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1+1》2015年12月28日完成台本 ——反家暴,立法就有法了嗎?! 反家暴導視: 解說: 反家暴法通過了,但傳統的家庭觀念能改過嗎? 陳某: 她殘疾了,別的男人就不會喜歡她了,我就照顧她。 解說: 反家暴法明年就實施了,但各部門的協調機制能勝任嗎? 中國法學會婚期家庭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李明舜: 你就有義務向公安機關去報告,你不報告,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解說: 反家暴法的法治之路,還有多少攔路虎? 《新聞1+1》今日關註:反家暴,立法就有法了嗎?! 網路視頻(敲門報警)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可能很多人都不大清楚,敲門報警是家暴受害者最希望得到的一個來自外界的幫助,同時這也是制止家暴最有效的一種手段。就在昨天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國的首部反家暴法,也就是從法律層面上撬開了當家庭暴力發生的時候,那扇緊鎖的家門去幫助那些受害者,今天我們就一同來關注這個問題。 解說: 昨天下午4點半,演員馮遠征第一時間轉發了這條消息:「中國首部反家暴法面世」。 2001年,由他主演的第一部反家暴題材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喚醒了社會公眾對「家暴」行為的強烈關注。 而事實上,從家庭暴力問題被公開提及,到今天終於立法,整整走過了20年的歷程。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189個國家、15000多名代表到會,這是迄今,中國承辦的最大規模國際會議。 當年,67歲的王行娟,中國第一條婦女熱線的創辦人,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了大會。 紅楓婦女心理諮詢服務中心創始人 王行娟: 一個論壇只有兩個小時,可是我們的發言當中有兩個都是關於家庭暴力。 記者: 當時這個家庭暴力被大多數人能接收嗎這個提議? 王行娟: 不能接受。好多人都說中國沒有家庭暴力,實際上不是,1992年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的調查就已經是(將近)30%的婦女不同程度地遭受暴力。 解說: 最終,大會達成了《北京宣言》,強調了國際社會反對家庭暴力的態度和決心。1995年,也因此被視為中國反家暴進程的起點。 而在此之前,遭遇家暴的女性幾乎投訴無門。而一條熱線的開通,彷彿揭開了一個蓋子。 王行娟: 這電話就一直響,開始的時候我們只開通只是四點到八點,每天四個小時,結果一個電話從早上就開始就不斷的…… 解說: 之後,熱線電話從一條線擴展為三條,服務時間也從每天4小時延伸到24小時,面對眾多關於家庭暴力的諮詢,紅楓熱線不得不開闢專線服務。 此後,在社會普遍認為「打老婆是家事兒」的年代,各地如星星點火,開始艱難推動「反家暴」的立法進程。 1996年、1997年,一份基於254起典型案例的《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提案,兩次被列入湖南省人大的立法計劃,卻又兩度被擱置。 直到2000年3月,湖南省《預防與制止家庭暴力的決議》得以通過。第一部反家暴的地方性法規誕生! 解說: 2001年,新修訂的《婚姻法》頒布,「家庭暴力」作為法律術語,第一次寫進了全國性的法律。此後,國家層面的「反家暴」立法逐步提速。 2008年起,全國婦聯連續六年向全國人大建言,要求制定國家級反家庭暴力法; 2011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反家庭暴力法納入立法工作計劃。 2014年11月25日,在消除對婦女暴力的國際日當天,國務院法制辦就「反家暴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2015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被表決通過。 2016年3月1日,將正式實施。 主持人: 也就是說再過兩個多月,在明年3月這部法律就要正式實施了,法律實施之後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有多少家庭會從中受益?我們不妨來看一下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一個數字,我們國家有24.7%的家庭,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家庭有不同程度地有家庭暴力出現,每年要受理4萬到5萬件家暴的投訴,有近10%的故意殺人案是涉及到家庭暴力的。那好了,我們說到這個家庭暴力,什麼是家庭暴力,我們看法律的規定是這樣的,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生自由以及經常性地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和精神的侵害行為,這個家庭成員之間需要解釋一下,不僅是夫妻,同居關係的男女,父母與子女之間,甚至包括長期居住在一起的並不是家庭關係的這種成員關係。好了,我們關注從1995年開始,應該說反家暴的起點,是世界婦女大會剛剛提出來這樣的一個概念,從2008年開始,全國婦聯是每年到了兩會就要呼籲家暴,反家暴要立法,但為什麼20年的時間這樣一部法律才終於得以面世。