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遊記》出現了6個怪名字的賊人有何深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4 05: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經過諸多的磨難,孫悟空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師傅。從五指山下脫身之後,悟空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唐僧和孫悟空告別了陳老漢,繼續趕路。陳老漢本與悟空認識,悟空告別了陳老漢,也正式與之前的他說再見。

  話說悟空與唐僧二人趕路之際,碰到了幾個賊人。他們大吒一聲道:「那和尚!那裡走!趕早留下馬匹,放下行李,饒你性命過去!」這一聲,唬得那三藏魂飛魄散,跌下馬來,不能言語。孫悟空安慰了師傅,找他們理論。那幾個賊人說:「我等是剪徑的大王,行好心的山主。大名久播,你量不知,早早的留下東西,放你過去;若道半個不字,教你碎屍粉骨!」孫悟空告訴他們說:「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聞得列位有甚大名。」其中有賊人答道:「你是不知,我說與你聽: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好,到此,本文的幾位主角出現了,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這六個名字很奇怪,大家看了也會發笑。不僅名字奇怪,還有一個特點,與人體器官有關。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會想到一個詞「六根清凈」。這個詞,我們在書中,在影視劇中,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出自《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靜。」六根,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意是念慮之根,身是觸根。佛家以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為六根清靜,心中不因接收到感覺而起漣漪、妄想,比喻已沒有任何慾念。

  在佛教,還有一個詞—「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佛說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皆空」說的是,這五者都沒有了,自然就能達到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六根清凈」,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破除一切業障。「五蘊皆空」,是要看破世間的本質,一切皆是虛妄,如此才能達到達成境界。

  對於悟空來說,他不明白這「六根清靜」、「五蘊皆空」之意,可作為唐僧,他應該很清楚,他是高僧。此時出現了這樣奇怪的六個賊人,其用意無非是告訴唐僧,取經路上會有很多誘惑,要「六根清靜」、「五蘊皆空」不能有任何不應有的慾念,要看破世間的本質,一切都是虛妄。這一點,是整個取經路上的重點。唐僧師徒能做到「六根清靜」、「五蘊皆空」嗎?從後面的情節來看,顯然不能。不過,通過歷練之後,他們都做到了,最終修成正果。

  以上是關於佛教的一些內容,除此之外,作者還有其他的意思要表達嗎?有。這六人是賊人,賊人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是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總想不勞而獲的人。小說《西遊記》諷刺了官場的黑暗,這六個賊人也代表了當時明朝的一類官員。他們在其位不謀其職,與賊人一樣,好吃懶做,遊手好閒,不勞而獲。他們是披著朝廷命官官服的竊賊。他們竊取的是國家的財富,竊取的是人民的勞動果實。他們傷害的是大明王朝,傷害的是眾多供他們吃喝的平民百姓。他們頭上頂著「父母官」的頭銜,卻做著坑害老百姓的事。他們說百姓是他們的衣服父母,可他們專坑「父母」。

  小說本身的情節有了,諷刺的意味有了,還有什麼?還有對人的警示。我們不是佛家弟子,用我們普通人的眼光來看,這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與「貪念」和「慾望」息息相關。

  眼睛看到某些東西就會歡喜,可這東西是你的嗎?你應該擁有嗎;耳朵聽到不好的話就會發怒,難道你只想聽好話?批評其實也是一種關心;鼻子能嗅到自己喜愛的味道;舌頭嘗到喜歡的東西就會一直思念著它;心裡的慾望一直難以滿足;人有了太多的憂慮,身心就會受到傷害,只有減少了憂慮,身心才能安穩。

  當一個人的貪念和慾望無限大的時候,這人也就成為了賊人。儒家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謂君子之為與不為之道也!

  在利益面前,人最難做到的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事,誘惑再大也不能去做,不是嗎?

  「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記住這六個名字,對你是一種警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5: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