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許知遠:海妖伺服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5 01: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月12日 晴

他稱它們是海妖伺服器。

華爾街的對沖基金、谷歌、臉書、亞馬遜,或許還有正迅速興起的優步、Airbnb,都在在加入這個行列。倘若在荷馬史詩中,塞壬用她們魅惑性的歌聲,讓旅途中的水手們喪失意志、迷失於歸途,那麼這些技術巨頭們,則收集海量數據,創造了一個封閉的、剝削性的循環鏈。你的免費勞動成為海妖公司的利潤來源,它們用這些收入投入廣告,吸引你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其中。沒錯,你已深陷這個遊戲之中。

去年夏天,我在伯克利山腰的一個庭院里,見到傑倫·拉尼爾(Jaron Lanier),是他發明了「海妖伺服器」這個概念。他批著散亂的非洲式髮辮,它們象生長出來的蔓藤(如果他的臉再消瘦些,就與搖滾歌手鮑勃·馬利頗有相似),或許就如頭腦中野草式的思想,闊大的身形勉強被裹緊於黑色T恤中。


在庭院里,四季如一的陽光下,海灣、金門橋與市區的高樓皆清晰可見。從這裡向南延伸至聖何塞的狹長地帶,就是矽谷。在那些發黃的山丘里、平庸的低矮建築群里,據說有此刻世界真正的革命中心——一場由技術與金錢驅動的革命,它正在深刻、全面性的重組我們的世界與我們的生活。

出生於1960年的傑倫·拉尼爾是這一切的見證人與參與者。事實上,他的模樣、裝束與個性,都象徵了此刻的矽谷與昔日矽谷的聯結,儘管此地的文化以記憶短暫、一心向前著稱。

1970年代,他就捲入了麻省理工學院「虛擬現實」研究先驅者的小圈子,並在日後將這一概念流行化,被譽為「虛擬現實之父」。他也曾與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交流,希望他不要把未來世界描述地如此黑暗。他還出任過斯皮爾伯格的《少數人報告》的顧問,讓電影里的未來顯得更可信。如今他是微軟研發部門的重要參與者,被普遍視作技術世界的「遠見者」(Visionary)。他還是個音樂家,試圖將東方與西方的音樂混在一起,他的家中有一個巨大的各式奇怪樂器的收藏室。他的朋友包括凱文·凱利、史蒂夫·喬布斯——他說在這個圈子裡,沒人象後者這麼有魅力、善於表達……



昔日的矽谷尚未成為輿論的中心,它似乎更繼承了西部的狂野精神,因為遠離中心而獲得特別的自由。這裡是流行音樂、反戰遊行、東方宗教、文學試驗的場所,科技是這所有先鋒力量的一支,或許是最不吸引人的一支。在六十年代的阿帕網被國防部發明時,網路技術不僅屬於一個狹小的圈子,而且是一個特別笨重、令人厭惡的軍工產業的延伸。不過,這些邊緣的、前衛的力量都分享著共同的烏托邦氣質——倘若現實世界沉悶、無可改造,那就去創造一個嶄新的世界。傑倫·拉尼爾心中的英雄人物泰德·納爾遜正是這樣的先驅:他清晰想象了一個聯結世界的誕生,每個人都成為全球網路市場的自由代理商,一種新的合作文化也就此誕生。

這個預言似乎實現了,網際網路如今把整個世界、所有人都串聯起來,而且誰也未預料到,這些烏托邦設想會轉變成如此驚人的商業成功。那個沉迷於印度冥想、熱愛約翰·列儂的喬布斯會成為超級的商業明星。對於傑倫·拉尼爾來說,一些連續感仍清晰可辨。蘋果店的設計就像是寺廟,喬布斯則把自己塑造成半宗教式的人物,這都是六十年代的流行氣氛。

