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雞血少打自然不狗血 拿破崙從未說過中國是「睡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5 06: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吾愛吾祖國,吾愛吾同胞之國民。」1902年,梁啟超寫下這樣一句話時,「同胞」這樣一個原先代表血緣關係的詞語,在這裡卻轉變成為國族的象徵,即「同國之民」。

  同樣,中國原本不產的獅子在近代卻成為中國的國家象徵,而有「睡獅」「醒獅」這樣的說法,甚至傳言連拿破崙都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千萬不要叫醒它,否則世界將為之震動」。

  12月28日,在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的「科技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分野與融合——艾爾曼(Benjamin Elman)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上,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楊瑞松對「同胞」、「睡獅」這兩個塑造了中國人國族認同的關鍵詞的起源進行了分析。

  楊瑞松認為,「同胞」和「睡獅」二詞被賦予國家民族的內涵,既有中日文化相互影響的大背景因素,又都與梁啟超這個關鍵人物有著因緣際會的瓜葛。「同胞」的現代意涵被梁啟超從日本引入中國,而「睡獅」則和拿破崙沒有一點關係。

  一本日文暢銷小說啟發了梁啟超

  在今天,我們很習慣於使用「同胞」來指稱同一國之國民,比如香港同胞、台灣同胞。但是,它原本只是指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所謂「一奶同胞」。由此衍生出同國之國民的意涵,楊瑞松認為,首先是在19世紀的日本出現,而後經由梁啟超引入到中國。

  「嗚呼,我三千五百多萬的同胞兄弟啊!若兄弟們以與吾人同感同情,為何不前進而只肯望國會的開設?為何不奮起而只欣慕民權的伸張?為何不誓言而只企盼國權的擴張?……」像這種用「同胞」來形容國民,至少在1870年代末期的日本已相當普遍,成為代表國民意識的關鍵詞。

  1898年戊戌政變之後,在匆忙搭船逃亡日本的途中,梁啟超偶然間從日本軍艦艦長那裡得到一本當時日本暢銷小說,小說原名叫《佳人之奇遇》。

  

  

  日本小說《佳人之奇遇》,作者為東海散士(柴四朗)。

  梁啟超不僅看了小說而且後來還翻譯出來,可見他對這本小說充滿了興趣。就在梁啟超到日本后,發表於《清議報》第一期的文章裡面,「同胞」這個他此前所有文本裡面都沒有過的字眼首次出現,他寫道,「嗚呼!此正我國民竭忠盡慮,扶持國體之時也,是以聯合同志,共興《清議報》為國民之耳目,作維新之喉舌。嗚呼!我支那四萬萬同胞之國民,當共監之。」

  在楊瑞松看來,二者之間顯然存在著直接的因果聯繫。「在《佳人奇遇》這本書里,現代意義的『同胞』一詞出現了8次。」楊瑞松認為,開始引入現代意義的「同胞」一詞,並非單純的語言問題,而是表示梁啟超開始思考,除了過去所嘗試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外,是否還有另外一種通過呼喚民族同胞覺醒的自下而上的方式。

  

  梁啟超從《清議報》第一期就開始連載漢譯本《佳人奇遇》。

  誤譯產生的「睡獅」

  長久以來,中國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甚至在遭遇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機時,很多中國人仍然深信中國是厲害而強大的,具備實力,只是還沒有發揮出來,甚至認為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也看到了中國巨大的潛力,而稱呼中國為「睡獅」。

  甚至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拿破崙曾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千萬不要叫醒它,否則世界將為之震動。」但是,楊瑞松研究發現,關於拿破崙的中國睡獅論,並沒有任何確切的文獻證據。這個說法在中國影響甚巨,被普遍接受,這也引起了國外學者的注意,他們遍查有關拿破崙的檔案文獻,結果證實這個說法完全是謠傳。

  實際上,西方當時的言論中,常常提到的是「中國沉睡」這件事,其重點是說中國處於昏睡不醒的狀態,而並不是說它醒來以後可能展現的威力。

  曾國藩長子、著名外交家曾紀澤對此回應說,中國是先睡后醒。但1898年在澳門發行的《知新報》里一篇題為《日人大澤龍論中國情勢》的日文文章里,可能因為語境或翻譯的問題,曾紀澤的說法變成了「曾紀澤嘗比支那於眠獅」。於是,曾紀澤——支那(中國)——眠獅第一次發生了聯繫。

  

  曾紀澤

  1899年4月30日,梁啟超在《動物談》一文中提到,「其人曰:英語謂之佛蘭金仙,昔支那公使曾侯紀澤,譯其名之睡獅,又謂先睡后醒之巨物。」這樣一來,曾紀澤提到的先睡后醒在梁啟超這裡就轉成了「睡獅」。

  楊瑞松對這種轉變給出的可能性假設是,梁啟超聽過曾紀澤「先睡后醒」的說法,但大概只是知道這個文章大意,並未讀過內容。不過他與《知新報》的關係非常密切,很有可能他從那裡得到所謂曾紀澤說中國是睡獅這樣的說法,然後化為寓言故事寫到了《動物談》中。

  梁啟超此文發表之後,睡獅的說法逐漸流傳,比如1902年蔡元培在杭州籌組明強學社,公告就有「我國睡獅不覺,尚未進入民族主義之時代」之句,黃遵憲在1903年作詩贈梁啟超則有「散作槍炮聲,能無驚睡獅?」而後鄒容、陳天華的《革命軍》和《猛回頭》中都有睡獅、醒獅的說法,並在傳播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乃至有《醒獅》雜誌的出現。

  但是,無論如何,同胞、睡獅成為塑造中國國族認同的符號,在當時確實凝聚和鼓舞了中國人的勇氣。甚至到20世紀八十年代,當聽到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中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唱出「豈讓國土再遭踐踏,這睡獅漸已醒」時,不是仍然能夠喚起中國人的共鳴嗎?

澎湃新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1: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