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茶閑話 於 2016-1-21 20:31 編輯
由於不同的理由,包括美容、保健、炫耀,使中國古代人很喜歡在不同的場合使用香料製造一個幽香的世界。
(一) 塗傅之香:化裝用的香料。古代人在使用塗傅之香時,有許多種方法,如: 一種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搗碎,羅為末,以生絹袋盛之,浴罷傅身。一種是用來傅面的和粉香。有調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還有利汗紅粉香,調粉如肉色,塗身體香肌利汗。一種是香身丸,據載是把香料研成細末,煉蜜成劑,杵千下,丸如彈子大,噙化一丸,便覺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聞得香,又治遍身熾氣、惡氣及口齒氣。一種是拂手香,用阿膠化成糊,加入香末,放於木臼中,搗三五百下,捏成餅子,穿一個孔,用綵線懸掛於胸前。 還有一種香發木犀香油,亦可為面脂,烏髮香油,此油洗髮後用最妙。合香澤法,既可潤發,又可作唇脂。五代詞《虞美人》:香檀細畫侵桃臉,羅裾輕輕斂。此處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種淺紅色的化妝品。韋莊《江城子》:朱唇未動,先覺口脂香這兒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種香料調配而成的。在漢代還有上奏言事口含雞舌香的風俗,為的是除去口氣。
唐代婦女的化妝品中,已經出現了補鬢油和潤面油,蜀地貢給宮中,也用到了烏沉香、白腦香,宮中稱錦里油,此後經宦官之手傳到民間,富人家大多稱之為西蜀油。見諸詩詞的溫飛卿《菩薩蠻》中有蕊黃無限當山額,宿妝隱笑紗窗隔。另有《歸國遙》:粉心黃蕊花靨,黛眉山兩點。此處的蕊黃和黃蕊,都是指的此間流行的一種眉妝,是貴族女子用花蕊研製成的一種黃色香料,塗在額角,以增美觀,叫做額黃。
(二)保健葯枕。長沙馬王堆墓中,長沙國丞相夫人生前用便用過的葯枕,並且至今保存完好。據考證,長沙馬王堆一號墓葯枕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的實物。據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陳松長介紹,葯枕的外形和今天的大體相同,稍窄一點。它是用精美的高級絲綢縫製的,上下兩面為信期綉,兩側是茱萸錦,兩端用的是高級絨毛錦。湖南省博物館 原副館長傅舉有曾纂文:用手將枕頭輕輕一按,稍有彈性,枕里裝的是佩蘭的葉子,佩蘭是菊科植物中的蘭草,其莖葉含有香豆酸、香豆精和麝香草氫醌等成分。它的醫藥功能是,解暑化濕,可以治療頭暈、胸痞、嘔吐及水濕內阻等病。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文學名著《長門賦》說,漢武帝的陳皇后,用的就是辛追類似的葯枕,文記載:摶芬若以枕兮,席荃蘭而麝香,芬、若、荃、蘭皆香草也。司馬相如是比辛追稍晚時期的人,說明兩千多年前的皇室貴族,已在使用這種葯枕。 史載,唐代流行卧枕幃的風俗。枕幃是將香花縫入布囊中的枕頭。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在詩中寫道:名字因壺酒,風流付枕幃;風流徹骨成春酒,夢寐宜人入枕囊。元代文學家馬祖常也讚美道:半夜歸心三徑遠,一囊秋色四屏香。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一生酷愛葯枕,他活到85 歲,還為葯枕留下了大量詩篇,如:他在《劍甫詩稿》中寫道:昔年二十時,尚作菊枕詩。採菊縫枕囊,余香滿室生。如今八十零,猶抱桑荷眠。榕下撫青笛,意氣白髮春。 葯枕療法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早在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裝枕治失眠的記載。唐宋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孫思邈《千金要方》載:治頭項不得四顧方,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內囊中枕之。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綠豆甘寒無毒,作枕明目,治頭風頭號痛。清代劉灝《廣群芳譜》載:決明子作枕,治頭風明目勝黑豆。吳尚先《理瀹駢文》則記述各類葯枕的臨床應用。 中國古代佛家和道家都有卧葯枕的傳統。唐代義凈和尚介紹過僧侶常用的葯枕——枕囊。這是一種用帛或布縫的直袋,內填毛麻、棉絮、軟葉、乾苔、決明子、麻豆等物。卧枕囊不僅柔軟舒適,又可收到明目之功效。
