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李世民和康熙為何要公開貶低長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0 07: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長城就像一條游龍,橫亘東西萬餘里,雄踞於中國北方廣闊草原與千萬畝耕田之間。雖然它早已化作歷史的陳跡,卻一直都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象徵,長城作為軍事防禦設施,被歷代帝王沿用長達兩千餘年,可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長城卻被廢棄了。這是為什麼呢,

  

  皇帝為何不需要長城了?

  覺得長城用處不大的並非只有康熙一個皇帝,至少有另外一位非常出名的皇帝也持這個立場,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先說李世民對長城的看法。網友們都知道大唐帝國是從隋朝廢墟上建起的,李世民當了皇帝后,鑒於隋煬帝楊廣「興眾百萬,北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綿亘千餘里,死者太半」,大肆營造,虛耗民力的弊端,他就告誡手下說:隋煬帝這個人不知道用忠良的人才,也不知道善待老百姓,就知道天天修長城,勞財傷民,才被滅掉的。

  到了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的時候,突厥屢犯,邊患日亟,鑒於秦漢以來防禦匈奴的歷史經驗,朝廷里有不少官員建議李世民修長城。可李世民認為:「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在他看來,掃清外寇,消除邊患,締造和平,修築長城並不是正確選擇。

  他對大臣們說:「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委派李勣,他看重的是「人才」;避免「勞民」,他重視的是「人心」。在他看來,人才與人心,與長城相比,作用更加強大而持久。

  事實也是如此,唐朝政權經過「貞觀之治」與「開元之治」,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開放、最強大的國家,「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中古時代的中國,也只在唐朝首都長安呈現過。外敵的消除,國勢的昌盛,其所依靠的恰恰不是長城。

  再說康熙,康熙三十年(1691),有大臣看到長城年久失修,建議撥款修理。康熙帝繼承皇太極、順治帝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進而又發展成為「中外一視」、「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發現長城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尤其不利於與「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於是否定了修長城的建議,並說出了一段意義深遠的話: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也。」

  康熙帝總結了歷代修長城的歷史教訓,悟出一個治國的大道理:長城再堅固,也無法保障國家的安全,惟有「養好」百姓,讓他們高興,才會得到治國之本,邊境自固而無憂。這就是「眾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決策廢棄長城,實際是拆除了分割廣大漢人與「三北」少數民族的一道隔離牆,不再有內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0: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