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要剪中國的羊毛?半個中國的財富將浮出水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 2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趙筱贇

  

  最近一段時間來,隨著美國對南海事物介入日益加深,使得中國與一些東南亞國家在南海權益爭端逐漸升級。

  美國甚至為了彌補它在東南亞地區一些盟友在非法侵佔中國在南海合法海洋權益實力上的差距,派出軍艦和戰略轟炸機非法闖入中國在南海固有領土,美濟礁和華陽礁十二海里內對中國在主權範圍之內,進行的人工填島作業進行干擾,美國這種行為不僅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同時,也使南海局勢複雜化、白熱化。

  將背景拉得再遠一些,2012年釣魚島爭端、黃岩島爭端……梳理一下會發現,今天中國遇到的所有麻煩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

  國防大學喬良將軍喬良指出,美元霸權的建立是從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脫鉤開始的。此後,我們進入到一個真正的紙幣時代,簡單地說:美國人可以用印刷一張綠紙的方式從全世界獲得實物財富。美國由此變成一個金融帝國,把全世界納入它的金融體系之中。

  這一點,通過40年來美元指數周期圖表—「10年走弱、6年走強」,可以看得非常清楚。1971年之後美元指數走低,大約持續了近10年時間。大量美元去了拉美,給拉美帶去了投資拉動,也帶來了繁榮。

  到1979年,美國決定關掉泄洪閘。馬島戰爭打響后,全球投資人紛紛從拉美撤資。從拉美撤出的資本幾乎全到了美國,給美國帶來了第一個大牛市。美國人又拿著賺到的錢,狠狠剪了一次拉美經濟的羊毛。

  美元指數從1986年又開始一路下跌,10年時間內,美元又像洪水一樣向世界傾泄,這次是亞洲。從「亞洲四小龍」、「亞洲雁陣」等經濟繁榮,到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手法與拉美如出一轍。

  如潮汐一樣準確,2012年,美國又開始為美元指數由弱轉強做準備,辦法還是老一套:給別人製造地區性危機。可以斷定,現在輪到中國了。

  於是可以看到,2012年中日釣魚島爭端、中菲黃岩島爭端之後,中國周邊的事情層出不窮,一直到去年中越「981」鑽井平台衝突,再到後來的香港「佔中」事件。

  美國人需要製造一次針對中國的地區性危機,讓資本撤出中國,去追捧美國經濟。

  中國人用打太極的方式,一次次化解了周邊危機,結果直到現在,美國人最希望的在99度水溫時出現的最後1度,始終沒能出現,水也就一直沒有燒開。

  美國人宣布戰略重心東移,挑起釣魚島爭端、黃岩島爭端,阻撓亞投行,如今又攪亂南海局勢,背後有著「深謀遠慮」,意在製造引發地區性危機的「炸點」,意在阻止人民幣成為美元的又一個挑戰者。

  事實上,作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戰對手,中國潛力依然巨大,這個潛力,首先來自另外半個中國財富的復活。

  住房貨幣化改革的完成,讓中國城市的土地進入了國民財富的循環圈。但是,中國仍然有廣大農村的土地財富沒有貨幣化,這意味著中國至少還有一半的財富,仍然沒有納入中國的金融大循環。

  也就是說,中國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仍然有一半的潛力,沒有發揮作用,它意味著國家金融力量的低估。現在,是該糾正這個低估的時候了。

  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顯示,中國將鼓勵房地產開發商降低房價,以消耗一部分庫存。國家將推動地產商的整合,並鼓勵他們改變自己的營銷策略。撤銷對房屋所有權的過時限制。

  評論人士雷思海分析,「撤銷房屋所有權過時限制」可以有兩個字面解釋,一是,對房屋所有權的某些限制要取消。而目前有關房屋所有權的限制,主要就是土地使用所有權的70年限制;二是,目前對房屋所有權的70年時間規定(實際是土地使用權)要取消。

  不管是哪一種,都基本意味著70年土地使用權的延長,甚至是有可能撤銷時間限制。其實,根據《物權法》第149條明確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

  合富房地產經濟研究院院長龍斌認為,很有可能是國家土地所有權制度的一個重大變革。目前土地所有權是公有的,使用權有年限,而房屋是私人永久所有的,兩者之間存在矛盾,這也是居民關注的焦點。

  按照法律規定,如果居民沒有土地所有權,卻要被徵收房產稅。這對居民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法不合理的。

