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薄熙來的政治遺產

[複製鏈接]

2503

主題

3368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677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元旦小長假剛過,習近平和李克強便開啟了2016年首輪國內考察之行。按照官方媒體報道,1月4日,習近平來到重慶,考察了果園港和一家科技企業;而就在同一天,李克強在山西太原訪問的消息也在各個渠道流傳開來,考察地點包括太鋼集團、晉商博物館,以及太原的棚戶區改造項目。

看似按部就班的考察,背後的經濟乃至政治意義卻不容小覷:習近平執政后第一次去重慶,李克強在總理任上第一次去山西;兩地在十八大之後都經歷過官場地震。兩地目前在經濟上的表現大相徑庭,一個領跑全國,一個排名倒數。

這還不算,更加吸引輿論關注的,還是重慶。這是2007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之後,時隔9年再次有最高領導人來到這座西南重鎮。2007年薄熙來主政重慶后,「唱紅打黑」的重慶模式火遍全國,緊接著又在2012年戛然而止,薄熙來也從政治明星淪為階下囚。即便事情已經過去好幾年,在輿論眼中,重慶的敏感成分依舊難消。甚至不少人狐疑:雖然日薄西山,但習近平仍然走著沒有薄熙來的重慶模式的道路。



大部分媒體都認為,習近平將重慶作為「第一站」,「首先是出於經濟層面的考慮」。中國面臨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而重慶在全國的表現「一枝獨秀」,官媒預測其2015年的GDP增速為11%,這個數字足以讓重慶繼續在全國穩居頭名。一些媒體還翻出了重慶市長黃奇帆之前的表述,說「重慶經濟最有價值的地方是產業結構狀況趨勢比較好」,第三產業產值已經大於第二產業,而且「企業利潤保持高增長」、「房地產投資佔比下降」。

因此有國際媒體認為,「重慶的經驗顯然值得借鑒」。尤其是「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成為中國經濟關鍵詞的情況下,「習近平顯然是希望通過重慶之行,讓重慶成為其他省份的『樣板』」。

無獨有偶,就在習近平考察重慶的同一天,《人民日報》頭版再現神秘權威人士,重點談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熱點問題。而上一次「權威人士」登臨最高黨報,則發生在2015年5月25日。無論是從歷史上看(毛澤東曾在解放戰爭時期用「權威人士」的名義在黨報上發表時評),還是從排版上看(對「權威人士」的專訪放在頭版核心位置,李克強出訪的報道放在其下),這個「權威人士」很可能就是習近平。

而新華社在習近平考察重慶的報道中,也特別選取了習近平強調「把創新搞上去」、稱讚果園港「這裡大有希望」兩個細節,被認為是印證了「突出經濟」的說法。有大陸媒體則對比了習近平在十八大后首次考察去往廣東的安排,認為這兩次行程都與「深化改革」相關,特別是這一次重慶之行考察的具體企業,更是「給『供給側改革』指明方向」。

此外,《人民日報》海外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從中嗅出了呼之欲出的大戰略味道,亦即 「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雖然早已提出,「相關的會議也大大小小開了多次」,但始終「沒有上升到習李的高度予以落實」,而習近平的這次考察相當於一個「信號」。另外,重慶之所以在目前的中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除了漂亮的數據,更因為「『一帶一路』的節點、長江中上游城市群建設、新型城鎮化、土地流轉等國家在推進的重點戰略,重慶都是政策的交匯點」。


習近平2016年的首次國內考察選在重慶,充分凸顯了重慶在中國目前的經濟地位



台前縱然萬水千山,也不過是給人看的。不為人所知的幕後,才是最亮點。

大陸媒體在報道這一點時小心翼翼,多是轉載新華社的通稿,《新京報》旗下的微信公眾號「政事兒」發表了一篇解局性質的文章,但說到「時隔9年後總書記赴重慶考察」、「重慶的特殊之處」等內容時,也基本停留在「擺事實」的層面,頗有欲言又止之感。

相比之下,國際媒體在這方面的討論要直接得多。一些西方媒體聯想到了剛剛結束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點名批評薄熙來、周永康等人「完全喪失黨性」;而在1月1日出版的一本摘錄習近平內部講話的新書中,「搞政治陰謀活動、搞分裂」、「肆無忌憚、膽大包天」、「獨立王國」等批評,也都指向了薄熙來在重慶時的作為。因此有評論認為,習近平「剛說完這些話」就去重慶考察,「不太像是偶然巧合」。特別是幾家擅長陰謀論的西方媒體認為,如果那些批判的言辭是「借死老虎指向活老虎」,那麼習近平前往重慶「就很可能是對外釋放要徹底清除政變根源的政治信號」。