接下去我們就請教一位專家,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李明舜,李會長,您怎麼看這20年的時間得以立法,這個周期是長還是短,另外長的話是不是跟我們國家這個文化背景、傳統是有關的,因為在我們國家婦女要三從四德等等,您怎麼看? 中國法學會婚期家庭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李明舜: 家庭暴力是一個現實問題,但是它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一個由來以久的這樣一個歷史問題,在我國的歷史上,丈夫打妻子,家長打孩子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和天經地義,在封建社會的法律制度裡頭更是講這種家庭暴力合法化,這樣就形成了我們國家一個像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倒的媳婦兒揉倒的面等等這些一些文化和傳統習慣,要改變這種傳統和習慣既需要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更需要先進文化的傳播,只有當社會的人權意識、法制意識、平等意識普遍提高了,反家暴的這種立法共識才能形成。 主持人: 這是一個社會演變的過程,接下去還有一個問題給您,今天人們在普遍總結這樣一個反家暴法的時候,都在總結有這麼幾個亮點,一個是有強制的報告制度,還有一個告誡書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那麼在您看來,您作為一位業內的專家,您認為這個反家暴法最讓您覺得是亮點的是什麼? 李明舜: 我認為有三個亮點,確實是很突出的,第一個就是反家暴法打通了公權力干預家庭暴力的渠道,打破了法不入家門的這種禁錮,使家庭不再是隔離於社會的孤島;第二個就是構建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制度體系,像通過對家庭暴力的預防、處治人生安全保護令,法律責任的專章規定,構建了包括強制報告制度、告誡制度、緊急庇護制度、撤銷監護制度、人身安全保護制度等等在內的制度體系,豐富了國家和社會幹預家庭暴力的措施和手段;第三個就是為家庭成員劃定了行為紅線,也就是任何人都不得逾越這個紅線侵害其他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從而有利於建設和維護平等和文明的家庭關係,也從而使反家庭暴力法成為了家庭和諧的促進法。 主持人: 好,非常感謝李會長,其實剛才李會長說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這樣的一部反家暴法它是打通了一個公權力,去關注一個在私人空間里發生的一種人身傷害的行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到各個方面去共同聯手,強制去解決,除此之外,恐怕你、我,作為社區單位的這樣一個人的參與恐怕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說「敲門報警」。 施暴者 陳某: 肯定別的男人不會喜歡她了,她殘疾了,別的男人就不會喜歡她了,我就照顧她。 解說: 今年8月,陳某因為懷疑妻子有外遇,用菜刀把妻子的左手砍了下來。而他28歲的妻子,事後向媒體發出了這樣的呼籲:「如果路人肯幫忙報個警,我就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被害人 卿某: 他以前總打我,我就跑了,四月份我一個人跑到蘇州去打工,他前天就跑到蘇州找到我,我們說好是回老家辦離婚,他把我錢包手機拿走,手機也摔了,他就去買的車票,到上海的,把我帶到上海來了。 解說: 根據媒體的報道,陳某在蘇州找到妻子后,當街對其打罵。妻子向路人求救,但無人響應。隨後她又分別向城管、交警求救,但是也沒得到幫助。從蘇州到上海后,陳某妻子在上海南站又向眾人求救,但仍然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幫她報警。 卿某: 他出去的時候把我鎖在家裡,我坐在床頭低頭沒看,他回來拉著我,腿壓在我手臂上砍了我一刀,我一看他在砍我的手,然後就砍掉了,不想讓我接好,又在上面補了幾刀。 解說: 「如果路人肯幫忙報個警,我就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這既是陳某妻子向社會發出的沉痛呼籲,也是很多家庭暴力最終發生的社會根源之一。 今年4月,一條網路微博引發各界高度關註:「父母南京某區人,男童於6歲合法收養,虐待行為自去年被校方發現,最初以為是偶爾情況,沒好多說。近日,男童班主任發現男童傷情日漸嚴重,性格也隨之大變,出現畏懼人群等心理行為,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在多方努力無果后,試圖尋求網路幫助……」 這起轟動一時的南京虐童案,如果不是網友曝光、志願者報警、輿論跟進,又不知這起虐童案要隱藏到何時?而受虐兒童生母的反應,則更讓人揪心。 小虎的生母: 這次打得有點重了,平時對他都是不錯的,三年了,不是一朝一日能理解的。 解說: 昨天《反家庭暴力法》的通過,讓反家暴成為了一項社會責任。其中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應當對報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