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IP電影還能熱多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7 03: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曹峻

  

  去年中國內地電影圈人人都在談論IP。各大論壇、聚會上,電影界操盤手和網際網路大佬們爭相表達對IP的膜拜,推崇。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洋洋自得的「IP製造法」甚至主張開發前期,從IP貼吧吧主和同人小說作者里挑選好手,分組寫故事殘酷比拼,「大逃殺」后留下最佳創意繼續推進,從而放棄和專業編劇合作,引起業內嘩然。2016年,IP還會是文化產業的靈丹妙藥嗎?

  IP:變異了的「知識產權」

  IP是英語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但在如今的中國內地電影圈,引申為「賣座電影版權」,這些電影多半改編自人氣爆棚,粉絲基礎深厚的小說,影視劇,遊戲,舞台劇等各種流行文化,取材範圍古今不論,地域不限,目前觸角已伸至日韓等國。因為原產品深受追捧,所以改編的電影從籌備到上檔都備受關注,賣座潛力無窮,更難得的是,此類影片往往容易衍生出一系列續集,為投資商帶來穩定持續的利潤。

  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堪稱最佳代表,連推四集,次次大賣。也有原創作品一炮而紅后刻意發展成賣座系列的,如徐崢繼《泰囧》大紅后費心經營的《港囧》。對業內大佬們來說,IP的最大優點有二:一是就算電影質量備受爭議,亦可憑藉強大的原作號召力在一定時間內,尤其是首映周末吸引大量粉絲捧場,保證相當票房,如搞笑力度明顯不如前作的《港囧》,首映第一天就狂拿2億,這種期待值和信任感是非IP電影難以企及的;二是因為手握電影版權,可以不斷製作相關作品,利用品牌知名度贏利,失敗了也可以過一段時期重啟。

  好萊塢有IP一說嗎?

  市場觸覺異常敏銳,營銷手段老到精準的娛樂之王好萊塢,百年研究市場規律,早把IP概念玩得爐火純青,只不過,在他們的字典里,沒有IP一說,而是叫franchise,直譯「特許權」,業內引申為「熱門電影系列」。熱門系列是衡量好萊塢六大影業業績的硬指標,一旦有失,掌門人地位難保,所以每家老大都視確保招牌系列持續賣座為頭等大事。

  迪斯尼的《玩具總動員》和《加勒比海盜》,華納的《哈利·波特》,派拉蒙的《變形金剛》,索尼的《蜘蛛俠》,二十世紀福克斯的《X戰警》,環球的《速度與激情》,都是鎮家之寶,既可以不斷帶來巨大利潤,還能在同公司其它影片失利甚至慘敗時,護臉遮羞,穩定軍心。電影市場詭譎莫測,老辣算計如好萊塢也常沉戟翻船,此時franchise往往能救大佬於水火中。從核心概念上說,IP和franchise並無不同,都是建立有穩定叫座力的市場品牌,但franchise非常明確地指一個系列,通常為三集,而IP的範圍更廣,只要原作具備相當人氣,即便沒有可能或計劃發展成一個系列,也可冠以這個名號,如根據超人氣小說改編的《匆匆那年》。最近在內地大賣的《火星救援》,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以好萊塢的標準,拍一部足矣,沒條件發展成系列,當然不是franchise,但在中國內地影人眼裡,就算只有一部,也是不折不扣的IP。

  什麼都可以成為IP嗎?

  IP如此神奇,市場意識被喚起的中國內地影圈如發現金礦般一擁而上,挖空心思尋找。開發、原創、改編、翻拍等尋常手段已不能滿足,主意打到了乍看和電影沒半毛錢關係的歌名上,而《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的成功,似也證明僅僅依靠一首大紅歌曲的知名度,就能強力助推電影票房。在中國廣電總局備案的電影項目里,甚至出現《新華字典》這樣的片名,想必在申報人看來,這四個字人盡皆知,市場基礎深厚,絕對屬於大IP。

  按照這番邏輯,但凡很多人知道的,聽說過的,無論歌曲還是字典,招牌還是物件,建築還是城市,皆可成IP,賣座電影題材唾手可得。這麼簡單?當然不是!知名度不代表可以轉化成一個好故事,知道也不意味著會去影院消費,就算兼具故事性和票房號召力,也會因市場需求的變化在一定時期內難以轉換為電影項目。那個遭編劇恨的徐遠翔說,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就是最好的IP,理論上沒錯,但為何近年來市場只見各類取材自《西遊記》的影片(如《西遊·降魔篇》,《西遊記之大鬧天宮》),而難覓三國題材的電影呢?這牽連到《西遊記》衍生電影的品牌效應,其合家歡喜劇的叫座力,近年奇幻片盛行古裝動作片沒落的趨勢等多重因素,可見再強大的IP,缺乏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也不過是大佬們的一廂情願。

  中國內地影圈急於靠幾個字,一句話成就一個IP的心態,倒是有些接近好萊塢的High Concept(高概念)。那裡的幕後推手擅長捕捉一個極有賣座潛力的創意,可能只有一兩句話,編成故事造就一出熱門片乃至一個franchise。比如80年代的派拉蒙老總突然想拍貝佛利山富豪區警察的故事,一個點子延伸出賣座系列《貝佛利山警探》;阿湯哥成名經典《壯志凌雲》的起源,是製片人受真實報道啟發,想拍一出「空中的《星球大戰》」。這種IP快速製造法,有賴於推手精準的市場洞察力和編劇高手的嫻熟領會及配合,這兩類人,恰恰是中國內地最缺的。中國內地泛濫的,是諸多沒有創意,不懂市場,動不動拿IP忽悠壯膽的急功近利之徒。

  開發IP容易嗎?

  如果IP開發真的格外輕鬆,為什麼好萊塢開發franchise時不遵循徐遠翔的IP製造法?要拍《碟中諜》,《007》,撒下英雄帖編邀全球故事高手拼殺就行,何必關起門來苦苦思索?事實上,撇開「大逃殺」做法中涉及的作者權益,個人尊嚴,行業規則等問題,一出franchise因投資巨大,影響廣泛而牽涉到眾多層面,包括公司掌舵人及各部門主管的想法,主演巨星及其經紀公司的意見,市場潮流趨勢,粉絲的反饋等,對單個影片及整個系列的定位、發展都需要做通盤考量,參與人士皆為業內老手,編劇自然也是深諳好萊塢運作規則,兼備創新大腦和商業計算的高人,圈外人哪裡識得這麼多奧妙門道?就算好萊塢有近10萬編劇待命,franchise的開發也常陷入困局。《超人》,《蝙蝠俠》這類超級IP都曾因創意枯竭,粉絲杯葛無以為繼,直到克里斯托弗·諾蘭開闢英雄電影黑暗風才柳暗花明,有的停頓期可長達10年,個中曲折,遠超外界想像。在這過程中,專業編劇往往能起關鍵作用,如《007》2006年重啟后的第一部《大戰皇家賭場》,就請到拿過奧斯卡最佳編劇的保羅·哈吉斯加盟,注入全新基調,讓創立50年之久的IP重煥生機,全球大賣。中國內地電影工業化意識初開,正是重用專業人才之時,豈有怠慢之理?

  中國內地影業大佬們熱衷追捧IP,確實體現了市場敏感度和對工業化的追求,但同時也暴露出浮躁的逐利心態。膚淺的IP認知,傲慢狂妄的市場野心。IP將引領中國內地影市去向何方,大佬們的如意算盤會有多少勝算,2016年的電影市場將繼續檢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4: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