更多的聲音則作出了相對適度的解讀。有美媒重提薄熙來落馬前對外聲稱「相信胡錦濤最終會去重慶視察的」,認為正是那次「逼迫式邀請」讓重慶「成了一個政治符號濃厚的『特殊城市』」,視察重慶對於中共高層來說似乎成了「不大不小的『禁忌』」。文章認為,隨著「唱紅打黑」印記的褪去,「重慶已經徹底從薄熙來的陰影中走出」,習近平這次考察重慶,就是要讓重慶「重新成為一個『正常城市』」。

也有評論將這個話題做了引申,習近平現在走的就是一條「沒有薄熙來的『重慶模式』道路」,新年首次考察前往重慶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這些人看來,「唱紅打黑」本質上與「一手發展經濟,一手維持穩定」的「中國模式」無異。重慶現在之所以能在經濟上表現出色,與薄熙來當年留下的「遺產」密不可分。而審判薄熙來時將案情與政治路線「做了徹底切割」,也表明「中共只是將薄熙來個人清理出政治舞台」。現在習近平考察重慶,其中交雜的政治意味與他的很多施政理念「暗相契合」。

不得不說,日薄西山時,曾有不少聲音認為,薄熙來政治遺產的某些方面有可能繼續留存下去。因為薄熙來是他那一代人里唯一真正試圖走出精英特權階層的小圈子、直接與老百姓對話的領導人。他在重慶執政期間的唱紅打黑運動雖然受到許多人的厭惡,但辯護者可能會說,薄熙來對重慶那些蛇頭、黑社會老大和犯罪團伙首領的打擊,至少使社會朝增強法治和提高可預測性前進了一步。

雖然薄熙來的打黑被證實為「黑打」,但不可否認遺產的某些方面確實留存了下來。一方面,小規模的「殺富濟貧」是大有市場的。比如對劉漢集團的打擊,就贏得了不少民意支持,尤其是那些四川本地敢怒不敢言的受迫害者,更是炮竹連連,以示慶祝。另一方面,在官商早已自動捆綁為命運共同體的當下,打擊錢袋子、白手套,就是在打擊背後的保護傘,也是當局不願意放過的維護執政合法性的一大籌碼。民眾的期待,加上當政者的現實需要,意味著打黑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不滿足於當局隱去政治問題給薄熙來治罪的自由派則認為,審判薄熙來不等於清算了「重慶模式」。「文革」結束后,官方還曾有過一段不徹底、不深刻的反思。薄熙來倒台一年有餘,當局卻從未對「重慶模式」進行過任何反思乃至討論,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地「既往不咎」向前看。所以,與其說重慶模式是薄熙來的遺產,不如說是薄熙來對毛澤東遺產的再利用,將其再次復活。待到習近平打黑旋風颳起,繼而順理成章被看做是這一預言得以驗證的籌碼。

站在中共的立場上,隱去薄熙來的政治問題,是自我保全的一種策略,因為不想讓政治鬥爭被進一步放大。延續打黑,卻不是對薄熙來政治遺產的繼承。更確切地說,薄熙來打黑實為黑打,是扭曲了的打黑,如李庄案、任建宇案,背後是薄個人家天下的政治野心。習氏打黑在逐漸走上正軌,放長線釣大魚,也是對薄熙來政治遺產論的一種粉碎。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種聲音當中,中外媒體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那就是現任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市長黃奇帆的仕途道路「看漲」。「政事兒」在報道中特別提到「60后」的孫政才「是25位政治局委員中最年輕的一位」,西方媒體也紛紛猜測孫是十九大「入常」的熱門人選。黃奇帆則被評論更多地提及,「先後輔佐六位市委書記」、「經歷薄熙來事件卻能『獨善其身』」、「經濟工作出色」已然讓其帶有了傳奇色彩。1月5日,網際網路上甚至開始流傳孫黃二人即將調任中央的「內部消息」。

這種流言雖不靠譜,但習近平用親臨重慶的方式對兩人的工作成績予以肯定,倒的確是被外界看懂了。孫與黃的仕途走向,大概是習近平考察重慶的政治意義中最能讓人產生期待的地方。

那個虎山寨主多管閑事,嫌我罵趙婷了。你終於跳出來了!你標榜小人物,自稱不過問政治,可是一有人罵貪官,你就不高興!我罵趙玉吉,我樂意,礙你蛋疼了?她是你乾媽?還是你干爺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沒事做你的窩窩頭,管這麼多幹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3: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