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帝王為何叫「皇帝」,皇后又為何叫「哀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0 04: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皇帝的由來

  

  歷史上把君主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或單稱「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秦滅六國后,秦王政覺得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號,顯不出他的偉大,更不能讓後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們商議改帝號之事。

  皇後為什麼叫「哀家」

  

  哀家一詞應該是太後用的,而且是皇帝已死情況下,其皇后也就是後來的皇太後用的,意思是未亡人,哀痛先皇。皇后自稱哀家應該是個笑話,否則豈不是詛咒皇帝?那可是死罪。「哀」隱含先帝去世之意,稱「哀家」的只能是太后、太妃。

  皇帝為何自稱「朕」

  

  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個普通的字,誰都可以用的,並非國君專有。此前國君專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謙稱。自秦始皇開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歸了王爺以下的貴族,例如侯爵,孫權致書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當時他只是吳侯。寡人就沒人用了,反正也不需要再謙虛了。

  皇帝為何自稱「寡人」

  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庄公夫人庄姜自稱。唐以後唯皇帝得稱寡人。

  「陛下」的由來

  人們在文藝作品中,經常會看到臣民把皇帝稱為「陛下」的情況。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台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為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太上皇」的由來

  秦朝末年,楚漢爭霸,漢高祖劉邦最終取得了勝利。漢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劉邦十面埋伏,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突圍不成,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參拜自己的老父親。誰知有一天當他又去參拜父親劉太公時,卻見父親穿著一件舊襖,手拿掃帚,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大吃一驚,急忙上前攙扶父親,而劉太公卻連連後退。劉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您的父親,也只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殺頭的。我也不想為這事壞了天下的法紀。」漢高祖犯了愁,對於怎樣才能不失禮度地對待自己的父親,他一直想不出個好辦法。後來,有個大臣說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親為太上皇,建議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劉邦聽了這話大喜過望,馬上舉行大典,將劉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親從此就被稱為「太上皇」,這一叫法歷代沿襲下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