  房地產市場和地方財政狀況決定了是否徵收房產稅、要征多少。目前,地方庫存較大,徵收房產稅可能性低。可能更多的是為了鼓勵居民買房產的信心,為去庫存服務,而不是為徵收房產稅做鋪墊。

  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彭澎稱,土地所有權暫時不太可能有所突破。更多的可能是探討土地使用年限滿70年後,如何對接房產稅的問題,將可能是未來改革的一個方向。

  「城市房屋土地使用期限取消限制的話,農村土地產權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革,它將給農村資產的貨幣化,插上翅膀,中國的財富格局將因此而巨變。」雷思海指出。

  中國農村貨幣化的落後,就意味著中國是在以半個中國的財富,在與世界競爭。還有農村土地這一半財富,沒有完全參與到中國的國際競爭之中來。

  在以經濟與金融為主要競爭舞台的時代,將一部分國民財富排斥在國際競爭的舞台之外,就如同一個人,只用自己的半邊身體,在摔跤場上與人摔跤一樣,是必然要吃虧的。

  過去10年來,中國的財富見證了高速增長,GDP從美國的1/5不到,增長到美國的60%,從根本上而言,是半個中國財富的激活所導致。而這半個中國財富的激活,最大的源頭就是1999年以來,城市住房商品化改革,讓中國城市土地財富的價值得到了正常的體現。

  花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此前表示,在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城鎮化過程當中,如果土地特別是農地不能貨幣化的話,中國城市化很難完成。

  他表示,土地是很多農民最重要的財產,也是在中國最重要的財富之一,一個農民他不能把他現有的土地變現,到城市去定居,沒有這樣一個融資的方式,任何其他的政府融資都顯得微不足道。

  對於土地如何貨幣化,沈明高表示,可以發行土地收益債券,比如說上海的郊區,很多的村裡面土地已經基本已經集中,農民每年拿到800塊錢一畝的收益,由村裡面租出去,然後一年發給農民租金。

  800塊錢一畝這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這一塊土地,一畝地就是債券,假設這個債券的收益率是每年4%,這個土地的面值就是2萬塊錢人民幣。

  當然2萬塊錢人民幣農民是不會賣的,但是能不能變成一個債券,讓農民在市場上交易,如果有些人認為土地未來是會升值的,收益率也會改變。

  當然,城市土地貨幣化的過程,也帶來了分配不公的問題,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隨著土地不斷地升值,那些越早在城市土地貨幣化過程中獲得土地使用權的人,越是獲益最大。不過,這是另外一個領域的問題,需要從分配製度上加以解決。

  而從全球競爭的角度而言,包括土地貨幣化在內的中國所有經濟要素的貨幣化,是中國經濟壯大的必然之路。

  如果中國土地不貨幣化,它的真實價值就會被嚴重低估。

  因為,中國的經濟開放程度在世界上是最靠前的,中國進出口貿易的一半份額,是外資所有。可見,土地作為經濟要素之一,已經非常深入地參與了中國的對外經濟往來,但是,這部分應該體現的價值,卻被低估了。

  2010年10月,中央電視台播放了一條調查新聞,探秘一群特殊的富裕農民群體。他們都位於大城市的邊緣地帶,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邊緣。由於靠近城市,它們的宅基地被貨幣化了。農民不僅分到了房子,還得到了一大筆補償金。這些農民由於接近大城市,率先嘗到了農村宅基地貨幣化的甜頭。這僅僅是中國農村資產貨幣化的一個開端。

  由於歷史與制度上的原因,目前農村的貨幣化程度非常低,農民所擁有的居宅還沒貨幣化,也就是說你不能像城市住房那樣自由買賣,當然你也不能拿你的宅基地去抵押貸款了,因為價值沒有辦法評估。這樣,農民的財富就是死的,這對農民來說,其實是不公平的。

  伴隨城鎮化進程的穩步推進,這一局面將有望改變。中國農村地區,將像過去10年的城市地區一樣,因為城鎮化與貨幣化,而迎來巨大的財富激活效應。

  僅僅以住宅貨幣化來看,7億農村人口,人均住宅面積即使按照城鎮的同等規模、價格按照城鎮價格的一半來算,也將意味著近65萬億元的財富將被激活,這65萬億元的財富,不再是沒有名分、無法估價、更無法流動的「死水」,而是可以與中國的城鎮財富一起,參與國際競爭的「活」資產。