(三) 點燃香草驅逐穢氣。在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較多的熏爐。據考證,當時人們將某些植物放入熏爐內點燃,利用其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香氣」驅逐穢氣,這對於長期居住在嶺南地區,面臨瘴氣威脅的人們來說,確實能起到預防某些疾病發生的作用。 據中國古書記載,唐朝的楊貴妃,身上所散發的宜人香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經常用天然的中草藥以及含有香料的植物長期「熏陶」的結果,這在宮廷的仕女、嬪妃當中非常流行。以前,Chinesemahan 出土的楊貴妃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可以楊貴妃是古代香熏的支持者(現代人稱為fans)。
(四) 帳中香。古人除了在身上佩帶香囊,香還被用來散撒或懸掛於帳子之內,據載後主李煜宮中有主香宮女,持百合香、粉屑各處均散。洪芻在《香譜》中則提到後主自製的帳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兩,甲香三兩,皆細研成屑,取鵝梨汁蒸干焚之。
(五) 香車寶馬。香囊或叫香球,起源於出現於唐代。它可以用來熏被,或懸掛閨房,也可以在外出時又常掛在車上。香車寶馬一詞就源自於此。 宋代貴夫人(現代的闊太)的車裡也懸掛香囊,成為一時的風尚。陸遊在《老學庵筆記》里特別記下了當時的這種風尚京師承平時,宋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二車中又自持兩小香球,馳過,香煙如雲,數里不絕,塵土皆香。 在宋詞中常有油壁香車、香車寶馬這樣的詞,大概就是指的這種懸掛香囊的犢車。同時,宋詞中的香車不是虛詞,而是社會真實風氣的反映。 例如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他有一首《青玉案》,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過現代人大概只記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名句;卻忽略了寶馬雕車香滿路,這裡的香,可能是由於車上掛有強勁的香囊,令沿途都芬香撲鼻。 又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永遇樂》的詞,曰: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詞中便引用了香車寶馬。 在中國,曾出土過不少的馬車,Chinesemahan去年往西安參加一個國際活動時,也特別去了著名的兵馬俑博物館,去看出土的馬車和馬車上的傘。但是至今未見到香車寶馬出土的實物。 濟北王墓是山東省建國以來考古發掘中唯一未被盜掘的漢代王墓,墓主即為西漢漢文帝時以七國之亂而著名的濟北王劉寬……1995 年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後來展出了該墓前後出土文物2000餘件,證明展覽時的介紹文字用香車寶馬,但內容只提及出土的 5 輛車的鎏金嵌金銀飾件,馬車複製品及文物精品特寫照片,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燦爛的馬車文化。因此,可能沒有出土有車上懸掛懸掛香囊的實物。 (六)廁所焚香。《晉書·王敦傳》里說到石崇家的廁所——常有十餘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廁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脫衣。暴發戶派頭的石崇家的廁所因為焚香,而在當時聲名顯著,成為一時笑談。 記得已故的香港企業家林世榮(Lam Sai-wing)生前以10年的時間建造了一座黃金宮殿﹐以6噸黃金裝飾,當中有一個金馬桶並不僅僅是一個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的、功能完備的可沖水24K寶座。石崇和林世榮,前後相距近2000年,在心態上都十分接近,就是好出位和炫耀。
(七) 熏炙衣被。香除了用於不同的地方之外,古代還有一個作用是用來熏炙衣被,而且熏香最初是宮中的習俗。據《後漢書·鍾離意傳》記載,蔡質《漢官儀》曰:尚書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縑白綾被,或錦被,晝夜更宿,帷帳畫,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隨時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書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者。伯使從至止車門還,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熏,從入台中,給使護衣服』也。可見當時用香熏烤衣被是宮中的定製,並且有專門用來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樓。衣服經過熏炙后,穿起來應有芬香的感覺。古宮詞寫到:西風太液月如鉤,不住添香折翠裘。燒盡兩行紅蠟燭,一宵人在曝衣樓。 文章來源網路 作者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