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稱中國外交政策出現有趣調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8 22: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月5日刊登題為《中國希望成為哪種類型的大國?》一文,作者為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羅伯特·曼寧。文章稱,對美國、日本及其盟國來說,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可能源於這樣一種趨勢:即使中國已融入全球經濟和現有制度,它依然試圖通過創建挑戰現有地區和全球秩序的替代性機構來確立其大國地位。

  文章稱,不過,近期的一連串事態發展——尤其是中國在中東展開的積極外交——讓任何關於北京全球戰略的判斷變得複雜起來。

  文章稱,最近幾個月,世界目睹了中國外交的有趣——至少是戰術性的——調整:告別2008年後「咄咄逼人」的強勢姿態,轉而採取推動中國全球交往的更熱情友好的姿態。一個例子是去年9月的中美元首會晤,當時中國領導人承諾在網路安全這個敏感問題上與美國合作。更引人關注的是,中國領導人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面,恢復了中日韓三邊會晤機制,並與越南和菲律賓改善了關係。

  最重要的問題是,這種看起來更為友善的中國外交是否僅僅是一種戰術改變,抑或是對於在強勢推進明顯以中國為中心的議程時用力過猛的一種認錯。

  或者這更多地是一種對沖策略?近期的一系列事態也許指向另一個方向:中國樂於在經過改革的國際體系中承擔與其經濟和地緣政治分量相稱的更為重要的角色。一個例子是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地位得到了加強,該機構最近把人民幣納入了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美國國會最終批准IMF改革方案后,中國在IMF的投票權比例也有所提高。

  文章認為,更令人感興趣的也許是,中國在大中東地區的積極外交。中國一直利用其核心外交政策原則之一——不干涉別國內政——作為自己在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搭便車的借口。但當敘利亞政府官員和反對派組織近期聚集在北京的時候,中國已決定幫助尋求敘利亞內戰的解決之道。中國在中東日益加強的角色不僅反映了其對國際地位的渴望,也反映了其在該地區不斷增加的巨大經濟利益。中國60%的石油是進口的,其中大多數來自中東。

  文章稱,中國在大中東地區採取的新的積極姿態是否將取得積極結果,還存在很大的疑問。不過,鑒於中東在未來十年很可能陷入多層次的民族和宗教紛爭,如果中國的這種新外交姿態是一種趨勢,那麼這對於困境中的美國外交而言或許是一個可喜的補充。

  文章稱,不過更大的問題是:是否能從中國在中東新的積極姿態中得出任何有關北京全球意圖的更宏觀的結論?它是否反映了中國已接受現有秩序,抑或中國的外交積極姿態只是一塊墊腳石,目的是推動經過修正的以中國為中心的秩序?此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成為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合作夥伴還是競爭對手仍有待觀察。中國是否會趨向於在南海爭端中妥協?北京是否會同意與美國簽署有效的雙邊投資協定,並消除其民族主義經濟政策,從而允許美國企業獲得更廣泛的中國市場准入?尤其是,中國能否接受全球公共領域——網路、空中、太空及海上——的國際準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