代價也隨之出現。「技術的發展會降低一切生活成本,人們無需花費分文便能快樂生活。金錢、工作、貧富差距、養老計劃,沒人會為此憂心忡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卷,我卻對此深表懷疑」,他在2014年的著作《誰擁有未來》(Who owns the future)中寫道,「相反的,如果按照現狀自由發展,那麼我們很可能會進入一個失業嚴重的時期,相伴而生的是政治與社會的混亂。」

倘若這段話出自一位社會批評家,或許只被歸入路德派的行列——技術變革總是招致它的批評者。但這判斷是來自於局內人,一個現代技術世界的締造人之一,一個來自中心的反叛者。自從2011年出版《你不是個物件》(You are not a gadget)以來,傑倫·拉尼爾就變成了科技界的嚴厲批評者。在這本書中,他批評谷歌、臉書、維基百科導致交流的膚淺化,高度聯結的網路世界泯滅了個人主義,帶來了數字烏合之眾的興起……而在《誰擁有未來》中,他將批評視角置於整個系統——數字資本主義。他相信,這個系統的哲學與運轉方式,將導致災難。

「數字網路的崛起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創造價值,促進經濟的整體增長,相反的,從中獲取財富只是少數,並且後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大多數人無償勞動的基礎上。」他相信不合理的統計方式,讓普通人的貢獻貶值。你的個人付出——上傳照片、分享音樂、回答問題、閑聊,為公司創造巨額了利潤,但你卻沒有分享到任何東西。它造就了一個假象:似乎是機器完成了這些,而非具體的個人。他列舉了一個例證:作為上一輪照相技術的制定者,柯達公司在鼎盛時期市值280億美元,僱員超過14萬,但是當Instalgram2012年以10億美元出售給Facebook時,它只有13個僱員。

它相信在這種「普通人分享信息,精英人士卻通過它們創造巨額財富」的模式下,中產階級將被摧毀,也因此整個經濟體難以維繫。

傑倫·拉尼爾本人的聲調柔軟,內容卻尖利,一些時候,聽起來不像是來自矽谷的預言家,而是19世紀中葉的馬克思。馬克思面對工業資本主義興起時的各種弊端,相信必須創建一個嶄新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制度,來消除這種弊端。或者按照傑倫·拉尼爾更喜歡的另一個類比,此刻的矽谷與19世紀末的「鍍金時代」頗有類似,當時的鋼鐵、石油、鐵路等巨頭壟斷了大量的金錢與資源,唯有一場遍及政治、社會領域的「進步主義運動」才打破這一切。

把谷歌、臉書充滿朝氣的領導人與19世紀的「強盜資本家」們作比,似乎仍顯牽強。這些海妖伺服器興起的速度、涉及的範圍驚人,它們在面臨新競爭者、新技術的壓力時,其壟斷地位仍可能被隨時顛覆。但是傑倫·拉尼爾刺耳的聲音仍至關重要,它提醒我們矽谷神話的另一面:技術革新並不總帶來我們希望的個人解放與社會進步,一些時候也有摧毀性的後果,需要有更多其他力量來制衡它。在這場巨大的轉變中,對於個人權益的保護至關重要,個人不應淪為巨大歷史浪潮、技術變革的犧牲品。

誰是中國的海妖伺服器?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或許還有后加入的小米與京東……在它們背後,那些龐大的電信、金融機構(乃至國家機器本身)才是更令人生畏的海妖。它們沉默、武斷地吞取個人的信息。我們曾經以為,前者的興起,可以制衡後者的絕對壟斷。但如今,它們似乎正日益結合成一種新型聯盟,個體似乎更加難以逃脫。

涉及百度貼吧的最近一次醜聞——海妖把用戶的信息與信任直接出賣給無良的藥商——再度提醒了這種危險性。整整20年,我們歡呼網際網路帶來的啟蒙、個人解放、權力分散,如今正在開始經歷技術革命的另一面。

0

主題

84

帖子

55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57
沙發
charlie88.su 發表於 2016-1-15 14:23 | 只看該作者
眼下,這新名詞叫「大數據」,這大數據經過網路和資料庫把人的一舉一動收集的清清楚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9: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