  如果再算上農村非住宅土地的貨幣化,將帶來更大的財富盤活效應。

  如果在未來1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也就是從目前的7億,上升到9.3億的話,年均社會消費額可以從目前的10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可以維持20年。

  而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新增投資需求6.6萬億元,能夠替代10萬億出口。同時每1%的鄉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就能使中國居民消費總額提高0.19~0.24個百分點,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能帶動居民消費總額增加1200億元。

  以十年作為衡量窗口,從歷史歷程看,從特定角度歸納的話,中國經濟改革歷史的十年大致可以歸結為土地貨幣化和資本化的故事,每一個十年也都有催生增長動力的制度性改革和一個新的"增長極"。

  第一個十年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結束於1992年(即小平同志南巡)。從土地周期的角度講,這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是農村承包制改革和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改革,前者將農地使用權轉讓給農民,後者將城市國有土地使用權通過市場交易賣給外商,這兩大制度突破釋放了土地作為資產的產出功能,分別實現土地與勞動力、土地與資金的結合,也造就了"珠三角"等的快速增長,使之成為個"增長極"。

  第二個十年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結束於2002年。這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是房地產住房制度改革和分稅制改革,前者將數十年積累的城市住房以極低的價格賣給市民,使之成為可交易的、有產出能力的"活資產",這是一次典型的存量資產貨幣化的過程。

  在當時特定的國際環境和全球化迅速推進的背景下,一個自然的結果是中國的通脹率迅速降低,開啟了長達近十年的"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組合"。

  後者則完成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一定意義上的財政分權,儘管統一稅率和分成比率是固定的,但是不同地方政府之間卻可以通過調整工業用地價格來吸引外商投資,以工業用地作為槓桿實現稅收收入化,這造就了"長三角"製造業的奇迹,並使之在不足十年的時間裡成為中國第二個"增長極"。

  第三個十年始於新世紀的2003年,終於2012年。這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是土地"招拍掛"制度改革和加入WTO,一個直接的結果是房地產和出口成為推動中國新一輪長周期繁榮的兩大"超級因素"。

  如果說第一個十年的土地主題是農地、第二個十年的土地主題是工業用地,那麼這個十年的土地主題則是住宅用地。

  如果說農地改革為農產品產量增長提供了制度條件、工業用地大量出讓為製造業繁榮提供了條件,那麼住宅用地"招拍掛"則為土地出讓金的大幅增長、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提供了可能。

  中國人民銀行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37.40萬億元,同比增長13.7%。這幾乎相當於中國年度GDP的兩倍,遠高於美國和日本的同一比值,中國經濟目前的貨幣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這使得許多人認為中國貨幣已經嚴重超發。

  但是中國作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也是正在貨幣化進程中的經濟體,貿易的發展、資源的配置、人口的流動,都需要依託貨幣化才能更好地進行。

  這在全球其他發達經濟體中也是已經證明了的。用周小川的話說,超發是貨幣化這副葯的副作用。但副作用也會帶來危害,其直接的作用就是會帶來物價上漲、通貨膨脹。

  這就需要中國尋找可以吸納這些超發貨幣的「蓄水池」。從2002年至今的十年間,中國貨幣總量已經擴大了5倍,在這個過程中也在尋找可以緩衝的領域,例如股市的不斷擴大,房地產十年間的規模擴大和房價上漲,充當了吸納超發貨幣的巨大「海綿」,這種吸納作用至今還無可替代。

  但是,股市擴大的規模效應在減弱,房地產市場緊縮政策的執行也將對吸納資金有心無力。

  那麼土地的貨幣化將是中國下一塊吸納超發貨幣的「海綿」,不僅農村土地計價會引入巨量資金到農村去,而且會促使農村加快建設和城鎮化,這都將為貨幣留下一個大的蓄水池。

  可以說土地貨幣化之後的農村將是超發貨幣的廣闊天地,資金在那裡將會大有作為。如果這些錢固化到農村土地市場中,相信其將會減弱對於整個中國經濟的衝擊。

  事實上,城鎮化的推進,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下一個社會財富大跳躍的10年,並將徹底改變中國的內外需求格局,中國的經濟發展將不再看外部臉色。

  這也將為中國抵禦外部經濟與金融環境突然惡化的衝擊,構築一道巨大的緩衝牆。

  作者:趙筱贇

  來源:商業見地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4: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