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打仗為啥一定非得攻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2-29 06: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家在看古代歷史劇中,將軍們大多會大呼一聲攻城,然後就看到千軍萬馬攻破城池,接著這個地方就會被統治,那麼問題來了,攻破了一個城是不是真的能統一這個地方?接下來就和筆者一起來探究下攻破城池的意義。

  城市是人口和經濟中心

  首先,不要用現代軍事學智慧去指導古人的戰爭。什麼「農村包圍城市」,這都是現代人的打法,在現代的環境下才有利於展開,拿這個衡量古人的戰術就好像拿現代生物分類學批評《本草綱目》一樣。「后出轉精」,跟古人比我們都是天才,但這麼比對古人是不公平的。而且,這些東西是否適合古代的軍事組織形式和戰爭目的,顯然也是有爭議的。

  城市是居民聚落的核心,政權的載體在城裡,所以是相對而言可靠的易守難攻的要點,是人口的核心區域,也是主要戰略物資的儲存站,對周圍地區具有輻射、掌控效果。通常掌握了城市,就實質性地掌握了周邊地區的控制權,同時獲得了城市的物資和防禦工事,可以算是有效的根據地了。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

  對城市的攻擊是為了擴大地盤,獲得穩定的防禦工事。如果僅僅靠外圍包圍,在外圍修建像城牆那樣好的防禦工事是困難的,等敵人援兵集中上來,內外夾擊,覆軍殺將,這樣的戰術屢見不鮮。而且,在農村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得到給養的。在敵人地盤上作戰,己方給養運輸不便,僅靠農村聚落因糧於敵條件又很苛刻,(如果不是在收穫的時候,糧食都儲存在城市了,農村比城市的優勢也就是樹比較多)敵人會很開心的。非攻城的戰役非常多,但只有當你攻下一座城,你所得到的才算稍微告一段落。

  還有一點大概是因為古代運輸不發達,城池都是作為該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和資源集散地點,比方說南到北運輸一批貨物必須要經過這個城池;或者說你有一批貨要賣掉只有這裡才能拿到最優惠價格之類的價值。打下來就代表你得到了該地區的實際控制權咯。

  

  雙方在野外大決戰情況也很多

  雙方打仗也不一定要攻破城市 野外交戰也時常發生

  通常而言,由於進攻的主動權在自己(也就是你想什麼時候進攻什麼時候進攻),有一定水平的將領都會選擇對己方有利的時機展開攻城作戰(如守軍兵力薄弱,戒備不嚴,糧草不充足,士氣低靡,將領無能,將帥不合,有內應等條件中的一個或多個,加之以己方力量強大)。如果不考慮進攻時機而硬碰硬,個人讀史的經驗上看,效果通常不會太怎麼樣的。

  很多古代軍事家在注意到攻城可以獲得的優勢的同時也看到了如果硬碰硬會功不補患的現實。譬如《孫子兵法 謀攻篇第三》上有云:「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雙方大軍野外決戰的情況也很多。另外像蛙跳、游擊戰等形態較少見但同樣也存在,例如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的天才表演。

  

  守方會經常面臨以多打少的局面

  攻城當然很常見,因為守方需要分散布置防守力量,攻方集中進攻力量,又掌握選擇權。所以守方總是會面臨少打多的局面,自然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防禦工事提高防守耐久性、同時等待援兵到達。之後則變成兩種情況:1援兵到達,形成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的野外主力決戰。2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攻城也就成為了雙方決戰。

  所以,古代「冷兵器時代打戰就是攻城」這種說法有失偏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3: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