的。   

一個舉足輕重的官員好面子不改過,那忠臣的話他就聽不進了。忠臣的話一聽不進,聽誰的?諂媚、巴結他的人。結果最後國家因為他招來很大的禍患。所以宋神宗聽完也點點頭,表示同意。以他這種宰相之才,都會產生這麼不好的影響,就因為不改過,更何況我們沒有他的才幹,又自以為是,那可能就天天活在過失當中,蹉跎了自己的人生。      

接著我們來看下一句經文,我們在談這些經文的時候,都可以感覺到每句經文在教我們自愛、教我們愛人。不行善、不改過,就不是愛自己了。再來,會禍延子孫。不自愛的人怎麼可能會愛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些經句都給我們很高度的警覺性。


——選自《朱子治家格言講記》(蔡禮旭老師最新講解!2016年1月出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